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26-135
亲子关系确认制度是亲子法的核心内容,许多国家的民法典均对此有明确规定。从比较法角度来看,亲子关系的推定与否认构成亲子关系确认制度的基本内涵,但各国亲子关系确认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我国立法仅规定,对亲子关系存在异议的可以提起诉讼,但提起请求权的主体、推定与否认的事由等亲子关系确认的实体规则缺失。未来立法应顺应子女法律地位"一元论"的趋势,统一保护各种情境下出生的子女的权利,从生物学、伦理学、社会学三个维度综合考虑亲子关系的推定与否认,形成体系化的亲子法制度。 相似文献
2.
罗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3)
1960年<埃塞俄比亚民法典>创设了亲子关系的推定与否认制度,其立法内容严谨、科学、先进,颇具特色.主要表现有三:彻底贯彻子女地位平等原则;适当扩大适用范围;倾向维护亲子关系的稳定性之立法价值取向.其以"子女"统一称谓、将同居关系纳入调整范围、采用"受孕"与"出生"并重学说、将明显之客观事实作为推定规则之除外规定、受推定子女亦可享有否认权、用例示方式具体规定否认理由等立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3.
王礼仁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3(1):5-9
婚姻瑕疵纠纷的诉讼路径不仅应当解决,而且完全可以解决,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却未予解决。这是一大遗憾。建议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相关条文予以修改补充,明确规范婚姻瑕疵纠纷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解决。 相似文献
4.
略论婚姻法及其适用的价值取向——兼析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草案第六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大文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10-12
婚姻法及其适用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既要保护公民个人的婚姻家庭权益,又要有利于发挥婚姻家庭的社会功能。我国的婚姻法是民法的组成部分,但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婚姻法与其他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应当适用婚姻法的规定。以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征求意见稿第六条为例,探讨了物权法在夫妻财产关系中的适用问题,并对该条的修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夫妻财产关系特殊性探析——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晶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3(1):10-15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征求意见稿)对夫妻财产关系有许多突破性规定,但部分条款的合理性需再探讨:应在遵守一般性财产法律规范的前提下,注重反映夫妻财产关系特点;在坚持夫妻财产共有制的原则下,尊重夫妻个人财产。 相似文献
6.
曹贤信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5):126-134
《婚姻法解释(三)》出台至今,备受争议,而对亲属法的定性及其深层阐释则是解决此问题的前提。亲属法的正当性问题体现为其定性问题。无论从"形式"与"实质"这一范畴还是从亲属法的正当性这一角度来进行思考和认定其定性问题,伦理本质都是对亲属法性质的当然回答。从历时性角度研究亲属法伦理本质的关键在于厘清人性是亲属法与其伦理的共同的、原初的出发点和对象。人性涵盖"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特性"两重性,统摄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层次,这些构造因素经由道德评价机制转化为婚姻家庭伦理,再同构化为亲属法规范。 相似文献
7.
企业清算法律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曙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6(1):126-130
为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发展 ,应着重构建内容和谐、重点突出的清算法律制度 ,通过清算制度着重规范清算的类别、清算组织的设立与运作、清算活动中对外通知和公告及其效力等问题。为使企业清算有法可依 ,建议颁布一部《企业清算法》。 相似文献
8.
幸颜静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3(5):11-17
生育权是作为基本人权的一部分而被提出和接受的。然而,生育权应有在私权领域存在的必要性。民事立法文本中生育权规范的缺失有其历史原因,并非立法对该权利的否认。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规范生育权的初衷在于为司法界解决有关"生育权"的实际纠纷提供立法指导,但它同样也可以为"生育权私法化"的实现提供立法支持。 相似文献
9.
