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四篇。《山木》围绕《人间世》之“间世”义理,准确、圆融、全面地演绎了“内七篇”全部义理,是首屈一指、不可或缺的庄学指南。郭象及其追随者因未能正确读解《人间世》篇名及其奥义,也未能理解《山木》精义。尤其是对第六章“意怠”寓言的谬解,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三篇.<达生>演绎<养生主>义理,阐释庄学俗谛"达道全生"的养生之道,准确全面,更为丰富;同时像乃师庄子一样,对孔子"然于然,不然于不然".由于郭象删去第三章至关重要的斥孔24字,导致旧庄学未能领悟<达生>精义和通篇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六篇.<寓言>抉发"内七篇"结构及其奥义,是"内七篇"的结构指南和奥义指南,全篇结构严谨,义理贯通.郭象的篡改误断和曲解妄释,导致旧庄学认为<寓言>是"随手散缀""难明条贯"不相关联"的杂凑之文,并且误以为庄子所撰,视为"庄子自序",从而成为旧庄学无法读通<庄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二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秋水>,演绎晦涩艰深的<齐物论>而又流畅浅白,遂被旧庄学视为整部<庄子>首屈一指的篇什,然而魏牟却因误解<齐物论>而初步遮蔽庄学真谛.郭象又篡改曲解<秋水>,支持其对<齐物论>的篡改曲解.支持其否定"道"之存在的"独化"谬说.篡改版<秋水>及其郭象谬注,是旧庄学理解<齐物论>及至整部<庄子>的义理源头,也是彻底遮蔽庄学真谛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五篇.<外物>全篇结构缜密,各章照应精妙.郭象的篡改误断和曲解妄释,导致旧庄学认为<外物>"杂引博喻""文义不相属""颇琐碎",实属错失佳篇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三篇。《达生》演绎《养生主》义理,阐释庄学俗谛“达道全生”的养生之道,准确全面,更为丰富;同时像乃师庄子一样,对孔子“然于然,不然于不然”。由于郭象删去第三章至关重要的斥孔24字,导致旧庄学未能领悟《达生》精义和通篇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六篇。《寓言》挟发“内七篇”结构及其奥义,是“内七篇”的结构指南和奥义指南,全篇结构严谨,义理贯通。郭象的篡改误断和曲解妄释,导致旧庄学认为《寓言》是“随手散缀”“难明条贯”“不相关联”的杂凑之文,并且误以为庄子所撰,视为“庄子自序”,从而成为旧庄学无法读通《庄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庄子>内七篇的生死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物莫之伤"与"乘物以游无穷"的逍遥人生理想;二是在<养生主>、<人间世>篇中所表达的保身全生,以尽天年的"顺道尊生"的生命观;三是在<大宗师>篇所表达的不悦生、不恶死的"顺天安命"的生死观;四是通过心斋、外物、外生死与坐忘的具体方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庄子>内七篇中的生死观思想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体现的"向死而在"的生死观思想虽然性质不同,但却有相互比照、相互发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二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秋水》,演绎晦涩艰深的《齐物论》而又流畅浅白,遂被旧庄学视为整部《庄子》首屈一指的篇什,然而魏牟却因误解《齐物论》而初步遮蔽庄学真谛。郭象又篡改曲解《币欠水》,支持其对《齐物论》的篡改曲解,支持其否定“道”之存在的“独化”谬说。篡改版《秋水》及其郭象谬注,是旧庄学理解《齐物论》及至整部《庄子》的义理源头,也是彻底遮蔽庄学真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部分<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个单元,既相互独立又构成一个整体.相互独立指五个部分都有各自独特的角度,不能相互代替.互成整体指五个单元虽然立论角度不同,但是它们如众星拱月一样,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如何寻求"理想之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一篇.作者以"内七篇"基本文体结构和基本义理结构为标准,通过结构辨析推断:郭象版<知北游>前六章,属于原<知北游>完整结构;郭象版<知北游>后六章,为郭象裁剪别篇移入,破坏了文体结构和义理结构.郭象的捣鬼旨在让孔子成为篇末的终极论道者,违背了"内七篇"斥孔之旨.而旧庄学据此孤例,极其荒谬地把郭象版<知北游>推崇为整部<庄子>最佳之篇.  相似文献   

