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盛 《快乐青春》2014,(10):32-33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大师。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前来拜访已经88岁高龄的齐白石,艾青还带来了一幅画,请他鉴别真伪。齐白石拿出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好的两幅画跟您换这幅,行吗?”艾青听后,赶紧收起这幅画,笑着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您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艾青所带来的这幅画,正是齐白石数十年前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一幅漫画戳中泪点 “前几天刚拉黑我妈!”“好烦啊,我爸竟关注了我的微博”……当年轻人在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一言一行时。父母作为“粉丝”或“微信好友”出现,反而让不少年轻人生出各种抱怨。  相似文献   

3.
郭晓沛 《兰州学刊》2013,(2):196-200
“幅”是一个很常用的量词,在现代汉语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对“幅”的解释是:“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文章就“幅”的本义入手,充分结合“幅”从古至今的例证,对其义项发展和搭配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在分析“幅”的认知语义的基础上对其认知功能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4.
文坛巨匠郭沫若在诗歌园地中,独辟蹊径,“锐意使自家的诗之生命是一个新鲜的产物”(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家书),用那支神来之笔,描绘出一幅幅色彩奇丽的图画,为丰富诗词比喻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诗词比喻上的创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追求风格的多样化“海涅的诗丽而不雄,惠特曼的诗雄而不丽。两者我都喜欢,两者都不足令我满足。”(《三叶集》第一四四页)郭老不满足“雄”、“丽”并有所突破。于诗如此,于诗之比喻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快乐青春》2011,(9):43-43
老师说:“这是一幅世界地图,谁来找找美洲?”学生冯笛走到地图前,指了指美洲的位置。老师说:“对了。同学们,现在告诉我,是谁发现了美洲?”众学生一齐回答:“是冯笛!”  相似文献   

6.
当卢俊、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这些资产阶级的启蒙学者鼓吹以“理性法庭”代替“宗教法庭”的时候,也为资产阶级的未来世界描绘了一幅“正义”、“平等”、“人权”的理想蓝图。然而资产阶级革命后在封建制度的废墟上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与这个“理性国家”、“理性社会”的蓝图相比“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同时,也为无产阶级的未来社会描绘了一幅理想蓝图。然  相似文献   

7.
偶翻今年四月号《长安》文学月刊,在一篇文章中引有这样一首诗:《爱我吧,海》 爱我吧,海, 我默默说着, 走向高山…… 弧形的浪谷中, 只有疑问, 水滴一刹那 放大了夕阳 据说这就是近年来在青年中风靡一时的所谓朦胧体诗。读后确实使人感到“朦胧”;恍兮惚兮,不知所云!是“海”爱“我”?还是“我”爱“海”?“我”、“海”、“山”,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浪”和“谷”又是怎样捏拢到一块的?为什么还是“弧形”?诗,无非是状物抒情。那么这首诗,究竟想表达什么意境?说明什么问题?这使我联想到最近在北京看过的一个外国美术作品展览,其中有些作品我不懂得叫什么艺术流派,但我想是与朦胧体诗有点亲缘关系吧。比如有一幅画,画面上直直地画了几条黑杠子、红杠子、兰杠子,此外,什么也没有了!这是要  相似文献   

8.
《浙江外事年鉴》(2009)于2009年6月底出版发行。全书55.2万余字,分为“图记”、“特载”、“浙江省情”、“省级外事”、“市县外事”、“外国人看浙江”、“附录”等7篇,1200余个条目,彩照近180幅,随文照片40余幅。《浙江外事年鉴》(2009)全新改版,从外观到内页都进行了重新设计,改用环保纸,美观时尚又不失大方。  相似文献   

9.
龚晓康 《中州学刊》2023,(3):123-130
身心关系为中西哲学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王阳明认为“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身、心、意、知、物五者和合一体而不能相分离,共同构成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真己”,亦即“大我”。“大我”为前对象化、前认知化、前理论化的源初场域:其“心”为源初场域之神感神应,其“身”为源初场域的全幅显现。由于意识的自我对象化作用,人执定形体而落入“躯壳的己”亦即“小我”之中:“身”成为与心、意、知、物相对待的生理基础,“意”成为与身、心、知、物相对待的心理活动,进而两者有“非一非异”之关系。王阳明关于身心问题的讨论,重点不在于“小我”层面生理与心理交互作用下的感受与认知,而在于回归源初“大我”以实现生命的究竟安顿,这关涉宇宙论、本体论、功夫论等更为宏大的视域。就此而言,中西哲学关于身心问题的讨论有相互借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寇士奇 《快乐青春》2014,(10):72-73
一个老人来到肿瘤医院主任办公室,喜欢绘画的办公室主任,立即认出他就是国内享有盛誉的绘画大师赵先生。赵先生说:“二十多年前,是贵院医生的神奇医术使我振作起来努力奋斗,我这次就是来报恩的。”说着取出一幅画来。办公室主任徐徐展开,叫道:“这不是获得国内大赛金奖估价二百万元的《红梅傲雪图》吗?”赵先生点了点头。办公室主任惊呆了:康复病人及家属感谢医院并赠物本是常见之事,但礼物如此贵重高档的却绝无仅有。赵先生说:“我想见一下当年给我治病的周大夫。”办公室主任问:“我们这里姓周的老大夫有五六位,您能说出他的全名吗?”“全名我记不清了,他的医术真棒啊!”“您哪一年在本院看的病?在什么科?”“一九八九年,内二科,多好的大夫呀!”办公室主任吩附工作人员到档案室查找一下。  相似文献   

