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文学巨匠,?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最成功的作品。小说讲述了哈克帮助逃奴吉姆经历了一系列的奇遇之后获得自由的历险故事。小说以哈克所漂流的汹涌奔腾的密西西比河流为空间主线,通过场所的不断更迭,阐释了一个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来回游走的儿童故事。本文借助空间叙事理论,尝试从地志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空间叙事特点,以此探讨哈克在空间的逃逸中如何通过精神世界的重新构建获取自我认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逃逸的主题,为这部小说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对小说《围城》的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更为深入,但鲜有学者从读者视觉对作品进行认知理解。本文从读者视角出发,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小说人物活动空间到小说宏观框架及局部文本的心理空间构建,研究读者对《围城》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时间与空间共同构成了文学叙事的两个维度,两者和谐统一,不可分割.在以往的文学叙事研究中,论者多从时间的视角进行解读,而空间视角却在有意无意之中被忽视.地域空间、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是文学叙事中空间视角的三个层次.从地域、生活和心理空间三个方面对《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一书的空间叙事进行试析,以解读小说中蕴藏的文化无根性和精神漂泊感.  相似文献   

4.
谭恩美的小说《拯救溺水鱼》是一部另类作品,将作品纳入到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框架的考量中,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谭恩美以独到的笔法建构出作品的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文本空间:空间旅行的表层环形结构与内嵌的标志性“亚空间”单位构建多层次空间图像,实现主题观照;“幽灵”叙事,虚实辗转,营构时空体;文本设置中的情节并置、闪回、碎片独白打破时序园囿,突破读者感知限制,创设文本重构空间。这些特点充分展示了作者的空间书写策略,体现了谭恩美对传统写作的超越与独特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是现代叙事学开创的先锋。以海明威多篇短篇小说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不同叙事视角后发现,他的作品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并频繁、灵活地进行叙事聚焦的切换与转移,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叙事视角的灵活运用也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使其叙事更具张力。  相似文献   

