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唐凡茹  刘迅 《天府新论》2004,(Z2):240-242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意味着一个与文化消费市场相伴而生的大众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新时代的到来.9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主流意识形态、市场法则和大众文化需求之间寻找着自己的定位,在策略性地向大众文化倾斜的同时又呈现出特色各异的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众文化研究最新动态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兰萍 《学术论坛》2002,(3):121-124
大众文化研究是我国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文化热的重要内容。关于大众文化的界定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 ,如何看待文化商业化的正负作用等等问题 ,至今众说纷纭。在沿用各种国外理论解释中国现实之后 ,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开始探寻自己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1930年代的上海曾出现过短暂的"大众文化"的繁荣,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审美的转变,社会呈现出了浓厚的商业气息、浓郁的文化色彩.当时的上海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在社会发展环境、大众传媒、市场经济体制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别;而和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大众文化相比较,在文化结构、文化受众、文化形态上又有着许多不同.上海的市民文化只能说是中国大众文化的前奏.  相似文献   

4.
王朔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东 《江汉论坛》2003,(6):100-102
王朔刚登上文坛时,大众文化还没有在中国生成,因此他在创作上没有作为。王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塑造的“痞子”形象是在文化领域带有革命色彩的人物,他偶然担当了中国大众文化在生成期的代言人。王朔介入影视时,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出现错误。王朔90年代由大众文化英雄沦为媒体小丑。  相似文献   

5.
由著名学者、作家李陀主编的“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之一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的《隐形书写—— 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是一本研究我国 90年代文化的最新理论著作。它以宏阔的理论视界,面对 90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针对当代大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为我们描述、阐释了全球一体化景观中我国文化发展的地形图。可以说,这本书既是对转型期中国文化现状的全景透视,同时,也为逐渐建立适应现代中国实际的文化理论研究和方法寻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应该说,以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这本…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的一种引入注目的文化现象,与之相应,对大众文化走向的价值评价构成了目前国内文化讨论的热点之一。然而要对当前的大众文化实践予以准确价值定位,必须将其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联系起来,否则必然导致对大众文化实践的褒贬不一的评价态度。从社会转型的视角分析,我们认为大众文化实践是文化真正回归社会生活、文化真正实现现代化生长的必然环节,因此就通过积极的引导来促进当代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这一原本属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特有的文化现象,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异军突起后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以各种形式和渠道渗透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并成为市民大众不可缺少的生活需求。由于这一现实完全溢出了原有的知识话语系统,应该承认,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及批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一些研究者移植和挪用西方文化理论的视角和语言来解释中国的大众文化,同大众文化现实出现了严重错位,不能触及大众文化的实际和真相。因此,作者认为建立起适合于本土的科学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和大众文化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化讨论中的两个关键词。市场经济改革孕育了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的产生对人文精神产生了威胁,于是社会上有了"人文精神重建"的呼声。实质上,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建与大众文化的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人文学者应该趋利避害,通过有效地控制大众文化生产,进而实现其重建人文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转型密切相联,并形成自身特色.新生代(即后先锋)小说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小说和前先锋小说兼收并蓄的结果,而且深受90年代大众文化的影响.文章着重对这种影响及后先锋的突围努力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文化价值由“政治-道德-教化”型向“经济-利益-消费”型的转变.大众文化在中国文化市场形成的过程中高歌猛进,扮演起这个时代文化英雄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文化价值由"政治-道德-教化"型向"经济-利益-消费"型的转变,大众文化在中国文化市场形成的过程中高歌猛进,扮演起这个时代文化英雄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王朔现象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他勾连着革命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复杂关系,他维系着文学与传媒、文学与市场的新型关系,表征了90年代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心理、权力、市场、消费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文化再生产的新机制以及市场和消费主导的世俗欲望,他在市场意识形态的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接受与误读: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界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接受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最初了解、90年代前期的直接挪用、90年代后期的质疑反思和新世纪以来的冷静研究四个阶段.但迄今为止,对其认识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解:把该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片面理解为审美主义批评;把该学派的文化批判简单地定性为文化决定论;过度夸大该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与我国当代文化经验之间的错位关系.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的意义和价值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其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萌芽、发展而起步的,从一开始就存在本土理论准备先天不足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大量移植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这种做法,首先就会遭遇分析和批判的中西"语境错位"问题.同时,仅仅以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资源,来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至少也是失之偏颇的.如果要建构更广阔的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分析视野,就应当实现伯明翰学派或文化研究理论资源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资源的结合,并将之导入中国地方性语境中.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的中国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主流文化的统摄力减弱 ,精英文化急剧衰落 ,而大众文化则借助市场的力量蓬勃发展 ,一跃而成为主导性的文化。处在这种大众文化的语境中 ,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发生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转型 ,走向世俗、贴近大众成为主旋律电影的自觉追求。革命战争及历史题材影片注重再现壮观的战争场景 ,塑造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 ,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 ;领袖传记和英模人物题材影片尽量使领袖平凡化、英模人物世俗化 ;日常生活题材影片则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际遇 ,努力发掘生活的诗意与温情  相似文献   

16.
吴兆章 《社会科学》2003,1(11):125-128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三重社会转型。大众文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 90年代兴起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其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全球文化的三重文化属性与中国社会的三重转型有着深刻的内在锲合性。  相似文献   

17.
"散文热"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相对寂寥的文坛令人瞩目的景观.它的出现与90年代中国的历史性转变息息相关,也与散文的文类特点密不可分,更是大众文化泛滥流行的一种标杆性文化现象.对散文的发展而言,面对重重危机和挑战,重要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应在创作上下工夫,达到一种理想的自由的散文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18.
意义的黄昏     
在20世纪的末尾,我曾经想总结一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时尚的历史。我这样写到:“如果说90年代大陆文化时尚的高歌猛进就要终结于两个上海女人为其在时尚大众面前争宠卖俏而引发的歇斯底里的叫骂声中,那么,这一终结不仅颇具戏剧性,而且颇具代表性。这一事件完全具备构成时尚文化的一切要素。当‘上海宝贝’叫嚷着‘我只用皮肤来思考’时,大概已经没有人会表示过分惊奇,但却不能不使我回想起90年代初王朔那句著名的呐喊:我是流氓我怕谁!而如果说90年代初王朔是在故意用他的浅薄和无聊来消解金庸想象的崇高和余秋雨故做的深沉,因…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空间:90年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中国已历史地进入“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文化是资本全球化时代最流行的大众文化 ,这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消解了精英文化的理想主义精神 ,并将诗性从日常生活中清扫出门 ,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经验以及理解日常生活的观念方式。在此文化语境下 ,文学自身的生产与传播方式 ,以致文学的功能和风尚也必将发生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管宁 《河北学刊》2004,24(5):119-122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文化的商品化、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一系列社会文化转型的出现 ,构成了文化研究兴起的现实背景。它的兴起 ,不仅不会导致文学研究的退隐 ,而且还有助于开拓文化视野 ,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当然 ,文化研究方法的引进和运用 ,必须回到文学文本和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来。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建构与中国现实境况相适应的文化研究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