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早期造物演进具有多维特征,其脉络繁琐杂乱,并无定式。若仅以传统的线性思维将器物按造型、功能、纹样等具体形式进行分类罗列难免以偏概全,陷入只陈述客观事实却难以厘清其传承关系的局面。从环境、意识、技术、文化、经济等多元维度去考量中国早期造物演进中衔接更迭、承袭变化的内在机制,方能避免此类疏忽,真正做到以全面客观的视角去审度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悠久的传统造物文化,既是艺术发展的历史,也是科技发展的历史。在传统造物艺术实践中反映出的选材观念、工艺环节设计与生产管理制度,以及设计方法都体现了古代科学的造物观念。只有当我们以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造物设计时,才能发现其发展的原动力,从而获取当代设计所需的养分。  相似文献   

3.
考古成就表明",天圆地方"观萌生于新石器时代,并且古人是借助方、圆图式来表达这种观念的,尤其是在造物领域,此观念又衍生出"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两种结构形式,例如"玉琮""、汉规矩铜镜"就是这两种形式的典型代表。此外,"天圆地方"观也是早期"二元世界观"形成的内因,广东"客家围龙屋"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因此,"天圆地方"观是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的一种认知模式与价值模式,自古以来对造物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今旅游者们所见到的江南市镇的硕果仅存者,如周庄镇、同里镇、南浔镇、乌镇、直镇、西塘镇、朱家角镇等,都是经历了几百年辉煌之后,留下来的一个空壳。它们在明清时代曾经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本文选取“早期工业化”这一视角,展现它们给传统社会带来的变革,诸如:以丝织业、棉织业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生丝、丝绸、棉布出口驱动的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巨额白银资本,江南市镇雇佣工人群体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地权分散化趋势与田面权、田底权的分离。从而显示社会转型过程中,江南市镇在城市化、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是古代中国人处理精神界与自然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在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处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和文化精神。传统造物设计的典型代表是器皿设计和家具设计,它们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是"天人合一"文化精神的物化载体。  相似文献   

6.
行为水平的情感需求满足是产品的核心,传统民间造物艺术在人与物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的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创造和智慧。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民间造物艺术中蕴藏的“致用”“巧用”“节用”“乐用”等造物思想,对于满足真实合理的行为需求,提升行为的效率和舒适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可以为正确创设欢愉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体验,提供了充满东方智慧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7.
8.
一般创造力是人的创造性品质的体现。每个人都有一般创造力的潜力,关键在于是否得到有效激发。一般创造力激发的最佳时期是少儿时期,手段是美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属于美术教育,它的存在以一般创造力为基础,任何人都不能越过一般创造力直接跨入设计艺术创造领域,设计艺术教育的过程是弥补本专业学生一般创造力缺乏的很好机会。所以,不能急功近利地只重视结果,还要注重过程对一般创造力激发的效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从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的造物活动,不但产生于生存意识和宗教意识两个源头,而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处在按人意造物与按神意造物双重意识的环绕之中,这两种意识又相互渗透、难以分解,从而形成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早期物质文化,并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城市早期工业化散论——以苏州为典型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工业化滥觞于19 世纪60 年代,但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则开始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此时,中国城市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变得十分恶劣。担负着现代化事业倡导之责的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破产。城市市民在官方多重搜刮下急剧贫困化,社会游资日趋短绌。而外国资本主义强权国家也加强了以勒索赔款和强制性鸦片输入为主要形式的超经济的掠夺与以霸占市场和垄断金融为主要形式的恶性经济竞争。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矛盾普遍激化。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受到民众的怀疑与挑战,丧失了对工业化运动进行干预的组织力与号召力。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里,中国城市,即使是像苏州那样拥有雄厚商业与手工业基础的城市,其工业化运动因丧失了必要的发展空间而终未能逃脱触礁搁浅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17至18世纪期间不仅是英国资本主义迅速成长的时期,而且在这种经济中,财富和成就都必须个人化,从而为资本化提供手段和动力。社会变革的步调也紧随其后,作为社会最小单位的家庭则成为这种变化最直接的指示剂。生物、社会、政治、经济、心理和性的变化,为个人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契机,为社会个体尤其是传统的弱势群体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创造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满足日益增长的个人情感需求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也成为现代自我意识的肇始。因此,个人主义的兴起被视为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此时英国上层社会中流行的情感式个人主义不仅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宗教道德对人性及家庭的束缚,也在社会中引领了一种新的风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是工匠,其承担着技术发明、创新和推广的重要职责。随着技术创新活动的历史演进,在工匠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并以工匠活动为中心相继出现了家庭手工业作坊、私营手工业作坊、手工工场等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这些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工匠主体活动的局限性。工匠主体与这些主体之间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单一主体去取代另一种主体,使前一种主体在古代技术创新的舞台中隐退。在我国古代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这些主体以交叉并存的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经过了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变革程式,其道路的探索基本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虽然未能及身而成,但却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后继者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西部开发与西部人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人是西部开发的主体,目前西部人素质较低,对西部开发产生诸多制约因素,因此,要改变西部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加强文化教育,尽快提高西部人素质.  相似文献   

15.
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9年),学生运动此起彼伏,持续不断,反对国民党统治和腐败政治,体现了台湾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研究台湾光复初期学生运动的特点,有助于认识台湾光复初期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的特点,也有助于认识台湾青年学生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原始工业化逐渐兴起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其主要表现是乡村家庭棉纺织业的快速扩张,包括为乡村家庭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种植量和棉花产量、棉布的产量及其远程交易的商品量、从事乡村棉纺织业的人数都有大幅增加。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西欧的原始工业化一样,存在着许多地区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的重大发展,这些历史积淀为后来的乡村工业腾飞奠定了原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通用智能试题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及其实现方法,对图形存储与管理、试题查询、自动组卷、试卷排版打印等一系列关键性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简要介绍了系统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云贵近代手工业经历了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战时手工业畸形繁荣以及战后解放战争时的恢复正常三个阶段。其中,1851年机制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是云贵近代手工业兴起的标志,1935年国民政府结束西南军阀并颁布禁烟令则使其战时手工业得以萌芽,而正式兴起则始于1938年厉行严种、严禁、严运的禁烟运动。在战时手工业萌芽及其兴起过程中,政治、经济、军事等需要的战略转移是国民政府加强其生产的重要原因;战时云贵食粮基本仍可“自给有余”,是基于战争和经济建设所需丰富的矿产,复兴民族根据地的需要和交通中枢的战略位置等重要条件。随着全国抗战局势的不断加剧,云贵战时大后方战略位置渐趋凸显。特别是1938年东中部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进一步加强了对云贵的政治和工业化建设,并在严禁、严运、严吸鸦片的同时,中断了云贵洋纱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开启了云贵战时手工业历程。在战时的机器生产大背景下,云贵地区相对落后的手工业重新发展起来,其在推动云贵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贵州“工业建设方始萌芽”,云南工业建设也“开始建立”,但其实质是“畸形的繁荣现象”,背后存在着进出口困难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农业用地相对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新时期发展我国农业,必须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快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山东手工业的发展颇具特点,形成了盐铁生产、药材制售、印染纺织、石器制作、船舶制造等多条生产链。深厚的区域文化积淀为手工行业的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与市场需求背景,行业新技术的及时采用保证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阿胶、北海盐等终端产品的多种市场定位情形,表明唐代山东各手工行业绝非盲目生产。而石砚、羯鼓、天然药材、桑柘、楸、海盐等以自然富源为基础的产业链的形成,见证了隋唐时期山东合理利用自然富源并赋予其文化内涵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