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长期以来,关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问题引起的争论,大都与想象连在一起。有些同志认为报告文学要求真实,所以就不能想象;有些同志认为报告文学容许想象,所以可以虚构。前者把想象与真实对立起来,后者把想象与虚构等同起来,这些片面的看法,对报告文学理论研究和创作都是不利的。到底报告文学创作中是否容许想象,想象的作用如何,报告文学中的想象与其他文艺创作中的想象有什么区别,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如何更好地展开想象,本文想联系作品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报告文学理论与阵地建设获突破性进展,创作上更加趋于理性;"问题报告文学"开始向"学术体"转变,并将创作聚焦在"三农"问题,同时创作者们以开放的视野开发题材,使报告文学创作题材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四人帮”倒台后,随着报告文学创作的新发展,有关报告文学的理论、评论文章也多起来了,并在新阶段再次出现了关于报告文学创作问题的原则分歧。徐迟同志在国内记者业务训练班的报告中,谈到《哥德巴赫猜想》的写作时说,掺了“一点砂  相似文献   

4.
对于20世纪以来中国报告文学的状况,学界常常用"由附庸蔚成大国"来概括,事实也确实如此.而人们对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和批评的评价则大多以"滞后"而论之.创作与理论为文学的轮之两翼,缺一则不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宝鸡文学界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人,他们无论在创作观念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较之前辈作家均有所超越。可以说,他们是以一种新的姿态跃上文坛的,从初始创作就显示出良好的创作状态和带有一定冲击力的创作势头。在这其中,就有尹西农。我觉得,宝鸡的报告文学创作,一直是远远落后于全国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6.
"新五性"是笔者针对报告文学的"旧三性"而从新时期以来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它既为文体特性,也是价值标准.它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的观念更新与审美新变.这一点,在史传报告文学与问题报告文学中表现尤为突出.而张正隆、陈启文与阮梅作为其中不同年龄和文体流派的新老作家,在这方面具有极大的代表性.以他们为例进行补充论证,可以从一个侧面管窥近年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7.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已经展开了,到了六十年代,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对报告文学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讨论,而“真实性”作为没有解决的问题遗留下来,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在继续着。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对于报告文学理论研究,还是对于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李树海作为“攀枝花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报告文学创作体现出了这一文学群体的精神风貌——健康、明朗和豪放,是逆于目前创作大气候的独特文学现象,也反映出了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复兴的新迹象。本文试图从中国报告文学的处境、走出神话的英雄主义文学、文学精神与艺术创造等方面研究李树海报告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对新时期以来大量西部报告文学的阅读和梳理,从总体上对西部报告文学三十多年来的成绩进行总结归纳,对西部报告文学在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和创作继承与突破几个方面的独特性进行探讨,进一步发掘西部报告文学对于整个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创作的贡献,以及它在西部大开发中,对形成积极、先进的西部文化精神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报告文学创作中能否进行进想象?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论述了想象的特性和功能,说明了想象和虚构的区别及联系,论证了再造想象在纪实文学创作中的心理根据,肯定了想象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意义。文章还列举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著名作家和研究者的有关论述,历史地展示了对这一问题所持的主要观点。阐述了对报告文学想象的持殊要求。作者又以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例,论证了想象在报告文学中的作用,进而说明在创作中展开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的想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要不要完全真实?这是当前争论的焦点。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写作实践,致使报告文学创作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就作品来说,有真的,有假的,有半真半假的,弄得虚虚实实,真假难辨。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着报告文学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威胁着它的生存。  相似文献   

12.
茅盾——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茅盾,作为一个小说家,早已驰名中外,但是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想就茅盾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一些粗疏的探讨。我想这对于全面了解茅盾的文学成就,了解我国报告文学创作发展的情况,都是有所裨益的。一首先,茅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是决非偶然的。这可以说是由于他那坚实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全面的报告文学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茅盾的文艺思想,一开始就建筑在雄厚的现实主义基础之上。他积极提倡新文学。在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里就提出了“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文学主张。这“人生”不是一家一户的人生,而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不是“特殊阶级”的人生,而是“平民”的人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生。进而他又指出“文学是时代反映”,“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他要求文学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从理论上突破了以往新闻性之时效性的框框,而把“冰冻新闻题材”纳入自己的创作范畴,并在题材、人物和情节的处理,艺术结构的革新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推动报告文学创作及其文体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何建明是当今影响最大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报告文学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对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准确把握与成功探索。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时代主题、民族精神、典型叙事与史诗建构等方面。具体来说,又表现出选题的重大与题材的开拓、时代主题与民族精神的和谐统一、歌颂与批判的有机融合、传统精义与典型叙事的史诗建构,等等。但其创作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某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何建明现象"再次说明:报告文学等纪实文学的学术关怀与理论建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在报告文学理论中,真实性的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是研究报告文学的基础.从报告文学的发展来看,真实性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被提出来讨论,也不是一开始就很尖锐的.当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刚刚产生的时候,它基本上属于新闻的范畴,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正由于它的根是扎在“新闻”这个土壤里,所以人们对它的真实性问题没有什么争议.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报告文学逐渐从新闻领域走进文学领域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就引起了作家和读者的关注.报告文学的历史还告诉我们,当报告文学在某一个时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出现繁荣局面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往往也提得比较尖锐.  相似文献   

16.
报告文学曾作为文学体裁中的"轻骑兵",并形成"短、平、快"的特点.时过境迁,大部头的报告文学越来越厚重,大有成为文体"重器"的势头.辽宁报告文学作家刘国强的《罗布泊新歌》和《燕赵脊梁》两部大部头作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也尝试着将小说的创作手法、技巧融入其中,特别是在行文的结构上形成了新的报告文学体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时期的划分,局部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往往成为抗战时期上海文学研究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而实际上,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局部抗战时期的报告文学有其特殊的研究内容和丰硕的创作实绩,产生于其间的四种报告文学类型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成为抗战时期上海报告文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教育问题报告文学的鸟瞰,以及对几部作品的重点分析,揭示了八十年代变革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剖析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深沉忧思,分析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报告文学创作发展的新趋势,评价了报告文学和教育问题报告文学在当前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本文从面到点,从一般到重点,集中围绕教育问题报告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在目前报告文学评论界,尚属创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我们过去对他在报告文学领域的活动及其杰出贡献,一直未能给予应有的注意和恰当的评价,这不能不是一个缺憾。本文仅以笔者能够查阅到的史料,对这个问题做一点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和研究者。报告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在瞿秋白的文学创作中,报告文学创作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说,他是通过写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开始早期文学创作的。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主要是在旅苏期间描摹革命胜利后苏联的“社会的画稿”及记录个人“心弦上乐谱”的过程中,他认真钻研马克思列宁  相似文献   

20.
茅盾的报告文学话语,呈现观念与经验的流动"场域",折射出左联的现代性预言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诉求之间的交叠与裂隙。在科学主义认知观的支配下,具有为现实撰史雄心的茅盾,在理论著述上强调报告文学写作的真实性,但在观念形态的潜在影响下,他本人的创作与编辑活动,在不期然间提供着有别于官方叙述的另一种想象中国的真实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