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子春 《决策探索》2003,(11):53-53
在越来越多工人下岗的今天,如果谁主动辞去公职,特别是领导干部"辞官下海",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是,这种现象确确实实在不少地方发生了.据悉,浙江省11个地市都有厅处级官员"辞官下海",在杭州市一家从事建筑业的企业集团里,目前便有41名原处级以上干部在那里供职."辞官下海'目前虽然还无法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那轮下海经商热相比,但已经实实在在地形成了一种趋势,随着就业的多元化,不久的将来,"辞官下海"也将成为一轮热潮.  相似文献   

2.
黄仁宗 《决策》2001,(10):18-20
辞官下海及其论争 当前,各地政府对辞官下海基本上都持支持态度.如: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对游宪生辞官下海表示支持.他说游宪生有这个能力,应该鼓励更多像他这样的干部到商海里去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官场上有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一些春风得意、炙手可热的领导干部突然辞官下海到私营企业任职,且薪酬令人咋舌,而此前,并没有发现他们有以权谋私或贪污受贿的劣迹;一些领导干部提前退休后,立马被私营企业老板聘用为顾问、高参之类的智囊角色,坐在家里就能获得一份丰厚的酬劳.  相似文献   

4.
李盈春 《决策》2001,(10):21-21
辞官下海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原有社会资源的问题.基于政府机关的特定社会地位和影响,政府工作人员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一旦下海从商或做其他事情,往往更具竞争力.因此,与当年陶朱公避祸下海、隐姓埋名不同,当前辞官下海大潮中,原来的社会资源和职权影响,往往成为他们从商办企业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一些才华横溢的干部辞职信走红网络,引发了人们关于干部辞职现象的又一轮热议。与以前的"辞官下海"相比,现在的干部辞职呈现去向多样化趋势。干部辞职现象,一方面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转变,不再把"当官"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干部"能进能出"正在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也对如何规范干部辞职、把好"出口关",既让"净身"离职者光明正大地离开,又防止个别干部  相似文献   

6.
芦壵  杨明 《领导文萃》2010,(21):74-77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之风松动了私营经济的土壤,由此催生了第一代辞官下海的弄潮儿。这一风潮持续十数年,在90年代初和2000年前后又形成两次爆发,形成中国官员的三次下海潮。  相似文献   

7.
理解乡镇干部支持乡镇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报上看到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含泪上书国务院领导、为农民请命的报道,我深为他赤诚为党、倾心为民的壮举而感动、而钦佩、而共鸣.后闻他"辞官下海",不能在本乡为民服务、兴利除弊而深感惋惜,也深为当今仍在乡镇工作的"不成熟"的同仁们感到悲哀.同时,我也想把乡镇干部的酸甜苦辣、所思所想倾诉给关注"三农"问题的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请大家关注农村,了解乡镇干部,支持乡镇工作,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看到《乡党委书记含泪上书,国务院领导动情批复》的报道,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从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的斗胆上书、到李昌平的辞官下海,从国务院领导的两次批示、到监利县改革的立竿见影,我感触良多:一是农村农民真苦,二是农村干部真难,三是"三农"问题真该解决,四是"三农"问题真能解决.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农业大县的县委书记,我最想多说几句的是,我们各级领导都应该努力为乡镇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辞官的启示     
正有些网民,也如一些职场小人猜测,辞官者他们贪够了、捞够了,所以辞官了。这种议论的人,一般不熟悉官场,而且认知水平、素质较低。因为辞官之人,他们清清楚楚——见你要辞官,马上会成为"关注的焦点",不少人表面打哈哈,心底里高度紧张和困惑。必定有人会十分、万分认真地进行各种审计、审查,必须摸清每个环节,才允许你离开。这种经历,十分严密。所以,大凡辞官的人,是早已料到有这一环节的,他们十分坦然,比较自信,他  相似文献   