11.
陈庄在冀西     
贵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关向应同志的一组照片,其中一幅的说明是:关向应同志和贺龙同志在冀中陈庄战斗中视察地形。我认为,关于“冀中陈庄”的说法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2.
蒙蒙细雨中,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黄灿灿的梯田如一幅幅被游人抖开的巨大横幅,一级级由山脚传递到山顶白云繚绕处。我惊奇地发现,从高处望下去,条条山路上蜿蜒地涌动着头戴花环的人流。阿嫂阿婆们臂弯套着一串一串的花环,热情地探身拦着过往游人兜售:“花环,鲜花环,嫩花环,十元一个。”  相似文献   

13.
一 依托着雄奇秀美的黄山、山与云齐的自岳、如诗如画的新安江画廊这样的绝佳自然环境.数千年来栖息在这片热土上的先民们用劳动、用智慧、用心血、用生命建成了“桃花源里人家”美丽和融的“徽州”,铸就了“徽州文化”的历史辉煌。以传统徽派古建筑为突出特色的徽州古村落点缀在徽州水秀山青的大地,绘出了一幅幅清丽朴雅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14.
商潮与文学三题——梁凤仪小说谈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女作家梁凤仪博士,在繁忙的商务活动间隙辛勤笔耕,七八年间,创作了50多部“财经小说”。这些作品,无论在港台、海外华人社会还是中国大陆都成了畅销书。我总以为,这些作品不但给我们提供了香港这个发达的自由商业社会一幅幅光怪陆离的生活画图,而且还向我们呈现着一种文学的存在方式,提示着这种发达商业社会文学发展与创作的某种态势。这是很值得我们关注、思考以至借鉴的。  相似文献   

15.
一 有人把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概括为“通天人、合内外”六个字,我看是有道理的。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不是“人定胜天”,而是“人心通天”,是“天人合一”(当然不是人与天平起平坐,而是人效法于天)。所以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融洽游乐的态度,安分知足的态度,而不是尽量索取,无限追求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否代表了一切古代的中国人?我不知道。不过,我认为这种态度至少是唐代士大夫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 早在产生《诗经》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对自然就有亲和的态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已是一幅带有音响的美丽画图。然而它尚未独立自足,它只是“引子”,是爱情诗所必须的氛围而已。先秦儒家仍持这种态度,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自然做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波澜起伏的历史画卷。现代化的变迁与受挫构成了这一画卷的中心图景。希望与失落、亢奋与冷漠、突变与回归……交织成一幅幅交替显现的戏剧性场面。在这一个半世纪里,古老的中国经历了开天辟地以来最为惊心动魄的冲撞和嬗变。千年循环的历史终于摆脱了“治”“乱”相替的怪圈缠绕,走向了全球性的现代化浪潮。  相似文献   

17.
读了《学术论坛》载熊光荣同志写的《斯诺与鲁迅的交往》一文(1980年第一期),这里我再补充一点史料。一九三四年初,斯诺在编译《活的中国》时,曾托鲁迅代找左翼美术家刻几幅木刻插图。(参看《鲁迅书信集》500页致姚克信)当时,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上海进步木刻团体相继被摧毀,一些木刻作者被捕入狱,一些木刻作者为了生计走散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后来找到一个只能笔画的魏猛克(在上海编《曼陀罗》美术杂志,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为“左联”成员)。《鲁迅日记》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载:“为施君托魏猛克作插画。”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得猛克信并插画稿五幅。”又同年四月三日,“寄姚克信并魏猛克画五幅。”(姚即姚莘农,还有杨刚、萧乾协助斯诺在北平编译《活的中国》——本文作者注)。  相似文献   

18.
我读到一位香港资深作家的鸿文,它虽然不足千字,却有如豹皮般*谬误斑斑”!并且,作家对逻辑的思维方法存有颌大的误解和缺乏科学的求真精神。该文很具代表性,因为其他不少作者也有类似的观念、思想,并不时发表为文,致使广大读者深受感染和误导。现因限于前幅,我只搞引其中一小段,略作评析,以就教于读者。1.摘引有一个“包顶颈”的批评家,名叫朱隗,最喜欢吹毛求疵。他看到诗句“桃花少人事”,便马上指为“不周延”,批评说:难道李花便特别忙于应酬?他看到另一诗句“秋声午夜真”,也一样认为“不周延”,批评说:除了午夜秋…  相似文献   

19.
这段时间,我的计算机遇到的怪事颇多。例如:进入操作系统后,莫名其妙的“黑屏”;通过电视卡观赏的电视画面质量很差,干扰现象严重;在用电高峰时段,明显感觉有些“迟钝”;显示器刚开机时的行幅变大等等。 这些莫名其妙的故障困扰着我已经好几个月了。其间,我曾重新安装过操作系统、除尘并替换过各种配件,检查过资源状况,均无任何问题。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了电源插座中有轻微的打火声,于是将电源盒拆开,认真检查各触点和电线的情况,结果无任何发现。那么,究竟是哪里发出的打火声呢?经过分析,将疑点放在了起“短路保护作用”的保险管上。打开保险仓,取出保险管,发现其内部的铜丝已经变黑,但并没有熔断。  相似文献   

20.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首我不大喜欢的所谓哲理诗。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尊严,人格没有高下之别: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底下,谁人虽活实死了呢?人道主义画家黄永玉在《罐斋杂记》里画了一幅小老鼠图,题曰:“我丑,但我妈喜欢。”那真正是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