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一名双性恋女作家。她的"双性同体"思想既关照两性差异,也提倡两性融合;既是与异性恋霸权和父权制的抗争,也是经受残酷现实的打击后作出的妥协。这在其代表作《幸福》中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体现。她以复杂的两性情感经历和独特的小说创作展示了女性对自我的追寻和关注,也流露出双性同体理想在男权社会中注定无法实现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恩萧是男女两性力量的结合,她与希刺克厉夫具有不可分割性。她是一个"双性共体"的女主人公,对瓦解男权制社会的性别二元对立论有重要的作用。这一形象揭示了西方男权制对女性的改造,不断地激励着女权主义者为追求两性平等、独立自主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3.
《末路狂花》是一部典型的女权主义电影,它展示了两位原本符合传统男权理念中"安琪儿"形象的现代女性遭遇的无所不在的男权压迫和她们以"疯狂"的方式反抗男性歧视与凌辱的历程,暗示了"双性同体"的理想女性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双性同体"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拉姆齐夫妇婚姻悲剧的分析,揭露了男权社会传统婚姻中以拉姆齐夫妇为代表的单一男性气质和单一女性气质的对立,进而揭示伍尔夫在<到灯塔去>这一作品所表现的深层内涵,即对男女两极对立的传统婚姻关系的否定和对"双性同体"这一完美和谐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恩萧是男女两性力量的结合,她与希刺克厉夫具有不可分割性.她是一个"双性共体"的女主人公,对瓦解男权制社会的性别二元对立论有重要的作用.这一形象揭示了西方男权制对女性的改造,不断地激励着女权主义者为追求两性平等、独立自主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6.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因其作品中强烈的女性意识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的先驱。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伍尔夫在小说《到灯塔去》中体现出的马克思女性主义思想。通过对小说中作者"双性同体理想"的阐述,说明该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对双性同体这一生物学术语赋予了新的内涵。她认为理想的人格模式是个体心灵中男性因素与女性因素的阴阳平衡、和谐相处,这样两性才能平等沟通、共存互补,女性才能获得话语权,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第二性",生活在"人"的范畴中,获得人的尊严,达到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伍尔夫的这一双性同体女性观的提出,同其作为女性的自身经历及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其杰出的作品《到灯塔去》中,作者通过对人物莉莉和拉姆齐先生的塑造,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弱化下,女性被保持在婴儿化状态并被控制在弱者的位置上。"女性婴儿化"既是男权制社会的策略,也是其结果。这些策略都使男性对女性的统治成为根深蒂固、无法突破的秩序。现代女性成为符号化的生存,完全失去了自我。  相似文献   

9.
人的主体性包括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文学创作是人类创造的高级思维活动,其核心是精神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作者、主人公、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这三者之间互动的关系影响到了作品最终要实现"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巴赫金的"外位性"与伍尔芙的"双性同体"从各自的角度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主体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称作女性主义先驱者,她通过书写女性来为女性及女性作家获得"声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把它贯彻到小说《奥兰多》中。基于Susan S.Lanser的《虚构的权威》一书中提出的叙事模式,通过分析伍尔夫在《奥兰多》中采用作者型叙述与集体型叙述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揭示其体现出的"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伍尔夫对女性作家遭受不平等待遇状况的讽刺。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弥漫着一种既暴烈又多变、既真实又荒诞、既狂热又冷酷的奇特氛围.艾米莉以诗人敏锐独特的想象,紧紧扣住大自然中的原始意象,把笔触伸入到了人物灵魂层面中的野性空间,向人们展示了那足以席卷一切的心灵风暴,与试图扼杀心灵的人为荒原之间的冲突.荒原与风暴是<呼啸山庄>中最基本、最典型,也最富有意蕴的原始意象.  相似文献   

12.
以《呼啸山庄》驰名文坛的英国19世纪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也以诗才傲世。在诗歌创作中,艾米莉吸收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精髓,同时,她独特的个性和孤独的生活方式又使其作品游离在主流文学的边缘,显得特立独行。她在创作贡达尔诗歌时,多视点、多声部的叙事技巧消解了传统叙事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触及了存在的本质,使作品流露出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文章将就多声叙事对传统叙事整一性的消解来探讨贡达尔诗歌中的两个叙事诗序列。  相似文献   

13.
探讨《呼啸山庄》与《小城之恋》之间的超文本性,认为《小城之恋》产生于《呼啸山庄》片段的“二度”结构,它嫁接了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恩肖的爱情:爱的萌芽、爱的炽燃以及爱对他们的毁灭,并以此作为整部小说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和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分裂”、“置换”这两个概念分析,《呼啸山庄》中女主人翁凯瑟琳的死亡悲剧是源于她内心深处既追求理想化爱情又追求现实爱情的“兼得”心理。“理想”与“现实”这两股力量在她身上相互对抗,势均力敌,最后将她的精神撕裂。传统文学批评拔高了该小说中男女主人翁爱情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反映了在艺术的“安全”领域里,作者与受众喜好将理想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艾米丽·勃朗特1847年出版的《呼啸山庄》被当时的英国评论界批评为一部"乱七八糟、拼拼凑凑、不成体统"的作品。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呼啸山庄》和她的作者却声名日增,备受人们青睐。现代主义的主题、象征手法、叙事技巧成为破解这部作品的经典的重要密码。  相似文献   

16.
爱情和复仇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题材,也是人类永恒延续的主要情感因素.<呼啸山庄>中女作家艾米莉通过对一系列超自然现象的描述,使得贯穿爱情主题和复仇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小说中的神秘成份,都具有一定的精神深度,因此,它不仅没有降低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反而在读者心中引起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叶当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们开始建构存在主义的理论基石的同时,英国女作家、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的诗集和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横空出世。它宛如一首凝练而又完整的诗,以它深层的意象揭示了个人存在的意义与困惑。做到了以小说形式使艺术形象与哲学思考的完美结合。从而成为文学史上的高屋建瓴之作。  相似文献   

18.
《呼啸山庄》自出版一个多世纪以后才被认可为传世名作。其晦涩难懂和浓烈情感引起了后世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文章结合弗洛伊德的在自我、本我、超我方面的意识理论原理和小说中对于人物的讽喻式书写,通过剖析这部作品中出现的未被深入研究的心理因素,来呈现这位维多利亚时期作家在其作品中三位截然不同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寓意,凸显作家对现实的不妥协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9.
在《呼啸山庄》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地位独特的女主人公,即凯瑟琳和凯西。由于她们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于是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者间因此而产生了深刻的对抗,即原始与文明的对抗。  相似文献   

20.
从19世纪初不为世人接受,到奠定了英美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人们对《呼啸山庄》的理解和解读经历了不同的时期。现在国内对这本小说的批评主要从其主题,写作技巧,文本结构,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等方面入手,从原型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文章却比较少。本文就将运用原型分析的理论讨论《呼啸山庄》的主题原型,人物原型和意象原型,旨在深化对小说中涉及的爱与恨,死与生,自然与文明,天堂与地狱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