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陈建军 《云梦学刊》2002,23(4):13-14
马克思对“经济基础”的定义、我国宪法的规定、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均说明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而那种认为经济基础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传统观点,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经济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怎样理解这一范畴,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关于经济基础的含义,我国理论界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只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不应包括生产力在内。争论的双方都有一些经典著作的引文和某些事实作为根据,以致长期不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有些同志对这一命题提出了质疑,认为经济基础是由“全社会范围内各成员间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那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的”。这就是说,经济基础是由全社会的所有生产关系构成的。我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的思想。主张经济基础包括社会上一切生产关系的同志,都引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话来作为自己论述的佐证。这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把经济基础看作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然而,笔者认为这一界说,离开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忽略了生产力这个根本,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简单化。因此,理论上是欠缺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大因素构成的。而处于运动过程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这几个因素,无不包括特殊性与一般性这样的两重性:生产力有生产力特殊与生产力一般;生产关系有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上层建筑有上层建筑特殊与上层建筑一般。  相似文献   

6.
各地编写的哲学教科书中,关于经济基础的定义多表述为:“经济基础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对这一流行的观点,笔者几年来一直表示异议。我认为,把经济基础定义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有以下四点不妥之处: 第一,难以同马克思的论述一致。马克思说:“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马克思说的是“这些”生产关系,而不是“这一”或“某一”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这里显然没有局限于一种生产关系。 第二,难以同客观现实相符合。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任何社会现实存在的生产关系都不是纯粹的—种,也并非所有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消极、反动的,其中有的往往有某种程度的积极作用,因而有其存在的一定的合理性。 第三,不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如果把经济基础仅仅看作占统治地位的一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我国的现实来说,就容易把占统治地位以外的其他现实存在的生产关系或成分(如某些个体经济)不管有  相似文献   

7.
人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面所谓“‘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指占主导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总和,而不是把占主导地们的生产关系跟过去旧生产关系的残余以及未来生产关系的萌芽拚凑在一起。”(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这实质上是说,经济基础就是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这就是所谓“单一经济基础”论。相应的,所谓上层建筑,也必然是单一的,即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上述观点,长期以来已成定论。但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却为我们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十三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在初级阶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本文所引文字,凡不注明出处者,均引自十三大报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私人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  相似文献   

8.
齐、刘二同志在《哲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五期和第九期分别发表“一评”和“再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以及在《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七期上发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起决定作用’说背离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等文中论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觉得很受启发。但是,刘齐二同志却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对生产力也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说成是“新的观点”,并歪曲为“相互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首先,我们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也决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论有两套理论体系:一是生产力决定论。基本观点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衡量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看其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等,并由此衍生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这套理论可称为  相似文献   

10.
坚持用生产力的观点考察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把尽快地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任务,而且把是否具备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划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准绳。列宁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根本任务,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大问题。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指出这两对矛盾的对立双  相似文献   

11.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运行的。凡是所代表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需要的社会制度,就是先进的、必然要胜利的社会制度;反之,则必然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经济基础发展的极大障碍,就是落后的、必然要灭亡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社会化的大生产。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不仅一个企业内部,而且整个社会各行各业一环扣一环,并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要求在社会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依据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标准理论,对经济基础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构成和非公有制经济等基本问题作了重新认识。依据生产力标准,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发展一定阶段首先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既包括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由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或“资本本主义尾巴”。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观点认为“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只要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劳动人民就可以当家做主,改天换地了。但是,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一次次农民起义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并未使自己当家作主。由此看来,即使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也不能仅仅说成是生产关系。因此,不论从理论的除弊创新,还是从现实的指导意义上,都应该坚持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问题贾文昭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又区分为两种,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  相似文献   

15.
现有教科书一般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以生产关系为中介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并以此为中介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阐述的正确性是毫无疑义的。然而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并非只有这种间接反作用的途径,还存在着另一种途径——直接反作用。充分认识这种直接反作用,对我们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我们考察社会经济结构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就需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入手。 众所周知,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返过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里,生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标准问题关于划分的标准,有一种看法认为,划分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应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因为决定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的,主要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力则是判别一种社会形态发展成熟与否以及相应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我认为,无论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还是划分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应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作为基本的标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前一个统一意味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最终决定的意义,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后一个统一意味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最终决定的意义,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我认为理论界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解决。本文想作一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乃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毛泽东同志这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述,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否定了那种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应,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也科学地阐明了这些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贯穿始终的红线或主线,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主线。这种观点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口径不统一。有的同志提出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线。但是我们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应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 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是两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我认为,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应弄清楚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根本矛盾这两个概念是等同还是不同。因为,多年来,在教科书和一些文章中,都把社会基本矛盾解释成为社会根本矛盾,以致加深了这个问题在理论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