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式平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江西省人民政府第一任省长。他还是最早到江西省资溪县从事革命活动的老一辈革命家之一。从1927年4月初受赣东北五县党委的委派,以省农协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资溪传播红色火种,从事革命活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坚持反"围剿"斗争,历时七八年,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为赣闽边县苏区土地革命的开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共产党人,领导赣东北人民在工农武装暴动的基础上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坚强有力的右翼,在全国苏维埃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波浪式、循序渐进式的发展,离不开赣东北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赣东北党坚定的阶级立场,顽强的革命精神,优良的工作作风。本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国民党“政治土匪”利用日伪时期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和矛盾,对东北朝鲜族人民加以迫害,使他们流离失所。相反,中国共产党自六大以来一直把东北朝鲜族作为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对他们加以保护,歼灭了在朝鲜族地区胡作非为的“匪帮”,进行土地革命,让朝鲜族人民分得土地,提高了朝鲜族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充分体现了我党传统的民族平等政策。  相似文献   

4.
方志敏(1899—1935年),江西弋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农民运动领袖。是众口称赞的杰出人才。他在创建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中,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方志敏对苏区和红军发展的一大贡献。(一)遍求人才  相似文献   

5.
苏维埃政权具有鲜明的乡村政权特征,是中共以土地革命为中心,颠覆传统乡村社会秩序,推进乡村革命的初步尝试。苏维埃模式是土地革命开始以后,共产国际植入中国社会的结果,也是当时中共的唯一选择。这一模式在与乡村社会的结合中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之境况。由于紧张的战争环境,苏维埃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官僚主义、事务主义、贪污腐败等问题并未彻底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效率,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共乡村政权建设的实践已初步显示出苏维埃模式的可行性和适应性,为中共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我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誉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模范省”。方志敏关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如“有计划地建设政权”、苏维埃的五种精神和造就培养大批苏维埃干部等,为把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建成“苏维埃模范省”作出了伟大的历史功绩,并对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弋阳县位于赣北地区,归上饶市管辖.弋阳县人多数使用弋阳话,弋阳话属于赣方言中的弋鹰片.弋阳方言是弋鹰片中的一支典型方言,很多语言现象都非常具有特色,研究价值很高.在弋阳方言当中,“滚”多用为表示物体的温度比较高,不同于汉语普通话中“滚”字多数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在阳方言中“滚”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表示温度高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苏维埃区域军民在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同时,也卓有成效地组织了苏区的经济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苏区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这一经济斗争的历史成果不仅为中国新  相似文献   

9.
湘赣苏区的土地革命,在经过苏区创建初期关于土地分配问题的争议后,逐步走向深入,确立了平分土地的原则,并通过反富农斗争,坚决贯彻革命的阶级路线。湘赣苏区的苏维埃政权建设,是在克服党包办苏维埃事务的错误倾向,并经过深刻的以阶级路线为原则的改造,确立代表会议制后,终于得以体现其革命政权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范琪 《老友》2009,(8):16-17
方志敏,江西弋阳人,生于1899年8月。他是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学生时代积极参加爱国活动,后组织领导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时期,他领导了弋(阳)横(峰)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在磨盘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壮  相似文献   

11.
方志纯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方志敏的堂弟,1905年9月11日,出生于江西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方志纯投身革命70年,为解放全中国和建设新江西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最令他难忘的是1943年前后在新疆的不屈斗争。  相似文献   

12.
齐彬  任兰新 《21世纪》2010,(4):40-41
上世纪20年代,苏联苏维埃政府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为支持庞大的建设资金,苏维埃当局决定秘密出售国家博物馆的藏品。起初选择了博物馆中普通的西方画家的作品,并在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了专门的“苏维埃博物馆藏品管理委员会”(简称“博物馆委员会”),设立了专门的仓库存放待出售的藏品。  相似文献   

13.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又被称为“方志敏式根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赣东北人民,经过艰难困苦、坎坷曲折的斗争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闽浙赣的党组织对革命新道路进行了勇敢探索,并开辟出了一种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精神内核高度一致的根据地发展模式,其党组织和军队建设也是成功贯彻古田会议决议精神和原则的典范,为今天新形势下党组织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川陕苏区的群团组织是党领导当地群众参与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活动的重要组织,是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群互动的重要纽带.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群团组织动员和组织川陕苏区广大群众,广泛参与了土地革命、戒烟运动、扩充红军以及辅助红军军事斗争等革命活动,向人民大众宣传苏区的各项政纲和决策.这种方式不仅发挥了群众的自主性,也实现了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目标,对我们今天坚持“群众路线”依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行政组织法的制定,是中国共产党为领导革命而进行的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当时我党对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十分重视.192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开始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问题.1928年3月10日中央就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政权问题发出了第37号通告.具体规定了各级苏维埃政权组织的方法.尔后各地随之制定了地方苏维埃组织法.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公布后,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法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萌芽的最初形态,是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的滥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的土地法是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法律的典型。井冈山土地法制定的背后,充满着传统与现代、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等各种法文化的交织与碰撞。透过《井冈山土地法》生成的历史性考察,可以观察到包括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共产国际的激进主义,以及忽隐忽现的民粹主义等法哲学思想的印迹。  相似文献   

17.
加里宁在评价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在苏维埃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时曾经说过:“我觉得,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为苏维埃人民服务的光辉的典范。他把自己看成革命的战士,而就他的创作的实质说来,他也的确是个这样的人。他不仅竭力把自己作品的内容,而且连形式在内,与革命人民融为一体。”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无产阶级的杰出代表,是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  相似文献   

18.
论“耕地农有”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农有”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土地革命路线的核心。弄清这一政策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研究土地革命的历史很有裨益。笔者认为,“耕地农有”的政策有一个逐步摸索、形成的过程,它形成于1931年春,最后完成于1933年5月。一进行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解放。在打碎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之后,采用什么样的土地所有形式?这是土地革命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无产  相似文献   

19.
翁兴耀  黄卓奇 《源流》2020,(2):77-77
位于惠来县北部山区的惠城镇林樟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区村,地处潮(阳)普(宁)惠(来)三地交界处,是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林樟乡,我们的大本营,东委、县委、苏维埃等机关都在此”,这是1928年6月《中共东江特委给省委的报告》中对林樟地位的描述。土地革命时期,林樟村人民对革命事业怀着满腔热情,以火热的激情投入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论多么艰难险阻.  相似文献   

20.
闽浙赣省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全国六大苏区之一,这一块根据地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项建设上搞得生气勃勃,蒸蒸日上,而且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也是独树一帜,因此被毛泽东誉为"苏维埃模范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