夏江皓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4):116-125
《婚姻法》第36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对父母离婚后子女与父或母共同生活的规定存在不足之处,在司法实践中导致了一定的问题。中国婚姻家庭法中应当明确规定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同时将子女本位的立法思想渗透到亲子关系的各项制度中。结合儿童最佳利益原则的细化标准与中国现有经验,确定离婚后子女与何方共同生活时,应当根据个案事实综合考量各项相关因素。相关法律术语应当由“抚养”改为“共同生活”。基于此,在立法论层面,中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编纂时应当对现行法律规范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杨晋玲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2):12-21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视为只对自己子女的赠与的规定存在着没有反映出姻亲关系的真实特性、不符合中国父母家产传承或对子女为赠与的习惯、忽视了赠与者对子女配偶将来履行赡养责任的预期等不足之处。为了避免法院在处理父母赠与房产纠纷中或者全有或者全无的不公平结果,应寻求一种更为公平合理的动态处理模式。而《德国民法典》第313条第1款所规定的法律行为基础障碍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通过借鉴这一制度中的行为基础事后丧失规则,在我国婚姻法中设立赠与基础丧失规则即赠与行为发生后,由于当事人进行赠与的基础不再存在,此时如果不能合理期待做出无偿给予的一方愿意维持现有的财产关系,法律允许当事人在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前提下对已生效的赠与行为进行调整或解除的规则,应是可行的。其可行性在于这一规则的设立不仅符合我国婚姻法处理家庭关系的立法宗旨,而且也避免了法院在处理当事人未约定、法律也没有相应规范调整的房产赠与问题时的两难处境。在适用时,辅之以一定的限制,即对结婚时间达一定期限且因抚育子女、照料配偶方父母、协助对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不适用赠与基础丧失规则,但受赠人对婚姻破裂有重大过错的除外,以期达到司法解释所预期的均衡保护婚姻双方及其父母的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祁英香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2):95-97
本文参酌国外婚生子女法律制度,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建立我国婚生子女制度的立法构想,并就确立婚生子女的法律内涵,婚生子女的推定及否认制度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田凌晖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2):5-8
网络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影响着教育过程 ,更以一种社会因素影响着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 ,从而全方位地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本文根据网络自身的特点 ,试探讨网络教育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变革作用 ,认为网络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师”和“学生”概念的内涵 ,还使教育中的权力权威资源得以重组 ,从而使师生间的人际交往更趋民主 ,实现了师生行为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3.
邓诚恩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4):7-12
保教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保教关系的状态是保教质量的重要表现。梳理历史可知,保教关系经历了从“倾斜式”、“并列式”的界限分明到模糊界限的“融合式”,再进一步渗透深化的历程。但不管是“倾斜式”、“并列式”亦或是“融合式”的保教关系均存在一定的局限和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结合了“完整儿童”的特点,追求保与教平等且相融状态的“一体式”保教关系是幼儿园保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较之“倾斜式”和“融合式”而言更为科学的关系表述。 相似文献
14.
王宏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1):74-75
亲子鉴定问题 ,我们国家目前尚无任何法律来认可或规范其程序及效力 ,司法实践中又出现了种种必须以亲子鉴定为依据的各种诉讼 ,因此 ,急需一个亲子关系法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叶正国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8-21
国家结构形式是一国内部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国家作为一个组织的外在表现形态,其实质是国家结构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织关系。目前,国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联邦制与单一制,但其划分标准已经明显滞后,应提出“形式-实质”的二元标准。文章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指出由于特别行政区制度并没有改变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只丰富了其内涵,所以据此判定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复合单一制。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原则的解读和马克思历史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剑杰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3):8-14
作为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原则,其内涵已有中央解释.这一原则有深厚渊源,但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历史观.这一历史观所指的人是"现实的人";所论述的人的历史地位指明: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目的,历史的发展正在指向"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这一历史观看来,"以人为本"之"本",一指"本体",二指"本根",三指价值"本位"."以人为本"与"以人民为本"、"以民为本"均存在历史和现实的差异,必须据此校正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解;"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以神为本"、"以钱为本"是对立的,后几个"为本"均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必须加以批判.当前"以人为本"原则,必须确立"人是目的"和"人是动力"的双重人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高等学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师生双方角色认知的差异;师生生活和生存压力增大;忽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等方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要从教师做起,准确把握师生关系的内涵,努力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教育方式,提高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尊师重教的教育和引导,要关心爱护教师。进而通过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涂慧琴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1-26
华兹华斯的人地观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认识上。他从自然予人快乐和人性指引以及人予自然“生命的敬畏”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对人的情感、性格、道德、生活和劳作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顺应,表达了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观。他的人地观既受到孟德斯鸠等人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也为20世纪的“人地或然论”和“人地和谐论”奠定了基础。其形成既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环境和希伯来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也离不开诗人对自然环境独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提供参考,笔者采用整群随机抽样 法,对徐州市354名学前儿童家庭一般情况、行为问题、亲子互动失调进行调查,主要结果为:行为问题检出率7.06%;每天没 有看书,没有户外活动,亲子互动严重失调是学前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 问题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主要发现: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应加强亲子互动的训练,提升亲子互动 水平,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张慧芝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8(2):149-160
1949—1978年间,白洋淀地区气候大致以1965年为起点由多雨趋向干旱,人类活动叠加其上加剧了水环境变迁。其间人水互动可分为3个阶段:1949—1957年间,社会主义集体力量在抗灾自救中得到群众认同,人水关系走出传统观念的束缚;1958—1965年间,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1963年8月大洪水中进一步发挥,但是“大跃进”也使淀区水环境发生质变;1966—1978年间,工业污染、连续干淀,人水关系开始探索如何向工业化转型。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理论指导下,学习借鉴苏联的理论和实践,与工农群众结合,通过 “实践—理论—实践” 的工作方法,探索构建了人水互动的社会主义模式。运动式、急于求成是期间最大的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