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于说动父亲和母亲,去作一次体检。母亲起先有些不情愿,几十年来她都是病后求医。在她看来,没病花钱问诊,显得过于奢侈。但禁不住我再三劝导,她还是勉强答应了。从儿时至青年,每逢我生病,父母都如影相随,饭食不香。而我带着他们走进医院,这是第一次,一路上,父亲和母亲沉默不语。清晨的阳光,照耀着他们略显苍老的面庞。春节时,他们去染过一次发,现在,白发新生,半白半黑,恰似故乡那白墙黛瓦的老屋。医院里静悄悄的。在一台仪器前,他们彼此谦让着。母亲瞪了父亲一眼,父亲这才解开衣扣,躺了上去,露出瘦而扁平的腹腔。母亲不敢看医生,也不敢看父…  相似文献   

2.
丁宁 《新天地》2012,(4):50
丁老师:您好!我父亲最近过世了,我千里迢迢从意大利赶回上海,和母亲、姐姐处理了父亲的后事。我父母都是干部,一辈子相依为命。看着悲痛欲绝,魂不守舍八十高龄的老母,我无比焦虑。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希望听一下您的意见。本来,我一点儿也不发愁。我想有姐姐呢,她正好一个人在广州没有成家。她和我母亲生活在一起不就行了吗?可是我姐不同意。她说她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母亲年龄大了,就爱唠叨两件事:一是父亲,二是盆景。唠叨父亲是数落父亲的缺点;唠叨盆景是责怪盆景不给她争气,她那么不辞辛劳地养护,盆景却时不时回报她几片黄叶。有一次,为了讨母亲高兴,我顺着母亲的意思说:是啊,父亲年轻时不顾家,又很粗心,而且脾气暴躁好  相似文献   

4.
《北方人》2008,(5)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母亲是父亲费尽心机才追到手的。那时,母亲几乎天天唠叨,说父亲见到她的第一天,就要求住在她家,借口是天黑路远,回不去了;说父亲为了追她,不惜冒着被处分的危险,半夜从部队跑出来坐火车去看她;说父亲最后还是为她挨了处分,肩章上被撸掉了一颗星……父亲和母亲的生活不算幸福,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唠叨     
《老友》2014,(8)
正母亲爱唠叨,并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她年轻时就爱唠叨。母亲为我们做的事,因为唠叨,常常抵消了她的功劳。小时候,她为我做了一双新布鞋,我穿上后很合适,心里对她充满了感激。可是因为我在外面玩时不小心让布鞋沾满了泥巴,母亲见了,先是大发雷霆骂了我一顿,然后就唠唠叨叨:"玩,玩,整天就知道玩,干脆不要穿鞋,省得我每天为你洗衣刷鞋……"她这一骂一唠叨,我穿新鞋的感觉、对她的感激全没了,还平白对她生出许多埋怨。父亲生病在床,母亲一直照顾得很周全。可是母亲  相似文献   

6.
莉娟 《新少年》2011,(1):48-49
我们一直生活在林场,方圆几十里,父亲是唯一的守林人。每天,父亲起早贪黑四处巡视,像守卫自己的家一样忠实地守护着这片森林。儿时的记忆中,森林曾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但是,母亲似乎并不喜欢,在我看来,她的生活还是跟以前一样,可她从搬到林场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唠叨——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我曾经温柔的母亲。  相似文献   

7.
乐祥涛 《百姓生活》2010,(10):26-26
那天,母亲见我回去,很神秘地叫我来到她和父亲的卧室,用手指了指挂在墙上的一幅新照片让我看,并说:“这是我和你父亲刚拍的照片。”我陪着母亲仔细看那张合影,随后又看了看父母在不同时期拍的照片。从照片中又一次重温了父母互敬互爱牵手走过的不平凡人生历程。当我的目光落在母亲那双布满沧桑的双手上时,一种酸楚立刻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母女     
正在我的心里,母亲是一条河,接纳我的悲伤和欢乐。母亲这条河辽阔而深邃。我出生后,夜夜啼哭,母亲以为是奶水不够,让父亲从村头的小河边捉鲫鱼熬汤喝,老人们说,鲫鱼汤催奶。母亲喝着熬得雪白的鲫鱼汤,奶水真的很旺,可我仍然啼哭。天一黑,我就闭上眼睛哭。母亲把我抱在怀里,摇啊摇啊,红血丝布满了她的双眼,夜夜不得安眠。父亲的脾气暴躁,嚷嚷着,丫头片子不省心,再哭就把你送门外,门外有狼,小心让狼叼去。父亲越是这样吓唬,我就越是哭的厉害。父亲一生气,真就从母亲怀里夺下我,拉开电灯泡,打开门栓,把我丢在门口。那时,我已多少懂点事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像看不见的魔爪从四处包抄过  相似文献   

9.
隋晓方  红树 《新天地》2012,(10):38-39
一1961年,我10个月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爱极了父亲,父亲离世后,母亲就精神失常了。5岁时,母亲精神状态好转了,我才从幼儿园阿姨身边回到母亲身边,直到那时我才知道,我还有一个母亲,她叫郑启梅。母亲是个工作狂,那时,母亲在大连市妇联做宣传工作,没日没夜地下乡,很少管我和大我3岁  相似文献   