13.
朱熹从文气辞制、文体风格、文献传流及文本内容等方面,对<尚书>孔<传>、大小<序>及其文本进行疑辨.其辨<书>具有"既疑且信"的鲜明特点,并突出体现在<大禹谟>问题上,这是由其思想体系所决定的.这种基于深刻思想背景的疑辨工作,时后世辨伪学及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评论<诗经>的专文,意义重大.其中第九简评论了<诗经·小雅>中<天保>、<祈父>、<黄鸟>等三篇作品.孔子对<天保>宣扬的敬天谀君思想提出否定意见,正面提出君权德授、王福德赐思想,是孔子仁学德政思想在解读作品时的具体体现,论诗角度具有多样化特点;孔子明确肯定<祈父>的责问理由及诗歌本身,评论有理有据,用"责"字概括<祈父>的内容特点,见解深刻独到;评论<黄鸟>时用"困而欲反其故"准确概括诗旨,并且揭示出"多蒙耻受辱者往往会抨击社会"的普遍现象.<孔子诗论>的面世,可使汉儒、清儒与宋儒的争讼得以了断,为辨正汉儒以来对三篇作品的误读提供了最早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四篇.《养生主》阐明主动而理想的个体"人生"之后,《人间世》阐明互动而实际的群体"处世"对君主专制正面强攻,与伪道俗见全面交锋,遂成"内七篇"最为危险之篇,庄子的隐晦其旨、支离其言因而臻于极至.旧庄学的谬解曲说,导致义理浅显的《人间世》像义理艰深的《齐物论》一样难懂.本文作者以史实考证为依据,详尽阐明了庄子对孔子的"不然于不然"然于然"及"不然然";进而以"内七篇"整体结构为依据,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千古未发之覆--庄学"间世"奥义.  相似文献   

16.
<史记>有孔子"序"<易传>五篇的记载,但是太史公所谓的"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这一关键问题,传统易学家和现代学者的解说都不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如果以原始材料为基础,从澄清孔子的易学思想本真和梳理<易传>各篇内容入手,可以另辟蹊径说明孔子"序"<传>的准确含义.因为今本<易传>的内容在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在孔子之前已经广泛流传的<周易>解说、孔子的思想、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思想,所以就历史事实而言,所谓"序"字含有三重含义:整理;讲述;肇绪.只有在"序"字的这三重含义上,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可信记载.  相似文献   

17.
"颊谷之会"是<春秋>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左传>和<谷梁传>确立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其他典籍对故事进行了不断的创作.这些创作都旨在塑造出孔子作为政治家的形象. "颊谷之会"中呈现的孔子形象对于全面理解真实的孔子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论语>思想体系当中,"己"是"仁"的逻辑起点,"敬"、"信"等构成了逻辑过渡性的范畴.目前存在的对<论语>当中的"己"的解释,带有主客体思维和对象思维的倾向,"己"进一步被分裂为"公心"和"私心",并成为一个需要加以限制或否定的对象.这一对<论语>中"己"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补充了<论语>未曾明确说明的哲学内容,揭示了"己"包含的深层的哲学义理.但在另一个方面也忽视了"己"所包含的超越他人和自我二元对立性的规定性.孔子追求一种超越主体问矛盾的主体性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新五代史>阐释了五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即"廉耻"的缺失,其"廉耻"观是以耻为核心的,这一价值观体现了深厚的儒学背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是个人、政治和国家存在的软基础.对"廉耻"观的易理推求,进一步从易理的两分性、统一性和变易性来认识"廉耻"观在<新五代史>的体现,这决定了<新五代史>的体例和史论,并体现了宋代经史合流的学术特征;<新五代史>的"廉耻"观反映了历史著述的"当世"价值和著者的"心术",欧阳修认为,五代士人无"廉耻",轻节义,这有助于以儒立国的宋代士人精神气质的形成,对于宋代斯文之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本<论语>虽对孔子"忠恕"之道进行了论及,但历来学界对其内涵的理解众说纷纭.全文从"忠恕"词义诠释入手,结合分析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以及提出"忠恕"之道的具体语境、针对不同对象个性特征等因素,从而认为"忠恕"之道是孔子就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成就他人两大主题的表达,具化为"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两大文化内涵,体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