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角度探讨文化变迁的根源,而忽略了空间的因素。实际上,存在本身对于空间的不同体验,也是引起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因素。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的不同文化特质与空间的变迁具有直接关联。在一定意义上,存在、文化、空间三者之间互相纠缠、具有共时性。被塑造出来的空间作为文化的凝固表达,它对于人的生存体验与生存方式具有直接影响。当代无差异的都市空间带给存在本身以焦虑与压迫之感。  相似文献   

2.
九叶派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中坚力量,相较传统诗歌,其诗歌的空间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城市书写的探索中:在空间意象选择方面,九叶派诗歌偏重城市空间,在描绘乡村时也更倾向于社会性意象;在空间体验中,相对于古典诗人推崇的隐士身份,九叶派诗人扮演了城市漫游者的空间角色,深入体验城市空间,观察城市人群,表达了城市生活带来的荒凉、焦虑和孤寂。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立场来看,马克思城市空间正义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非正义的法权批判、社会批判和制度批判中孕育的。其价值意蕴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中最大程度地赋予城市空间实践以全面发展性、多元现代性和协调平等性的实质性内涵,并以此作为良序确立城市空间生产、建构美好城市空间生活和妥善协调城乡空间矛盾的价值坐标,进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城镇化实践中,建构城市空间正义,需要构建共建共享的城市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新机制,重塑包容开放差异的城市空间新面貌,完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城市社会化发展的现代城市制度转型。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立场,一种文学观,是国家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的直接体现,也是当代长篇小说发展的基本价值定位.茅奖应关注文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探索性,肩负起提高大众文学审美水平之责.茅奖是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总体高度的认识和设想,既面对已有的创作成果,也面对未来即将诞生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则应坚守审美现代性和历史现代性的有机融合,引导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在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和生命哲学层面,重构一种稳定的精神秩序和坚实的叙事品质.  相似文献   

5.
《奔月》是鲁敏对"生存者与现代性焦虑"这一社会性关系的诠释和思考。文章通过文本将目光聚焦于眼下,关注社会现代性产生的焦虑,并重点使居于其间的人通过自救和他救的途径最终生成新的认识,达成与现代性的和解。从生存者与现代性焦虑达成和解的角度解读文本,揭示作家对当下现代性社会的反思以及对生存者的内在理性热烈而真挚的肯定意味。  相似文献   

6.
“闲逛者”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本雅明在对19世纪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经常使用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来探讨城市经验、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等问题。闲逛者意象为人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在后现代性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与消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性,特别在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视觉联系、视觉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的早期作品《秀拉》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但并不局限于女性的生存体验.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人物作为异乡人的存在.在小说中,这种生存状态主要从三方面即空间、时间和人物的角度得以展现.而在当代社会,作为现代性产物的异乡人并不局限于某个个体或群体,而是指向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境况.异乡人的身份既蕴含了边缘人的不幸,又因其混杂丰富的生存体验而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它促进了近年来受到关注的飞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莫里森对异乡人的关注反映了她敏锐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趋深入,传统以乡土文学为主导的陕西地域文学创作与研究,正面临乡村空间萎缩、城市空间急剧扩张的重大挑战,并在观念层面展现出自我身份与定位的焦虑意识。这一焦虑意识要求,陕西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在继承传统地域文学精神遗产的同时,以现代性眼光凝聚新的地域文学核心价值,最终使本应具有历史深广度和延展性的地域文学观念,真正成为当代城市化背景下文学创作与研究中的开放性、建构性力量。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关于"现代性"的研究与讨论在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等领域内逐渐展开,并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理论界最具统摄性的概念之一,人们用它来辨别、描述或讨论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精神特征.对"现代性"概念的考察,就其意义来说,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与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借助现代性视角来观照西部电影的转型,认为西方现代性主要是一种与过去断裂、向未来敞开、不断进步的时间意识,而由于多重的社会历史原因,中国现代性则体现为一种东方与西方、乡村与城市、封闭与开放对比的空间结构。中国西部电影作为中国现代性追求的生动隐喻和民族现代性体验的深刻写照,在其发展早期,主要从"城乡差别"的对比反差来现实主义地观照城市与农村、现代与传统、开放与保守等现代性反差及其对中国人造成的心灵震颤,而在后期,新世纪以来的"新西部电影"则回避现实,热衷于历史想象叙事,通过"朝野冲突"的戏剧冲突,浪漫地隐喻和象征了探索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人既借鉴学习又力图对抗好莱坞产业强势的垄断、霸权的后现代矛盾与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