10.
伍光银 《领导科学》2001,(23):12-12
领导与群众交流的方法、形式、渠道很多,诸如谈心、家访、闲谈、对话、作报告等.我想就领导与群众之间进行积极正面的"闲谈",谈几点看法. 现在,我们有些领导同志把与群众在一起"闲谈",视为失雅之举,认为有损于领导的形象,把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定格为牢骚怪话,对"闲谈"有厌恶之感.当然,密切联系群众不能仅仅局限于与群众"闲谈",也不是说有过那么几次"屈尊",就被视为干部作风已经转变了.但不可否认,"闲谈"是联系群众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正常的领导干部法定辞职程序,"辞官"现象理应得到群众的理解和尊重,但现实中总能引发"羊群效应"。受个体、群体、社会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辞官"现象各式各样无端的猜疑、恶意的曲解、过度的解读,实际上隐含了群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全力关注、对社会现实困境的竭力宣泄以及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极力抗争。为消弭群众对"辞官"现象的围观和过度解读,政府要引导社会舆论理性、健康、有序地回归,科学优化"辞官"社会环境,建立健全"辞官"法律制度,合理规范"辞官"者的个人行为,并对"辞官"法定程序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12.
一、正确认识"到位不越位"的含义 "到位不越位",首先是真到位.一是要独当一面.副职领导对自己分管工作职责范围之内的这"一面",特别是针对比较棘手的问题,首先要有自己的主见,尽最大努力独立处理,如实在独立处理不了,要及时争取正职领导及其他副职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二是要一面独当.这里的"一面"是指本单位所有副职领导工作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可从承担义务出发,多做补缺的事.若其他副职领导先于你已进入了这"一面",那你要善于充当"配角".以上两个"一面"的有机相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位.  相似文献   

13.
李克诚 《领导文萃》2014,(16):31-33
<正>我国此前已有过两波官员下海的热潮:第一波发生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第二波则出现在党的十六大前后,从时间段上看,集中在2002~2003年。也正是从本世纪初,公众对"官员下海"现象的讨论日渐升温。这场持续了十多年的社会舆论争议,主要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是否以及如何对"下海官员"或者"官员下海"予以约束。因为,在人们看来,含混暧昧的政商关系使得下海后的官员仍握有不可小觑的"剩余权力",他们依靠此前在官场中积累下的关系网和人脉资源等,一旦驰骋于商界后,仍可借助其剩余影响力在  相似文献   

14.
王魁  李力 《领导科学》2006,(4):24-2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掌握高超的用"眼"艺术显得至关重要.即使做不到"眼观六路"、"综观天下",也应该"眼中有物"、"用眼如神",力求做到眼神传力、眼界宽广、眼角含光、眼光独到、眼里容沙.  相似文献   

15.
管仲,这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霸主的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在受齐桓公委任治理齐国时,特地要了三种权力:第一,要能"临贵",就是要有管理达官贵族的职权.否则,"人微言轻","名不正,言不顺",说得对也没人听.因此,齐桓公封管仲为上卿(当时文官中的最高职务).第二,要能"使富",就是管理经济的权力.经济是基础,只有具备了经济管理权,才能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把齐国的税收大权也交给了管仲.第三,要能"制近",就是对王公贵戚的制裁权.因此,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以示信任.于是,齐国大治,称霸天下.  相似文献   

16.
钱士茹 《决策》2001,(10):17-18
改革开放以来,官员"下海"并非新闻,但作为副厅级领导干部,在目前企业运作的内外环境与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迥然不同的情形下,毅然放弃在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一切,敢于选择以经营企业为终身职业,这在安徽省却属少见.不管个体做出这种选择的直接诱因是什么,但其共同的行为取向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对个人、企业、国家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有特定价值的,这也决非当初凭胆量、凭运气、凭背景等"下海"现象的简单再现.对此,我们应该予以高度的关注、正视、思考与支持.  相似文献   

17.
张朝鸿 《领导科学》2003,(16):54-55
随着温州市副市长吴敏一的挂冠而去,“辞官现象”再度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报道,温州市与吴敏一同时辞官的还有另一位副市长林培云,以及市政府秘书长何包根、副秘书长王运正。而在此之前,温州市已有近10名县级以上官员辞职。在吉林省通化市,自1995年以来已有44位地县级领导干部弃政从商。在浙江广厦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人员中,有46人曾担任过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离开官场奔商场,这似乎成了辞职官员惟一可以选择的人生道路。官员辞职经商,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同样以缴税、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颁布"五条禁令",并以暗访的形式督察实施,一经发现即严厉处理……目前一场规模浩大的吏治风暴正席卷信阳.此举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衷心拥护.  相似文献   

19.
5种"败象"     
在《从历史看组织》一书中,历史学家许倬云指出,企业经营与治国及用兵有相通之处.治大国如烹小鲜,只要是人类的组织体系,一些类似的结构性问题都会涌现.绝大多数逆境并非朝夕之间形成,甚至在很久以前就被"设置"了.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企业家的失败是早已注定的.出现了以下几种"败象",则极有可能会遭遇系统性、结构性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天津自行车厂始建于1936年,是中国第一家自行车厂.最初生产"铁锚牌"自行车,该厂于1950年试制出新中国第一辆自行车,取名"飞鸽牌",该车获得过中国第一枚自行车银奖(当时最高奖).直至目前,大批"飞鸽"车仍然供不应求,并销往76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曾几何时,中国人以能拥有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为梦想、荣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