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巴斯奈特(Bassneft)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领袖人物,她的理论在当代的翻译界颇受重视.本文以其一篇题为When is a Translation not a Translation?(<翻译何时可以是翻译或不是翻译>)的论文为讨论对象,从"共谋"(collusion)与"伪译"(pseudo translation)这一观点出发.大致分析巴斯奈特关于"伪译"的一些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谚语的语义结构灵活、独特,用词炼句巧妙、精当,审美情趣和修辞逻辑独具特色.翻译时,只为保留形式而词当句对地翻译,往往或只能译出谚语的表层义,或囿于译语规范而造成死译.若想译对、译好,就要研究、掌握两种语言在语义结构、表达方式、逻辑思维、修辞特征、形象美感等方面的异同,以"信"为本,兼顾"达、雅",灵活处理形貌,再现原谚词句的深层义.  相似文献   

3.
"歌曲译配"与"歌曲翻译"是一对易混的词,目前学界对其内涵与外延尚缺乏严格界定与辨析.其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歌曲翻译"是通称,而"歌曲译配"是专称;"歌曲译配"的内涵在于翻译歌词,并使之配上原曲.  相似文献   

4.
通俗科技英语指用浅显易懂的英语向不具备专业科技知识的普通读者传播、普及科技信息。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将最新的科技信息快捷地传播给普通读者,变译方法的运用很重要。各种变译方法在词、句、段、篇中的的灵活使用能够快速、有效、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科技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凸显原文的使用价值,对于优化译文质量、节省翻译成本、提高译文读者的阅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译是指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赋予某个词语不同的译法。为了使译文富于变化,一词多译是翻译中很常见的现象。但有时候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不同的词语表达汉语中的某些相关词语。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又不得不采用多词一译,即用一个英语单词及其变化形式翻译数个意义相近的汉语词语。  相似文献   

6.
粤语是汉语方言的一种,粤语中的英语译词与普通话中的英语译词有很大不同。粤人英粤词汇翻译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自创词汇翻译,文化特色词翻译,音译以及零翻译)及其对译词形式的选择深受其所处社会的自主创新、开放兼容的文化特征的影响,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翻译这一特殊的语言活动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主要从"可译与不可译"、"直译与意译"、"译者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以及"定译与重译"四个方面阐释了翻译的矛盾性与特殊性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怎样才能把英语译得好,译得通顺,易懂,有一些翻译方法值得我们了解,以便尽量翻译得准确,完整,明白.本文就一词多译、贴切搭配、承上启下、分化及组合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进行了介绍.对所涉及的这几种翻译方法的原因及目的进行了阐述,并根据每个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诗歌一类文本似不可译而必须译,广告一类文本却可能似可译而不能译。"可译"与"不可译",是基于由源文至目的语翻译难度而作出的判断;"必须译"与"不能译",乃至"怎样译",是根据翻译的社会需求而作出的决定。不同文体的社会需求各有特点,其翻译应采用不同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者小畑薰良于1922年在美国英译并出版了《李白诗集》,影响巨大.闻一多与他就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的讨论分别提出了"灵芝"译论和"海变"译论.两人的译论显示了中日学者不同的翻译观,即面向中国的翻译观与面向世界的翻译观.这两种翻译观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价值认知不同,对中国古代诗歌向外传播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修辞精品六十格>中谭永祥先生所创建的"移意"、"会意"两种辞格能否取得"格籍"持怀疑态度.认为,因"移意"缺乏表现力,不应被立为辞格;鉴于"会意"定义的模糊性,难以让读者把握其本质特征,应重新命名和界定,或划归现有辞格.  相似文献   

12.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在长期诗歌翻译实践中,我国学者曾提出"散文释义"、"形式对等"和"三美"等三种不同的诗歌翻译观。以《天净沙·秋思》的英译为例对上述三种诗歌翻译观进行讨论,认为"三美"观优于"散文释义"观和"形式对等"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汉语中叠音词汉译英的方法作了探讨,认为单音词(或字)重迭后,词性词义发生变化的叠音词,宜采用意 译方法;对重迭后,产生附加意义的叠音词,在直译时应充分注意体现其附加意义。与此同时,还应注意英语中对译词 语的词义、音律特点,力求译文高雅、优美。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全面地研究《天演论》的翻译,从德国翻译目的论这一全新的视角出发重释了《天演论》的翻译,结果表明:严复翻译此书的目的是思想启蒙.保种自强.救亡图存,为此他采用了达旨、增删、换例、加按语等翻译方法以及古雅的文体,从而印证了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并为当今翻译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对汉语新闻英译的需求增大,对汉语新闻英译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但目前汉语新闻英译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对外传播效果。以往的汉语新闻英译研究缺乏系统性,未能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来,"看译写"理论不但能为从事汉语新闻英译实践的译者们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原则,而且能够告诉译者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切实提高汉语新闻的翻译质量。本文以"看易写"原则为理论框架,从新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汉语新闻英译实践,以提高翻译质量,希望能够开拓汉语新闻翻译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深化汉语新闻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连词and在英语中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词,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真正掌握并给出合适的翻译是需要仔细思考的。And并非只能在句中起并列连词的作用,在翻译实践中,应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正确理解并翻译and。  相似文献   

17.
连词and在英语中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词,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真正掌握并给出合适的翻译是需要仔细思考的。And并非只能在句中起并列连词的作用,在翻译实践中,应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正确理解并翻译and。  相似文献   

18.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提出语用学研究应致力于探讨语言的运行机制,即考察交际者在特定语境里如何通过顺应性语言选择来满足其交际需要,实现其交际目的。就翻译而言,它是一种类似但更加复杂的语际交际活动,从译什么到怎么译,无不贯穿着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互动、选择与顺应。语言顺应论把翻译纳入一个连贯统一的框架,给翻译研究带来三点启示:翻译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也是动态顺应的过程,更是语言顺应论下的翻译模式,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9.
要想译出一篇好的文章 ,进行交际自如的谈话 ,不仅要掌握对象国的“词汇”、“语法” ,还要加深对对象国的文化了解。否则 ,就会出现误区 ,就会因为按照本国的思维习惯生搬硬套母语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妨碍译文的质量和交际能力 ,所以了解翻译中的文化干扰现象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Dasein"概念的汉译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窘境,即此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实际地推动我们的翻译实践。为此,我们将着重探讨"此在"这一目前最获公允的汉译名,既揭示其合理性又展示其不足,由此提出我们对此概念汉译问题的一个修正意见:我们应视不同语境将Dasein译为"此在"或"如此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