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在国家转型过程中多种经济类型共存,贫困类型具有多样与不均质特征。由于大多数贫困者不具有专业职业技术能力,不适应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新经济结构,从事低薪职业或者处于失业状态,他们逐渐沦为社会底层。国家没有从贫困的结构前提着手对贫困者实施救助,导致他们摆脱贫困的机会仍然很少,长此以往必然使绝对贫困和长期贫困者数量增加。近三十年经济改革完成,确保各阶层代际再生产的分层因素不断增加,社会岗位在俄罗斯阶层的代际流动中起到关键作用。贫困者职业类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使他们实际正流向社会底层,当前的阶层流动模式会逐渐把国家拽出机会平等的理想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2.
利用个人工作和休闲的经济学模型,联系实地调查数据来分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者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得出: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基于对绝对贫困实行救助的标准,所以,对贫困者的工作积极性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反而,是因为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的缺乏导致了城市绝对贫困和对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一定的依赖。  相似文献   

3.
利用个人工作和休闲的经济学模型,联系实地调查数据来分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者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得出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基于对绝对贫困实行救助的标准,所以,对贫困者的工作积极性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反而,是因为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的缺乏导致了城市绝对贫困和对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一定的依赖.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反贫困行动体系存在社会救助体系不协调、反贫困政策过程中缺少贫困者参与等不足.专业社会工作者作为反贫困问题的专家,在反贫困过程中可以充当贫困者需求评估者、资源联结者、专业增能者以及贫困者利益代言人等多个角色,其介入反贫困行动能有效地克服目前反贫困政策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反贫困政策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参与性贫困评估和扶贫战略的调整:来自贫困者的声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和宁夏五省区50多个村进行参与性贫困评估,从贫困者自身的角度,对什么是贫困、谁是贫困者、什么时候最贫困、导致贫困的原因以及如何使其尽快摆脱贫困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的扶贫政策和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可以为个人带来经济价值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是相对贫困治理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相对贫困者在社会网络等级结构中的较低位置、自我与其他行动者之间强关系性质突出、网络中关系的位置强度不足,其社会资本呈现出范围狭窄、类型单一以及纵向上升空间有限的特点。在探索建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背景下,促进相对贫困者社会资本的积累应该三管齐下:促进教育资源分配的对象性与阶段性公平,以缓解相对贫困者的结构劣势;开展社区共同体建设,将关系理性渗透到社交网络之中;增加相对贫困者扩展社会资本的能动性,并培养富裕群体的亲社会理念与行为,拉近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出发点是独立的南亚扶贫委员会的报告和建议,以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国的首脑们在1993年首脑会议上一致支持该建议后就扶贫问题达成的一致协议。作者详细介绍其发展范式──一它源于实践,以支持贫困者的价值观、相信贫困者有效率的观念为基础。作者举出了两个个案,二者均为战略思维和行动的尝试,对扶贫战略转变中消除贫困的计划和社会动员工作起到了巩固的作用。第一个是斯里兰卡1989-1993年进行的名为“贾纳沙维亚”实验,这项实验包括消除贫困计划和社会动员的若干要素,其进程是受政治引导的。它源于对贫困者的能力的一个真诚的认识过程,从思想上抛弃旧观念而树立新观念。第二个例子是孟加拉国进行的尝试。它将扶贫计划和社会动员体制化,使之成为对经济开放战略起补充作用的第二条腿。  相似文献   

8.
社会救助立法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就业援助既是就业促进的重要措施,又是社会救助的根本方式.就业援助通过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提供就业培训、就业岗位、就业服务等援助实现就业,从源头上使受救助者脱贫致富,有利于实现贫困者生存权和发展权双重并重的效果,理应成为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社会救助法立法应遵循就业导向、向能力贫困者倾斜、生存保障与就业促进联动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对于高校资助工作而言,贫困度量是一项既复杂又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作,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贫困度量方法,才能为资助工作确定正确的目标群体,才能考核资助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作出科学调整.文章从度量的视角探讨高校学生贫困问题的两个方面:确定贫困者范畴和度量贫困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非营利部门与城市反贫困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凯 《学术探索》2004,(3):38-40
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城市反贫困治理中,非营利部门可能的作用空间以及发展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作者认为,在当前城市贫困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中国有发展非营利部门的迫切要求。非营利部门可以很好地提高贫困者的经济机会;有效促进对贫困者的赋权;加强对于贫困者的安全保障。然而相对于功能需求来说,中国非营利部门的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创造有利于非营利部门发展的制度环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