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戴韶华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41-45
中国和西方对民主的思想、制度等问题的理解和实践更多的是基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之间的分歧.近代以来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坚船利炮与发展中国家形成明显的强弱对比之下,以民主、自由为依托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几乎是无法选择的选择.透视我国的民主发展历程,其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阶级斗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独立富强的目标等因素的作用.因此,中国民主发展的道路必然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的现实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方文明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谢亮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40-44
针对形形色色的民主现状,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了现实的民主无论是古希腊雅典民主还是现实的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都从未真正实现过"多数的统治",掌握公共权力及依附于公共权力基础之上的决策权的公共权力人物只是少数所谓的"精英";而理想的民主是公共事务的决策由人民当中的多数来决定的同时,又尊重少数的权力的民主形式。指出在实现人类理想的民主进程中,崭新的社会主义民主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论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作军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34-38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有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民主,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种具有"民主"特性的精神或原则(即经济民主)在政治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和必然要求.因此,经济民主既是民主政治形成的现实基础,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4.
韩禄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4):46-50
经济发展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促进民主化水平的提高.首先,经济发展带来了人口流动.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迁,社会资源总量的增加促使了教育水平的提升,在社会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是民主发育的前提;其次,经济发展使人们交往范围扩大,并产生了新的社会规范,这构成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心理基础和社会规范基础;再次,经济的发展更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发育.而公民社会是民主成熟和巩固的必要基础.中国的民主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5.
陈晓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目标和依法治国的运行,构成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三大要素,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形式,又可视为制度要素.以西方代议制民主为比较视野,笔者分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国情基础、民主要义和优势特色等,以呈现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为"中国式民主"的构建提供一个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张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6-21,9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两种民主类型,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民主的不同表现,是互相兼容的,二者的合作建构和共生发展既是践行我国民主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新型现代民主的必然路径。二者的合作建构与共生发展尤其在促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和政治现代化、提高基层治理绩效方面意义重大。我国民主政治的未来走向将是以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为核心推进四个民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鲁晓明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4):9-12
立法民主是民主化的立法和立法民主化的统一 ,是由有关立法民主的观念制度、实践、保障体系组成的有机系统。把人权保护纳入到宪法保护范畴 ,标志着我国的立法民主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国立法的民主化发展 ,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应从多方面推进中国的立法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8.
李翠荣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5-89
人的肯定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目的和核心,人的本质是人的肯定中的根本内容。但是,在人的本质肯定的问题上却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表现在:第一,人的肯定与人的食色之性的矛盾,带来自然环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第二,人的肯定与人的身份差别的矛盾,人在肯定自身的同时,带来各种社会异己力量,反而走向了对自身的否定;第三,人的肯定与人的实践本质之间的矛盾,实践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的肯定的评价标准和机制超过一定的度,最后走向人的肯定的反面。 相似文献
9.
朱元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13-17
针对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关于中国模式的"纵向民主"论,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对此,我们有必要从全球民主发展的新趋向——协商民主的视角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0.
郑曙村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5):61-66
稳定型民主是对向民主转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陷入民主乱象做出的回应。影响民主稳定的因素主要来自内部的客观条件的不成熟和主观上民主化策略和方式的失当;西方国家推行输出民主战略是影响民主稳定的外部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的稳定型民主需要在坚持正确的民主发展观、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完善国家现代政治制度、建立和谐的公民社会、培养健康的政治文化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民主的发展。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利益结构就成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张建红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2):66-69
过分拉大的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业已构成民主政治建设的消极因素,影响到民主政治诉求的增长、民主主体力量的发展以及民主价值目标的实现等。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一种以公平和正义为价值取向的制度安排,它应该而且必须保持对公众利益的公正关切,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提供必要的制度供给、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以及完善的民主法制环境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形成、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奋斗历史,蕴含了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这一民主观既体现了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立足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它主张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最终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从民主政治的维度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对更好民主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李秀敏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3):9-11
通过对“矛盾”渊源的考察,认为矛盾只可分为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并对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和逻辑学界对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认识进行分析,在澄清对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认识的基础上,阐述了逻辑学中的“不矛盾律”和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以及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相辅相成关系。 相似文献
15.
矛盾一词不仅包含形式逻辑中的逻辑矛盾的含义,而且也包含辩证哲学的对立统一的含义,即辩证矛盾。辩证矛盾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矛盾在矛盾双方的关系、矛盾的界限问题、矛盾与运动的关系和表述角度方面都存在着重要的区别。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也有实质性的联系:拒斥和清除逻辑矛盾是进行辩证思维的必要前提,准确把握逻辑矛盾律是正确把握辩证矛盾的先决条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与辩证思维方式对立,但形式逻辑思维法非但不与之对立,反倒是真正进行辩证思维不可违逆和必须遵循的。 相似文献
16.
王国忠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虽然范围、概念、要求不同,但二者目标指向、基本措施以及核心实质一致,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党内民主指导、带动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也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久刚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2):12-16
民主和党的领导的结合是民主现实思考的一个基本点。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统一的,但对二者之间暂时的、局部的、个别的对立也不可掉以轻心。党要实现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领导,务必要解决好党内民主和反腐败的问题。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民主,通过发展民主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武际可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35-38
民主和科学的亲密关系曾经被许多先贤研究过。科学和民主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民主也就不会有现代科学;而没有科学,处于蒙昧时期的民族更不会有真正的民主。 相似文献
19.
朱芊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6):72-75
在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政治活动中,现代国家逐渐形成了日益复杂的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政府治理体系的内涵和形式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延展。民主与法治作为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权源价值和目标保障,为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政府治理文明提供了基本方式和路径选择。新形势下的政府治理体系改革需要形成法治政府、市场经济、社会三者相互约束和支撑的合作治理框架,以政府的职能转变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