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汤显祖的浪漫主义戏剧派一直延续并发展到近百年后洪升的《长生殿》。洪升把李、杨的爱情理想化为生死不谕的真正爱情,演出了一部“热闹的《牡丹亭》”。《长生殿》的第一出开场[满江红]不仅为该剧的主旨,而且总结了从《牡丹亭》以来近百年的浪漫主义传奇剧的特点。洪升明确地标举汤显祖的“至情”旗帜,是“玉茗堂派”的翘楚;其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的虚无思想也来自于汤氏。他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相似文献   

2.
在对《牡丹亭》的解读中,“情”始终是一个有效的门径。而《牡丹亭》对情的塑形是含混的。理清这种含混可以使我们对历史流逝的感受变弱,经典的不朽才得以实现。《牡丹亭》中的情是形而上的“情”;它是想符合人伦的情但又不是;情与孝的关系上作者趋于情;欲与情之间作者故意地含混。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情欲的肯定。它通过美化“欲”,将其扩张入已被认可的“情”,由于回转又在讽刺、谐仿情。这种含混是因为晚明价值论的混乱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追溯《牡丹亭》英译的历程,对《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亭》译本众多、译者名家辈出而《牡丹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的事实,希望翻译界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牡丹亭》的翻译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续作基本叙杜丽娘和柳梦梅姻缘后事,但是,汤显祖原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到此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借古喻今、寄托怀抱,同时也将一部"生生死死为情多"的《牡丹亭》,变成了一曲忠臣义仆、清官贤妇的颂歌,成为一部理学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5.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一百年以后,清初洪升创作了《长生殿》.因为该剧也有女主人公梦境的描写和鬼魂游踪的情节,故当时便有人称《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牡丹亭》”,洪升颇为高兴,“世以为知言”。由于这两部剧作都申明是以言情为宗旨,也有某些类似的情节,所以一些文学史著作和研究文章,常把它们相提并论。如,有的文章认为“《长主殿》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的真挚爱情”,有的  相似文献   

6.
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热演两岸三地,走红大江南北,有着明显的白先勇个人因素。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圆“文化复兴”的梦;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因为《牡丹亭》是古典昆曲名剧,还因为他认同汤显祖的爱情理念,认同杜丽娘这位“情圣”的心理;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和演出,是白先勇追求完美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特别是戏曲史上一枝瑰丽的花朵。这枝花朵,曾在“四人帮”散布的“有鬼皆害论”流行的时期,被蒙上了一层污垢。今天,清除灰尘,还《牡丹亭》的本来面目,是历史的必然。 (一) 《牡丹亭》产生的明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不断萌芽、新生力量不断成长壮大的时代。商品经济开始破坏封建主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资本主义因素的瓦解下,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分化。一些和商业资本有联系的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活跃在明代的政治舞台上。因  相似文献   

8.
《牡丹亭》情与理的冲突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显祖是我国16世纪伟大的戏剧家。其人生经历了激情与消沉、梦幻与现实的思想矛盾。他在推崇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幻想构建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伦理典范,这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表现为人物于情、理之中的变化。通过分析《牡丹亭》人物由“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变为融合为一的原因。以求探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牡丹亭》传奇,是明代曲坛“临川派”领袖汤显祖所著“临川四梦”中首屈一指的作品。这部杰作一问世就轰动了当时剧坛,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它还赢得后世许多青年女子为之一洒同情之泪。《柳亭诗话》里说:“娄江女子俞二娘,年十七,未适人,酷嗜牡丹亭传奇,批注其侧。幽思苦均,有痛于本词者,愤惋以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偶然在悠杨的笛声中听出了几句《牡丹亭》曲词,竟引起一阵伤心。为什么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对《牡丹亭》如此推崇?那是因为汤显祖不假掩饰地道出了青年  相似文献   

