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翟同泰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说明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茅盾同志在答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 相似文献
2.
翟同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说明茅盾同志1956年4月8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而这 相似文献
3.
翟同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5)
说明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 相似文献
4.
翟同泰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前言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回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说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 相似文献
6.
7.
贾素慧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6):28-34
新发现现存各类宋濂文集中均未收录的三篇文章。三篇佚文是:《唯庵然和尚语录序》,载于《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载于《恕中无愠禅师语录》;《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载于《了庵清欲禅师语录》。三篇文章均发现于僧人文集中,其对研究宋濂与佛学、宋濂与僧人的交游以及宋濂全集的编辑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13-17
新近发现曹禺1947年回国之后所作两次讲演的记录稿以及他在美国时给成都《时代电影》的一篇文章,这些史料对了解曹禺1946年的美国之行以及研究曹禺的创作思想,皆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丁言模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31-33,37
杨之华在《救国时报》上发表的《“热血”重温》一文中点明了《热血日报》有两篇瞿秋白写的文章,即 第2期《流血是为的什么?》和第10期社论《巩固上海学生联合会》。这两文都未收入如今出版的《瞿秋白文集》。 相似文献
10.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118-123
中华书局本《魏叔子文集》是目前魏禧作品最全的整理本,有功学林,但仍有遗漏。今新辑得魏禧集外佚文7篇,是关于魏禧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懿行编叙》展示其长于作论的特点,《焚余草叙》透露着遗民之思,《林蕙堂文集原叙》阐发其骈文观,《艾陵文抄序》和《鹿邨诗集序》皆倡导作诗为文要有感而发,赞赏有真气之文,而《彭士望〈魏和公南海西秦诗叙〉评》和《冷士嵋〈谢安论〉评》详论文章的章法技巧,提出救尾法等文学理论。对魏禧诸文献的考辨有助于全面了解魏禧其人其文,有利于深入理解清初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11.
“我来广东的志望”和“序”文两篇文章,均为郭沫若在广州中山大学工作时所作。“我来广东的志望”虽写于1926年4月22日,却反映的是作者在1月前来广东时的心声。经瞿秋白推荐,郭沫若于3月23日到了广州,出任中山大学文科院院长。他在大革命根据地的广州,一方面受到了革命同志的关怀和教育,另一方面遭到了广州尤其是“中大”文科院腐朽力量的反对。所以,郭沫若到广州1月后,经过亲身的斗争,还是自己来广东时所特的 相似文献
12.
刘增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孙犁与《晋察冀文艺》 孙犁长期生活在晋察冀边区,我们读到过他1942年以前创作的《一天的工作》等短篇小说,却很少能读到当时他研究文学理论的文章。前些天翻读解放区文学刊物时,在《晋察冀文艺》和《华北文化》上,竟意外地发现了孙犁多篇未收入《孙犁文集》及《孙犁著作年表》的文章。这些佚文,多为文艺短评,以刊载于《晋察冀文艺》上的最多。现列佚文目录于下: 相似文献
13.
严复佚文十五篇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宪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本文对 1917年发表在北京《公言报》上的一组署名“地雷”的论文进行了考释 ,确认“地雷”就是严复的笔名 ,署名“地雷”的这组论文就是严复在晚年通信中所提到、但却一直未被研究者发现的文字。这组佚文的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它们不仅说明严复晚年并未脱离政治 ,仍在时刻关心着政局的发展并努力将自己的思考公开发表出来以影响当局和社会 ,而且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出近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变化及外交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清儒冯浩以笺注李商隐诗文而留名于世,有《孟亭居士文稿》及《孟亭居士诗稿》共九卷。别集自嘉庆七年(1802)由第三子冯集梧编次后再无续补。今发现冯浩三篇佚文:《冯氏支谱序》存于苏州图书馆藏《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和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藏《德聚堂冯氏家谱五服次序》两部家谱中,此篇佚文为将《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纳入冯浩著作提供了实证;《网师园序》存于苏州图书馆藏拓本《网师园记》,对考证冯浩晚年交游及其诗教思想的发展有所补益;《杜诗集说序》存于嘉兴图书馆藏乾隆四十三年惇裕堂刻本《杜诗集说》,此序中冯浩提出了勿浅、勿僻、勿舛、勿凿的笺注原则及“搜罗富而抉择精,谬误悉除义蕴毕备”的笺注思想。三篇佚文,亦可考见冯浩之情怀,其以经史之深厚功底笺注李义山诗集,使得集部笺注之学的方法与体例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名字是与北京大学分不开的。他的革命活动主要是从北大的“红楼”、北大图书馆开始的,为北京大学开创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光荣革命传统,使之成为共产主义主要发祥地之一。李大钊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从1918年开始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后任教授,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里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与著述,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理论、思想遗产。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李大钊的思想、理论遗产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现实意义。1999年10月,将是李大钊110周年诞辰。党中央批示:在中共北京大学党委具体负责组织下,由中国李大钊研究会重新整理、编注《李大钊文集(注释本)》,并于诞辰110周年前夕出版。研究会李大钊文集编注组,在工作过程中,新发现了李大钊重要佚文多篇,现将其中经考订可确认的三篇文章及日本国李大钊研究学者后滕延子教授发现的李大钊的佚文《报与史》一并发表,供国内外学者研究。今年4月28日是李大钊同志壮烈牺牲70周年,我们发表这批重要佚文 相似文献
16.
17.
糜华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老作家沈从文在20—40年代写过大量作品,其中《看虹录》和《摘星录》两篇小说在他全部著作中并非力作,但却同引起过不少争论而为他的研究者所瞩目。在北平解放前夕,沈从文不受国民党引诱,拒绝随同南逃。但就在这前后,他因写过《看虹录》和《摘星录》两篇作品,被一篇《斥反动文艺》的文章斥为“桃红色”作家,联系到他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发表过一些为文艺而文艺和中间路线的言论,进而被界定为“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作家。北平解放后,他因此惴瑞不安,一度自尽未遂,以后便告别文坛,转向了古文物的研究。经过30多… 相似文献
18.
邬国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4)
在曾鲲化所著《中国铁路现势通论》一书中,新发现了章士钊先生早年撰写的一篇序文,为《章士钊全集》所未收。这篇佚文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章士钊思想新的资料。它写于章氏赴英前夕,从中反映出他这一阶段的思想状况和心态。 相似文献
19.
周红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24(3):95-97
《子女教育问题》《读经与做古文》《谈动》《〈小兰花〉序》为新发现的四篇朱光潜佚文,本文对这几篇佚文的发表情况与相关资料进行了考证与说明。 相似文献
20.
在瞿秋白研究中,我们收集到两篇瞿秋白佚文,皆为瞿秋白作为《时事新报》和《晨报》的特派记者发回国内的通讯报道。兹对其作一考证释读,以为研究者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