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吕叔湘认为指示代词“这”来源于“者”,王力对此提出质疑;经考察,“这”来源于“者”是有可能的。分析了“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近指代词的可能性。汉语史上曾经出现过“VP者·S”这种语法结构,后来“VP者·S”内部重新分析,“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作定语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2.
“若之何”、“若·X·何”解邹晓丽“若之何”、“若·X·何”,这个《左传》中经常使用的固定格式(注),是古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士文伯让(责备)之(指郑子产)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中有"马之千里者"一类的语言表达形式,被归纳为"A@B者"结构.对这种结构,语法诸家看法很不一致,或视作同位结构,或视作定中结构,或视作中定结构.本文重新深入理解、分析前人的论著,并结合当代语言哲学研究新成果,试图阐明中定结构说的合理性,并对"者"的词性作了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具有丰富的口头文化遗产,蒙古说书艺术“胡仁·鸟力格尔”(胡仁·乌力格尔是说书艺人用低音或中音四胡边拉边唱古今中外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但是,如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的“胡仁·乌力格尔”艺术。由于多种原因失去往日的辉煌,濒临消亡的境地。1.“胡仁·乌力格尔”艺术正不断失去赖以生存的听众;2.“胡仁·乌力格尔”的载体胡尔奇(说书艺人)日益减少;3.胡尔奇演唱“胡仁·乌力格尔”的地域范围越来越缩小;4.胡尔奇演唱的“胡仁·乌力格尔”之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部分诗作品的悟读,透视了这位女诗人的情感历程,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有“阿姆斯特修女”之称的女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T·S·艾略特的诗歌与文学批评观念对中国现代诗歌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梳理艾略特在现代汉语新诗界激起的旧诗回想,可以增进理解中国现代诗歌进程的复杂性。许多现代汉语诗人通过写作对旧诗传统进行了细入肌理的思考,新旧交错的痛苦过程,孕育了他们的旧诗辨识能力和新诗创造能力。“离弃”旧诗的新诗革命者对新旧诗关系的理解和思考,在当下汉语诗歌建设中显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打号·号头     
打号·号头(宋)高承编《事物纪原》(又称《事物纪原集类》),记载世间事物原始发展,卷之九“唱号子”条云:“杵歌:今人举重出力者,一人倡则为号头,众皆和之曰打号。”从前山东沿海渔民行船、上网有号子,沿黄河、沿运河行船有号子,筑堤建房打夯有号子,唱号,喊...  相似文献   

8.
汉语主谓结构既可以处于状位,也可以处于定位,例如:“贵祥心情复杂地在灯光里穿行。”和“心情复杂的贵祥在灯光里穿行。”前者是主谓状语句,后者是主谓定语句,二者可以分别形式化为S S状 VP状 VP和S定 VP定 S VP(状位主谓结构中的谓语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但以形容词居多  相似文献   

9.
埃德加·爱伦·坡的《我发现了》是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他在宇宙形成与消亡过程的设想中,赋予了人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类不仅以其精神物质的双重属性连接着物质宇宙与精神宇宙、自然界与上帝,而且还具备巨大的潜能和接近乃至成为上帝的神性。人类的这种特殊属性与传统“存在巨链”的宇宙观对人类的地位与作用的阐释不谋而合,而爱伦·坡认为人类具有成为“上帝之心”这种近乎于神秘主义的力量,也反映了18世纪进化论思想对于“存在巨链”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学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价值观,“文气”说的创作论,“文非一体”的文体论,并针对“文人相轻”提出“审已度人”的文艺批评的态度。从而确定了曹丕在文论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典论·论文》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即远古理想社会所存在的“道”,原“一”。其不仅直接阐述了此道,且在评论中也透露出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因为他是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最高评价标准。由此,即可解释结尾处为何出现“惠施”部分。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对现代文明的基本态度决定了他的生态观念以及生态文学作品的创作。《鸟·兽·花》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文本,其展示的不仅仅是“生物圈”的生态,更注重的是通过抒写“生物圈”来思考“精神圈”的生态失衡问题。《鸟·兽·花》的创作,不仅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更展现出生态诗人通过文学的力量拯救人的灵魂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3.
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提线木偶》彰显了极高水平的叙事技巧。在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叙事角度(聚焦模式)和叙事话语两个方面诠释《提线木偶》中独具特色的叙事策略,以求提供一个研读欧·亨利小说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中有"马之千里者"一类的语言表达形式,被归纳为"A@B者"结构.对这种结构,语法诸家看法很不一致,或视作同位结构,或视作定中结构,或视作中定结构.本文重新深入理解、分析前人的论著,并结合当代语言哲学研究新成果,试图阐明中定结构说的合理性,并对"者"的词性作了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诗经·小雅·大田》的主旨,众说纷纭,主要有“刺幽王”、“颂美”、“省敛”、“祭祀”等几种说法。其中“祭祀”说细分为“报祭”和“因农事而及祭祀”两类。经过分析文本的字词、内在逻辑以及联系古老的蜡词,《大田》乃贵族为祈年而祭祀田祖之诗。  相似文献   

16.
《汉书·艺文志》的主旨及其文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汉代经学大一统的学术格局对应,《汉书·艺文志》建立了严密的“载道”体系,“六艺”对其他各略具有规范意义,“诗赋”略的划分使“文学”的类别属性首次得到揭示,其又被划归于“载道”体系当中,使“文”与“经”(道)发生了事实上的联系,奠定了“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四类观点。综合考察此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可得出三点结论:一、陈国的巫风习俗是包括《宛丘》在内的《陈风》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二、诗中的“子”指游荡于宛丘的善歌舞者,“荡”、“望”蕴含着诗人对“子”的道德评价。三、此诗通过描写一位痴迷歌舞者终日游荡于宛丘的情景,反映了陈国歌舞繁盛的巫凤习俗,隐含着诗人对陈国歌舞无度现象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广西粤方言中的桂平市城区、南宁市区、玉林市区等方言点“完成体”的表达形式大体上相同,一般都用“VP·标记成分+(O/C)”,所异者为其中的标记成分,其中桂平话多以“北”或“开”为标记,南宁话多以“哂”为标记,玉林话则多以“开”或“了”为标记。相比较而言,桂平话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校勘有“毋”“无”、“以”“已”、“归”“馈”之分歧,但均前者为是。“毋吾以”即“毋吾以居”,指不要像我一样(或与我一起)闲居在家。“方”指法度、准则。“哂”指笑,但此笑同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庄子·秋水》)中的笑。“撰”作“馔”,“馔读日诠”,诠指“善言”(积极进取的话语)。“沂乎浴”指“岁时祓除畔浴”。“风乎舞雩”指唱吁嗟雩祭(舞雩是雩坛之专名)。“咏而归”指咏唱《诗经·噫嘻》而归。“吾与点”一语,即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感伤,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曾哲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作·名1/'之'·名2"与"为·名1/'之'·名2"结构可以为双宾结构,也可以为单宾结构,这要视动词"作"、"为"的不同义项而定;先秦及后世文献中的"为·名1/'之'·名2"结构与《尚书》"作·名1/'之'·名2"结构一脉相承,在《左传》及其以后的文献典籍中动词"为"基本上替代了动词"作"作为双宾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