6.
准确的命名对问题研究合法性的确立至关重要.本文从哲学、物理、心理、社会空间的批判中离析文学叙事空间,认为它是读者对作者在叙事文本的故事和话语层面的空间化设置所作的知觉性或想象性复建.因语言习惯、理论诉求及边界差异,叙事空间异于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语篇的构架是一个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网络的结构体。该理论通过构建基点空间、视点空间、焦点空间和事件空间,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转化为读者和语篇之间的互动,从而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本文以叙事语篇为例,阐释心理空间论与语篇架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悬念是叙事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其审美视角具有两重性:其一,从读者角度而言,悬念契合读者阅读的心理需求和期待,充分调动读者的欣赏兴趣和激情,让读者在体验和破解悬念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和审美愉悦;其二,从叙事文本层面审视,悬念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悬念能有效提升叙事文本的可读性,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其美学效果来源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是叙事空间的两极,阎连科的《受活》、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迟子建的《雾月牛栏》、贾平凹的《古炉》等,都是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双向互动的典型之作。这些作品以残疾现象为媒介构建荒诞的故事空间,借助超现实主义叙事手法,构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话语空间,通过双向互动,在荒诞与现实间架起想象的桥梁,从而实现文学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对接,折射社会现实,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界关于米兰·昆德拉作品的时间叙事的关注和研究很多,但对其空间叙事的研究却很少。鉴于昆德拉的新作《庆祝无意义》的空间叙事极具特色,本文首先聚焦于故事空间叙事的运用手段和分类,然后通过空间叙事与故事情节对空间构建来探讨小说的主题。此过程中会有很多新发现,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题旨,感受昆德拉空间叙事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表现出典型的空间叙事特征。小说中选取的三个关键的地质空间对烘托氛围、塑造人物和表现作品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时空体空间共时层面布里奥妮和罗比处于运动趋势,而塞西莉亚处于静止趋势,这不仅与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相吻合,而且反映了历史事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历时层面布里奥妮的运动呈现环形运动的特征,这种环形运动的轨迹反映了布里奥妮从懵懂无知到自我悔过的成长过程。"多重视角转换""并置""闪回""重复"等手法使该小说取得了叙事的文本空间,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约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自问世以来,因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新颖独特的叙事技巧一直高居文学经典之位.文章从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切入此小说,说明了通过巧妙地凝固叙事时间、并置以及采用印象主义手法来融合读者的感知等叙事技巧,康拉德成功地赋予了小说鲜明的空间感这一问题.文章最后指出,康拉德独具匠心的空间叙事不仅提高了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含蓄性和作品题旨的多义性而且增强了小说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自发表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评论界的不断好评。迄今为止,学界尚未从叙事空间角度对该作品所建构的独特空间艺术进行探讨。从叙事空间角度探讨《菊花》中围绕主人公伊莉莎所建构的社会的、地理的和心理的三重空间,揭示出主人公作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的、身份的和心理的压抑状态。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伴随着20世纪以来所出现的文学向内转向的局面,传统的线性叙事受到了挑战,空间叙事大量出现;对空间叙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空间叙事的发展,空间与时间在空间叙事作品中内在的关系,空间叙事的表现方式及其所展现的意义,可以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文本分析获得进一步了解,从而对理解现当代中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独特叙事方式可以一个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作为"丛残小语"式文言笔记小说,其叙事视角具有同类作品所缺的统一性,在记录后汉至东晋近三百年士人"众生相"时,始终采取相对客观的限知视角,叙事方式呈现重显示、轻讲述的特点,这大大拓展了文本的审美空间,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6.
自约瑟夫.弗兰克等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后半叶提出叙事空间理论以来,空间批评日益成为有效解读文学经典的一种新视角、新范式。莎剧《麦克白》中精心设置的战场、荒原与城邦三大原型叙事空间,不仅有效地帮助读者跨越主体局限直接体验故事发生的动乱恐怖的历史语境,而且通过空间的再生和转换,深化了英雄麦克白如何因权力意志而弑杀君王,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名裂身亡的悲剧主题,反映了莎士比亚对英国文艺复兴后期重建道德、信仰与人情的深切渴盼。  相似文献   

17.
查尔斯·哈珀是澳大利亚诗坛公认的第一位游吟诗人。对于哈珀诗歌的空间阐释还是一个空白点。以空间叙事理论为支撑和批评视角,拟从空间意象、空间叙事和诗歌节奏等方面解读哈珀的诗歌,以期还原其诗歌的独特意境和他对神秘壮美的哲思。空间意象的叠加和重复大大增强了诗意效果,并置的空间意象结构会限定主体意识的生成模式,空间意象与人物的命运和叙事进程息息相关。作为叙事因子,空间意象不仅奠定了叙事基调,也影响着叙事进程。另外,诗歌的叙事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音韵节奏和韵脚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哈珀诗歌的空间阐释视角新颖,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心理空间理论阐释文学话语冲突,发现语言的模糊和歧义、语用预设的冲突,以及空间语义项的缺省导致人物话语矛盾心理空间的多重建构,话语冲突与叙事表达共同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心理空间理论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概念合成理论跨越语符和超语符的界限,为探索文学话语矛盾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社会空间转向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时间独大,而忽视空间维度的局面,大量学者开始关 注空间与空间理论。在文学上也出现了文学作品的空间叙事,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正是空间叙事的典范,通过 在作品中建构社会文化空间、心理空间、社区公共空间,以小说中三个黑人女性命运为时间线,从时间的历史性与空间的共时 性两方面实现十字交叉式叙事,从而实现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所采取的空间叙事策略,展现了处理空间与空间、空间与时间关系的高超技巧,凸显了哈克在空间的逃逸中重构自我精神世界的主题,完成了小说中文本意义的建构,进一步展现了这部经典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从时空叙事视角,重温这部经典儿童小说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相同体裁儿童作品的创作意图、欣赏其独特艺术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