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政府债务与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地方政府负债行为直接违反了<预算法>和<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各级地方政府大多通过变相的方式进行举债,地方政府债务呈现形式多样化,隐蔽性强,透明度低,形成原因复杂,逾期率高,债务的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空缺等特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所负各种债务的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且呈快速上升趋势,风险在局部范围内已经凸显,潜在的风险很大,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到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来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责任机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防止产生新的不合理债务,建立地方政府偿债机制和债务风险的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己经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介绍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的总体情况;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的表现;分析形成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原因;通过对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经验借鉴,提出对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的融资和管理模式,在地方政府债务不断膨胀的背景下,PPP模式的推广有利于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的控制,缓解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的困境。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地方政府债务的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但要充分发挥好PPP模式对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作用,需要解决好PPP模式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增强契约精神,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工作机制,大力培养专业人才,着力防控好项目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了多年积累,基层社会充满了活力与持续发展的后劲,在全球面临严重经济危机时刻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不免在国内外学术界、舆论界"中国模式"都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近几年的一些事件也似乎显示了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下滑,而且越往基层政府的公信力越令人担忧,这个问题的本质就应是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日趋加深。对于城乡基层治理中地方政府合法性问题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6.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迅速累积有可能形成地方财政风险以及连带的金融风险。政府层级多和部门利益因素是融资平台数量庞大的体制原因,地方政府财力和事权的不匹配是激发融资数量过快增长的制度原因。地方政府举债应当依据黄金法则、效率原则和风险可控原则,一是要筑牢防范风险的微观基础,使融资平台真正成为法律上能够承担责任义务的主体,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真正成为管理规范、决策科学的主体;二是应从宏观上构建制度框架,解决激励约束不相容、信息不对称以及事权和财权划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地方政府对资金的需求增加,除了中央政府转贷的债务外,地方政府开始举借其他债务,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暴露出一些管理问题。一是地方政府举债无节制,缺少制度法规,使政府债务管理比较混乱;二是没有规范的报告和披露制度,脱离了上级政府和同级人大的监督。针对这些问题,从政府债务应纳入财政预算、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建立审批程序、举债收入使用范围和偿还责任等方面提出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机制建立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共投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投资带来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一方面,我国过去的公共投资领域累积了大量的政府债务,另一方面,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需保持较大规模的公共投资。而融资困难多、债务风险大是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急需解决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规范投融资行为、整合资源、分类控制,从而缓解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融资困境、系统控制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9.
10.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是我国经济运行中需重点关注的经济风险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融资平台盲目扩张及财政体制内在缺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着债务规模庞大,增长速度过快,债务负担沉重,资金使用率低,期限错配严重,部分地方违规融资、违规使用债务资金、偿债资金主要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等问题,重建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成为当务之急。明确政府职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赋予地方合理财权,促进财政体制改革,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创新政府融资模式,完善地方债务风险控制机制等措施应该成为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主要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不断积聚,成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挑战。数字经济时代,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化存量、控增量”已成为隐性债务治理中极具战略意义的论题。基于区块链视角,以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显著抑制了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区块链技术主要通过提升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能力,抑制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内陆地区及数字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地方政府更容易发挥后发优势,区块链技术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抑制效果更加显著。鉴于区块链在促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提升债务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借助科技赋能,全面提升公共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压力和掣肘,它在现实中表现为“蜂窝结构”、“一盘散沙”、“暗箱操作”。地方政府债务产生与扩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改变双方间财权与事权分配现状时的“经济人”理性,地方政府作为“双重代理人”对预算与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以及地方政府在效用最大化追求过程中的设租与寻租行为等。因此,根据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以及深层次的形成原因,我们可以探寻到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有效的对策组合。  相似文献   

13.
我国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地方政府通过债务融资缓解财政在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支出的刚性持续增长压力,形成了现实的财政分配“不可能三角”。通过对三者数量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减税降费力度增加和财政压力升高均对债务风险产生正向影响,且存在减税降费通过影响财政压力间接作用于债务风险的路径;第二,财政压力对债务风险的总效应大于减税降费的总效应;第三,减税降费与债务风险存在非线性关系,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仍存在数量空间。据此,应在减税降费的同时提高征管水平,以绩效评估促进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规模巨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威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的长期发展。利用2009—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选取考虑时间效应和个体效应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财政分权和财政透明度联合视角下,探究了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财政透明度对财政分权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收入分权程度增加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务减少,财政支出分权程度增加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而财政透明度与地方政府债务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从财政透明度的调节效应看,财政透明度抑制了财政收入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的作用机制,而对财政支出分权作用机制的影响不显著;从扩展性分析看,东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财政透明度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小于中部和东部地区。据此,政府应逐步完善财政分权机制,继续扩大财政信息披露,以实现政府对地方债务的有效控制和系统性风险的有序化解。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政府治理理论的西方起源的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规模大、效率低、偿债压力大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过度参与。提出改革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模式、财政体制、官员升迁体制、现阶段财政监督管理体制等对策缩小政府的有形之手。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以绩效为导向是地方政府债务自身的特性和当前存在问题的客观要求。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是绩效导向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核心,可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四个绩效评价标准出发,设计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绩效评价指标需注意评价内容的系统性、实施的科学性、结果的有用性。另外,地方政府将债务绩效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还需要预算、会计、信息、实施者等多方面的配合。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其风险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进行公开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潜在风险,并进一步进行风险评价,最后得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针对目前中国在防范与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现实债务压力和潜在财政风险、缓解其与社会经济稳定之间的矛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从而建立一套科学的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机制,强化地方财政风险预警体系,实行政府债务报告制度,确保政府债务始终处于安全线之内。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债务规模激增。基于新常态的背景,建立相关模型,从民生及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就业及社保基金缺口和新型城镇化等四个方面,定量测算各省级政府在2016—2020年的债务规模。然后用债务增长平衡系数和负债率两个指标来衡量各地的债务压力,发现黑龙江、辽宁等地债务增速迅猛,按时偿还到期债务是各地方政府面临的主要困境,而且青海、贵州和甘肃的负债率远超国际警戒线。在以上分析结果基础上得出了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局部加剧等相关结论,并提出加快经济发展、市场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