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表明,1990年大陆少数民族人口已达9,120万人,比1982年增长了35.53%,高于汉族(12.45%)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净增298.85万人,高于1964~1982年期间少数民族平均每年净增数(151.77万人)的96.89%和1953~1964年(41.82万人)的614.61%;1982~1990年的平均每年递增率高达38.7‰,分别高于1964~1982年(29.4‰)和1953~1964年(11.2‰)的9.3个与27.5个千分点。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已由1982年的15个增加到18个(新增加的有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人数已由6,035.6万增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现状的分析,运用蒋庆琅法利用2003年我国人口抽样和死亡率资料编制当年的简略寿命表,估算我国现阶段人口的预期寿命。接着,对我国自解放至今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最终利用我国自第四次人口普查至第五次人口普查阶段人口预期寿命增长率等相关资料,对我国人口2001-2020年的预期寿命作出预测,得出今后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将继续增长,但增长率依年度的推移而递减。  相似文献   

3.
<正> (一) 关于中国按年龄别划分的人口数字,根据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已经公布了人口构成的情况。1982年的人口普查,最近发表了10%的提前汇总材料。中国杨德清等所著的《人口统计学》一书,也揭示了1978年人口构成的数字。目前,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两次人口普查数字,人口构成的情况如〔表1〕所示。美国的中国人口学者耶阿德,对于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提出了疑问,他特别对1964年  相似文献   

4.
西藏解放已40年,但西藏地区的藏族居民寿命究竟有多大,是人们所关注的,但很少有这方面的详细报导。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曾公布西藏地区人口寿命,但包括了一部分其它民族。由于客观存在许多困难如海拔高、地广人稀,部分居民为游牧生活,并缺少人口、出生、死亡登记制度和婴儿死亡情况,所以无法编制寿命表。  相似文献   

5.
一、人口年龄的变化特征(一)我省各年龄人口变化趋势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育思想和生育状况。据我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1982年全省0-6岁的婴幼儿占总人口的12.76%,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下降6.84%;7—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23.56%,比1964年上升2.98%;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24.88%,比1964年上升1.72%;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6.61%,比1964年上升2.37%;老年人口占总人数为7.07%,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医疗保健事业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人口的年令分布趋向老令化。从医学人口学角度,对本地区人口年令组成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医疗保健水平以及制定今后重点保健措施及服务对象。本文统计分析了长春市1953年至1980年人口总数增长率、65岁以上人口的增长率及各年令组的比例。并根据寿命表、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予测了今后50年总人口增长率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回顾性研究以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对1953年、1959年、1964年和1979年的总人口数和各年人口数及其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分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应用直接法(寿命表法)和间接法(模型生命表法)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直接法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数值偏高,经过间接估算方法调整后,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3.65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别非常大。我国应采取措施进一步缩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地区间差异,提高人口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8.
深圳特区人口的家庭状况是深圳特区人口问题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必须予以重视和研究。与1953年和1964年的人口普查不同,第三次人口普查把家庭户和集体户分别登记,为分析家庭状况提供了更准确的资料。家庭户是指居住生活在家里的人口单位。集体户是指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内的集体宿舍的人口单位。1982年深圳特区的家庭户占总户数的97.73%,集体户占总户数的2.27%。下面根据这次普查的统计  相似文献   

9.
早在1935年,胡焕庸教授根据1933年资料编制发表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图和等值线密度图,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国内除根据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资料编制出版了一幅中国人口等值线密度图以来,至今还没有全国性人口地图问世。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胡焕庸、伍理  相似文献   

10.
人口普查是一项最大的国情国力调查。通过人口普查取得各项人口数字资料,在全世界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我国虽然自古以来就有统计人口数字的历史,但采用人口普查这种形式却起步较晚。清末和民国期间曾进行过两次普查尝试,但因多方原因均未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在1953年、1964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人口普查,其中尤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相似文献   

11.
<正> 根据1953、1964、1982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到,三十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各部分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比例看到,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变化不大,15-64岁成年人口上升,15岁以下少年儿童人口下降,人口类型转化,人口年龄构成不合理。1953年中国人口基本上属于成年型,但开始向年轻型转化。根据1953年的人口构成,可以推断,1949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1964年的人口年龄结构是典  相似文献   

12.
中国80年代死亡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由1982年人口普查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确定的死亡水平,指出:确定80年代中国实际的死亡水平,在注意婴儿死亡率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并依据两次普查的年龄别人口数,计算出人口的平均寿命,对用普查的死亡资料计算的年龄别死亡率的误差,做出重新估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由国家正式公布的少数民族55个,另外还有88万人口的民族尚待识别。 根据1953年、1964年,特别是1982年人口普查手工汇总数字和10%抽样调查资料,使我们有可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正> 继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又组织了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称小普查)。两次调查的问卷上,都列入了有关死亡人口的项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公布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信息处理室计算了全国及各省1981年生命表,发表在《人口研究》1987年1—4期。198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987年1%抽样调查结果,包括了1987年年中分年龄人口数和1987年上半年分年龄死亡人口数。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估计出1987年全国生命表。然后,将1981年和1987年生命表加以对比,分析出我国自1981年至1987年间人口死亡水平从死亡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口城乡分布 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看,我国城镇人口为20,659万人,占总人口的20.6%,比1964年的18.4%提高了2.2%,比1953年的13.3%提高了7.3%。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人口城乡分布状况是:2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80%的人口生活在乡村。1949—1982年我国城乡分布图于下: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主要从医学角度探索各种疾病,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大小,本文则通过对社会经济因素采取统计分析,寻找影响近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一、资料来源与变量选择本文所采用的人口方面资料均取自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与四川省计委计算中心为各地市、州所作的人口预测表之表七和《四川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汇编》,经济、文化、卫生及交通资料分别取自四川省统计局1983年整理编印的《四川省各地、市、州、县  相似文献   

17.
性别比是重要的人口统计指标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统计事业的发展,资料愈益丰富,对总人口性别比、婴幼儿性别比,出生性别比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但是,对死亡人口性别比、民族人口性别比、行业、职业人口性别比以及各种婚姻状况人口性别比的研究却不多见。过去,我们苦于无这方面的资料,1982年人口普查第一次调查和汇总了这些项目,取得了较为系统、可靠的资料,为我们进行这些研究创造了条件。本文拟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和1984、1985、198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及1987年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残疾人调查的有关资料,对不同婚姻状况人口性别比(以下简称婚姻别性别比)做一些初步的计算和对比,以期发现线索,探讨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18年来我国人口共增加了313,593,529人,平均每年增加17,421,863人,平均每年增长率为2.1%,如果按这个增长速度发展,34年全国总人口将翻一番。 全国人口最多的省是四川省,总人口已达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每个年龄组的死亡人口都来自两个出生同年群。例如,0岁死亡人口D_0就由当年出生当年死亡人口 D’_0和上年出生今年死亡人口 D”_0组成,即 D_0=D’_0+D”_0。在涉及人口死亡的各种人口指标的计算中,通常由于无法将这两部分死亡人口分开,只好利用一些公式以获得近似的数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了死亡人口的出生年月和死亡年月,为将死亡人口既按死亡年龄又按出生年度汇总提供了可能。本文拟就昆明市对1989年7月至1990年6月(普查时点前一年)死亡人口进行双重分组及初步应用情况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产生的。原因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国老年人口不仅绝对数量大,而且人口老龄化速度快。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60岁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4,154万人,占总人口的7.3%;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老年人口数为4,235万人,其增长速度低于总人口增长速度,所占比重下降到6.1%(主要原因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体弱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