10.
青春版《牡丹亭》在原著的基础上成功地发掘和创新“花意象”群,在人物塑造上以“花”装点人物外形,更以“花”描摹人物内心;在剧情建构上,该剧将“花”渗透到情节主线,使重要关目之间形成勾连和呼应;在舞台上该剧以“花”表现语言的诗性美,并营造空灵、绚烂的舞台情境。总之,青春版《牡丹亭》通过“花意象”建构了一个丽花幽情的青春世界。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的结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亭》的结构历来受到人们的非议。本文从“围绕展现一代社会风貌进行结构”;“以人世、幽冥的阴阳两界交替组织情节,进行结构”:“以陈最良作为穿针引线的人物,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有个方面分析了《牡丹亭》的结构方法,指出这3种方法很好地为“以清反理”的主题服务,从而认定《牡丹亭》的结构是相当严密而紧凑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主题意蕴上,《牡丹亭》在以言情为主的爱情故事中,高度赞扬杜柳爱情具有个性解放精神的以情抗理追求。同时,在《牡丹亭》以政治为副的抗金故事中,又深刻批判了杜宝等思想僵化、御侮无策的正统理学之士。因此,对封建正统理学之士与正统理学之教的共同批判,方是《牡丹亭》主题意蕴的深刻性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戏曲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本文以《牡丹亭》为例,分析了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它用情来战胜封建礼教;它在中国戏曲史、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它不但影响了戏剧本身的发展,还影响了其他体裁文学的发展。从这里我们得出结论: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在于突出主要人物,是应用独角戏来吸引观众,让观众通过看戏了解戏剧的情节、人物,并且要提高演员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又是一位浪漫主义巨匠。他一生的创作多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他的“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  相似文献   

15.
《西湖二集》是明末的拟话本小说,在其中不少地方出现《牡丹亭》的曲文、宾白和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西湖二集》的作者周揖与汤显祖在思想上颇有相通之处。这一现象说明《牡丹亭》进步的反封建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在明末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从这一事例亦可见出中国进步的文学传统自有它的发展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问题程华平一在明代和清代,许多人在阅读完《牡丹亭》之后肯定地认为,汤显祖创作这部作品很明显是在影射、讽刺一些与自己有些恩怨与不快的人。但这个人究竟是谁,研究者们的看法有着很大的分歧:1、影射王锡爵说。一些研究者的看法是,汤显祖...  相似文献   

17.
《牡丹亭》的女性评点是《牡丹亭》研究中的一大亮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牡丹亭》的女性评点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解析.文章从吴吴山三妇本的研究、《才子牡丹亭》的研究、《牡丹亭》女性评点的整体关照等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牡丹亭》女性评点成果进行了爬梳整理,希望对《牡丹亭》的传播史、评点史及女性文学史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作之一,该经典戏曲通过多模态改编为现代电影《又见牡丹亭》于2020年8月在各大主流视频平台上映,顺应了当下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政治号召,在当今鼓励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该改编影视作品叙事符号和叙事弧的分析表明,《又见牡丹亭》在符际转换和...  相似文献   

19.
单有方 《南都学坛》2003,23(2):120-120
<正>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16世纪最伟大的戏曲作品之一。它横空出世、石破天惊,轰动当时的文坛,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赢得当时及后世许多青年男女的共鸣,震撼了他们的心灵。明末遭遇不幸的冯小青细细把玩《牡丹亭》传奇,感慨万千,写了一首饱含血泪的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明末杭州女演员商小玲最擅长演出《牡丹亭》传奇。在演出《寻梦》,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感慨己心,缠绵凄惋,泪痕盈目,如泣如诉,突然倒地身亡。林黛玉在悠扬的笛声中听了几句表现青年少女觉醒的《牡丹亭》戏文时,不禁感慨缠绵,心动神摇,如醉如痴,最后掉下了眼泪。《牡丹亭》之所以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这主要得力于“梦”意象的描写。 《牡丹亭》中有两处写到“梦”:一是柳梦梅之梦。写他“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第二曲《言怀》)。二是杜丽娘之梦。她因春感情,因情成梦。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阅读上海图书馆藏《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同治庚午重刊:清芬阁藏版),发现上面有一百一十二条毛笔写的批语,这些批语是迄今人们所未加以注意的。在汤显祖《牡丹亭题辞》后的一段批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