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于隐喻的理解和探讨,存在着多种维度的研究理论,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不同领域。从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在隐喻研究方面的两个理论维度出发,可以看到两者在捕捉隐喻本质和阐述语言使用中隐喻普遍现象方面的贡献。两者结合的互补性隐喻视角,能促进隐喻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升华,从而提供更完整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隐喻和框架是认知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隐喻是通过始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而构成的一种概念系统.这种概念系统是人们在其自身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不同概念之间通过映射关系而形成的较固定的相关模式即框架,当需要这种映射关系时,人们可以激活认知框架形成隐喻.而这种认知框架的构成并不是随意的,人们通常会在大脑中形成实体隐喻框架和方位隐喻框架.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认知视角不同,所激活的框架中的节点也各不相同,隐喻框架具有凸显性和突变性.  相似文献   

3.
哲学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上隐喻被看做是在有限条件下使用的非常规语言。认知语言学的当代隐喻理论却提出 :广义的隐喻 ,是语言和思想的最基本的成分 ,构成常规理性认知活动的概念系统。由于当代隐喻理论的发现 ,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受到质疑 ,抽象思维和形而上学不再被看做是纯粹字面义的、“无血无肉”的 ,而是隐喻性的、以身体的经验所体现的。  相似文献   

4.
5.
究其本质而言,比拟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机制.由莱考夫和约翰逊引领的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靶域)的系统映射.因此从认知隐喻观的角度审视,比拟是一种最基础的本体性隐喻,是由人或物的源域向其他实体靶域投射的结果,将人或物的各种属性如特征、动机、活动等映射到客体上,并使之拥有人或物的言行或品质.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比拟的运用进行微观考察分析,以期揭示拟人化和拟物化背后的隐喻思维动因、丰富隽永的认知效果及其深刻悠远的中西方涉身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6.
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目前对其改革也更为深入,不同的理论陆续应用于词汇教学。以应用为基的(usage-based)认知语言学的日益完善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则是从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提出的认知隐喻理论出发,来阐释如何用该理论有效地提高英语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也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种极端倾向,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认为体验主义认识论在隐喻与翻译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利用隐喻映射理论分析了隐喻和翻译思维过程的认知相似性,通过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隐喻、认知及翻译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理解是话语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隐喻理解理论中的比较观、相互作用观、语用观都未能触及到隐喻理解的实质;而隐喻的认知观则从人类的思维、认知出发,考察了隐喻的产生、运作与理解,从而比较成功地解决了隐喻理解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隐喻的普遍性、认知性和系统性,隐喻的内在结构,以及隐喻的经验基础和实现。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隐喻认知理论拓宽了语言文字教学的思路。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隐喻认知理论出发,剖析隐喻认知理论的主要功用、思维属性与内在机制,进而深入探究隐喻认知理论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语言文字一线工作人员与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研究建议,在语言文字隐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强化原型意识来培养学生词汇扩展与类比能力,建构概念整合来培养学生隐喻的动态整合能力,通过意象图式来培养学生词汇的发散与结构化意识。  相似文献   

11.
运作机制是隐喻理论的核心。运作机制会促进理解隐喻的本质,应该充分利用隐喻于各个领域,这样 能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世界。  相似文献   

12.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的对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再到语法隐喻 ,对隐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本文从三个层面———隐喻的性质、隐喻的机制、隐喻的功能———对这三种隐喻观各自对于隐喻的认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这三种隐喻观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且展示了隐喻研究的多维趋势。  相似文献   

13.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隐喻研究中,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性质和功能作出了各自的阐释。本文简要介绍一下有关学者分别从修辞、认知以及语法的角度对隐喻理论所作的诠释,进而讨论三种隐喻观的异同点,以期达到对隐喻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的本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给隐喻的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隐喻的翻译也应以认知为取向。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在明确隐喻翻译实质的基础上,指出隐喻翻译中应把握两大关键问题即转换喻体意象和保留隐喻特征,并提出了有效的翻译策略,以使译文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认知反应一致。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是思维层面的认知机制,认知参照点是人类另一个基本认知模式。研究发现,概念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其实就是认知主体寻找认知参照点认识目标的过程。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在语篇层面上其认知参照点模型有所变化,不再局限于只由单个认知参照点来识解目标,可能是多个源域作为认知参照点共同阐释目标实体,也可能是几个源域分别充当认知参照点来认识相应的目标实体。随着语篇结构和内容的多样化,认知参照点模型也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修补。  相似文献   

16.
日语的女性用语是有着较长历史的语言现象,有着相当稳定的形态结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文章在社会语言学视域下通过对现代日本女性用语语言风格、语言行为模式和交际功能的分析,考察社会语言结构同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了解语言同语用心理之间的关联,揭示语言使用同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概念隐喻视角下拟人的构建及其认知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拟人的研究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主要考察拟人的修辞功能和效果。认知语言学认为,拟人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而拟人也是一种隐喻。拟人隐喻思维很好地解释了拟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探讨拟人的构建及其认知力,有助于加深对拟人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从认知角度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词义的演变、句法的成因、语篇的连贯进行解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对隐喻功能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隐喻和理解隐喻的功能。隐喻有着显著社会意义,分析隐喻的社会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且正确地对其进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