10.
正比尔·盖茨的母亲说过一句话:"两个民族的竞争说穿了是两位母亲的竞争。"我认同这句话,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可以说是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我母亲刘效坤祖籍浙江绍兴,她的父亲是北京知名中医刘润甫。我母亲个性突出,我小时候睡前她给我讲故事,那故事是她原创的,就一个故事,给我讲了几年。故事  相似文献   

11.
《社区》2004,(16):53-53
最近,一个读者在来信中这样说:我父亲去年病故后,我母亲常常愁眉苦脸,有时唉声叹气地说想自杀、想死,还时不时对着我父亲的照片掉泪。原来性格挺开朗的她,变得情绪悲观。我们几个子女很着急,怕她真的出什么事,虽然经常开导她,但也不见有好转。我们不明白,我母亲突然变成这样,是  相似文献   

12.
坚强的母亲     
湘香 《社区》2007,(15)
母亲到我的单位来,问我是否需要些什么,我才想起好久没有去看她老人家了。自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不固定地住在我家或哥哥家,尽管我们都还算孝  相似文献   

13.
《新天地》2007,(1)
我的母亲孙新尚真正的故乡已经不复记忆了,她是跟着逃荒的流民流落到我的故乡——冀中平原沙河旁边的一个小村庄的。母亲嫁给年长她很多岁的父亲做续弦,但是母亲对父亲很尊重,从没嫌嫁了个老头,为了缩小两个人的年龄差距,母亲经常往脸上抹点灰,长年穿旧衣服。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年事已高,已不能  相似文献   

14.
为母亲找乐     
沧桑洗礼,曾经受尽苦难的母亲一年比一年老了。为了使母亲的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我变着法儿地逗母亲乐。20年前父亲去世,我怕母亲生活寂寞,就给她买了一台高灵敏度的袖珍收音机。从此,这台收音机便成了母亲日夜不离的伴侣。她不仅爱听戏,爱听评书连播,而母亲90岁生日那天,我这个65岁的儿子为她老人家南腔北调地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且还爱听新闻联播。每当我回到家里看望她时,她就和我聊新闻,话社会。老人家知道的天下大事还挺多的呢。只是因为耳背,有些话听不清楚,和我交谈时,不免张冠李戴。譬如,前几年她常把美国总统“克…  相似文献   

15.
改嫁     
我8岁上没有了父亲,第二年母亲执意要改嫁,她向男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必须带上我。然而我认为母亲再嫁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死活不肯跟母亲到继父家中。母亲没有法子,只好含泪把我托付给我的二叔二婶,自己一人到了继父家中。母亲改嫁后,常回来给我送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可我不但不穿不吃,而且一见到母亲回来就躲起来不肯见她。二叔二婶家并不富裕,可供我上学读书却不遗余力,我很顺利地考进了大学。大学三年级时,我回家探亲,二叔告诉我:你母亲中风瘫在了床上,你得去看看。二叔往常没少催我去看母亲,总是说她有病,这回没准又是在哄我。我很冷漠…  相似文献   

16.
雨情     
坐在临窗的书桌前,望着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不是很大,却连绵不断,细细密密很不爽利。又是这样的天气,我的心不免一沉。记得一个月前,也是这样的天气,窗外的雨下个不停,天气阴沉沉的,屋里的气氛更是冷冰冰的。母亲又为了一点小事和父亲吵了起来,父亲夺门而去。我正坐在临窗的桌前写作业,急忙站起,伏在窗台上望着父亲离去的背景,心里不免恼恨起来:母亲总是为一点小事无端争吵,她难道没有想过我的感受吗?我尽量不去想,又埋头解答起那道难题。这时母亲走到我身边开始诉说她的不满:“我又不是佣人,每天下班后,又是做家务,又是服侍你们,这…  相似文献   

17.
亲情难舍     
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员,那时在我们镇上算是个文化人,可不知为什么,她和母亲老是吵架。我13岁那年,父母终于离异,15岁便随母亲背井离乡。一直以来,我痛恨父亲,恨他对母亲、对子女的无情。离家一年后的我,再见到父亲时,我们竟无语,当我离开父亲时,父亲送了我  相似文献   

18.
张鹰 《可乐》2011,(6):33-33
生我的人对我很严厉,我从小到大都怕她。只要听到母亲下班的脚步声,我立马噤声敛气,捧起书本,不敢造次。我的要求,都由父亲"上奏"。母亲的批复,也由父亲传达。我觉得母亲真是神了,她总能对我所犯的错误明察秋毫,并毫不宽宥地处罚。我的手心和屁股领略过无数次"皮带肉丝"的味道。当时,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照片     
母亲一生劳苦。她40岁有的我,生下我70天,父亲就撒手人寰。从此,母亲开始了她漫长的寡居生活。 打我记事起,母亲就是一位和善的老太太:满脸的皱折,如弯曲的小溪,刻记着那悄然流逝的磋砣岁月。母亲很疼我,我不记得挨过打,也没有挨过骂,只记得母亲给我讲趣事,我给母亲挠痒痒,母子相拥而笑,其乐融融。由于生活的艰难,我最终还是跟了四叔,尽管母亲舍不得。  相似文献   

20.
王欣 《山西老年》2020,(2):34-34
春节值班,我无法回老家跟父母团聚。正月十五刚过,父亲来电话,说要来看我。记得去年春天,我曾邀父母来我定居的城市小住几日,可父亲总以农活忙,脱不了身为借口推脱。没想到,父母这回竟主动要来了。不过,等父亲买了火车票,我才知道,只有他来,母亲不来。问原因,母亲说,表姨家儿子结婚,她要帮着操办婚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