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居鲁士远征记>(以下简称<远征记>)是一部记述哲人政治实践的著作,通过叙事,色诺芬向我们展示了哲人参与政治事务的过程,虔敬在这一过程之中扮演的角色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要选择这段文字来解读?<远征记>一书洋洋洒洒,就长度而言,所选文字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段.然而,就是在这一小段文字中,政治、哲人、神三大主题均现身其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居鲁士上行记>的卷一和卷二为对象来分析这部作品的纪事原则与笔法.作为读者,我们不难发现色诺芬几乎一贯保持着"褒而不贬"的写作原则.他以三种方式贯彻了这种赞扬而不苛责的原则:第一,通过某些词语的在场与缺席来暗示异常情况的存在;第二,以"据说"一词引出某些微妙的内容;第三,有意在叙事与评论之间制造矛盾.这些表达方式既是色诺芬的写作方法,又是其思想内容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福>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解读.小说以落难荒岛的苏珊为视角,讲述了她与克鲁索和福对抗、并为星期五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作者库切关注故事由谁来叙述和谁来写作等问题,并将作品置于后殖民语境中,通过反话语策略为边缘群体争夺话语权.<福>是对帝国殖民者男性权威及其东方固有偏见的颠覆和对笛福经典文本的重构.它揭露了欧洲殖民、种族隔离政策给南非带来的复杂政治和社会形势.  相似文献   

4.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体现在该部作品的语言、结构和叙述策略上.通过精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我影射性结构的构建,精妙的叙述策略的运用,纳博科夫创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小说世界.该小说世界的创造,体现了该部作品浓厚的自我意识,使读者认识到纳博科夫一贯的创作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作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是由读者发明的,作者在作品中寄寓意于读者,而读者自己也是作者,在作品的创作中探讨小说理论,通过严肃的自我探索,借助语言创造更符合主观心理现实的小说世界.因此,<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反映了该部作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价值所在,同时也展现出<洛丽塔>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文本,正是由于该文本的这种特性才使得很多对<洛丽塔>的评论都体现了一种双元性,特别是在审美和道德问题上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5.
宋运娜 《社科纵横》2008,23(9):86-87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其中理想人物杜少卿对我们了解吴敬梓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金和在其为<儒林外史>写的跋中明确指出:"书中杜少卿乃先生(按:指吴敬梓)自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提出:"<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杜少卿为作者自况".由此我们了解杜少卿这一形象是解读吴敬梓的关键所在,笔者拟由杜少卿形象解读吴敬梓.  相似文献   

6.
关于<左传>中所记述的世卿,自汉至清的历代学者,都以乱臣贼子视之,因此,对<左传>褒赞鲁国世卿季平子的记述大加批判.这是在<公羊传>"讥世卿"的经学思维下对<左传>大义的误读.近代有学者认为<左传>作者有"尊季氏"的倾向,故书中多有袒护季氏家族的言论,然以全文观之,并不尽然.<左传>记史,并非以一种绝对的是非观去看待一个阶层或一个人物,而是在具体的史事中体现其思想.对于同一人物的不同行为,作者或据周礼批判其行为,或据事实反思周礼的弊端,体现了剧变时代史家的思想张力.  相似文献   

7.
<史记>以其悲剧篇目之多,悲剧人物之众,悲剧类型之复杂,形成了全书浓郁的悲剧氛围.在<刺客列传>中,通篇以报知遇之恩为叙事的主线,成功地刻画了一大批知死勿让,杀身成仁的刺客形象.其中豫让这一人物形象,身上的悲剧色彩又最为浓重.作品是灵魂的回声,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就是作家人格的物化形式,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特色.作者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及其个人经历,对<史记>悲剧美的形成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悲剧美是<史记>中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是<史记>文学性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8.
夏继先 《社科纵横》2008,23(12):114-115
<左传>记乱世之事却不凌乱,叙事脉络分明主次得当.作者尤善于写战争,全书共记录战争483起,记录详细的14次.<左传>成功之处在于把战争置于社会历史背景下来描写,与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大多数战争叙述注重战争的因果关系和连续性完整性,略写战争过程,战前有预示性战后有总结性;通过战争中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结构方面特点突出.因此,它对以后军事战争及其题材的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林超然、高方两位先生的新作<心灵的旁证--中国百年抒情文学经典咀华>,作为"寒地黑土文化"丛书的一种,于2008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从近百年以来的、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精选了20多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进行了赏析与品评,引领读者进行了一次文学经典的心灵之旅.其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对具体作品进行品析之前,列出了50篇小说、散文、诗歌的"经典榜单".阅读这些榜单就会发现作者遴选标准之高,眼光之独特.首先,榜单贯通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地域上涵盖了大陆港台的众多作家.从现代文学的起点开始,至新世纪以来的作品,应该说每一历史时期的作品都有人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要恰当地理解鲁迅的<故事新编>,最为重要地是重新理解作者创作的艺术构想,它主要表现为一种探究文化原型的冲动.从创作的构思上来看,<故事新编>对于原初文化的回溯主要表现为对于形象原型的塑造.由此,我们才可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这些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1908年至1909年前后,虽然列宁已经完成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但他仍然大量阅读哲学文献,开始了第二次系统的哲学学习和研究工作.从他留下来的读书笔记和批注中发现: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打算,即他还想全面了解当代哲学思潮,其中,就有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关注.特别是在时舒利亚季科夫的<西欧哲学>和莱伊的<现代哲学>的阅读批注中,我们看到了此时列宁对西方哲学的基本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首先是一位怀着浓浓乡愁的作家,著有<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谪仙记>、<孽子>等作品.旅美学者夏志清教授曾评价说:"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於梨华和白先勇."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  相似文献   

13.
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的分析有不少可足思考之处.并且也能够引申开来增强我们对西方现代小说的认识.它构建了一套研究叙事话语即叙事文本的概念体系,但比较生涩.这一体系有不少重要的范畴、概念取自语言学,有的概念科学性不足,有的概念则是隐喻,还有的概念完全是作者故意的花样翻新.概念的生涩,在俄国形式主义中就存在,但到了法国叙述学中,则十分触目了.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曾用过三个生涩的概念:迹象、催化、情报.托多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还沿用了"迹象"这个生涩的概念.生涩的概念多,这种情况,当然同法国结构主义在兼取语言学与符号学上表现了更大的热情有关,同时也表明了以科学主义为目的的结构主义思潮,在其理论构建中对科学性的要求并不严谨.问题还在于,热奈特所建构的这一套概念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对于分析叙事话语用处不大,一定要加以运用的话,只有徒增繁冗,它们对于叙事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理解,都并非必要.当然,热奈特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对于分析叙事作品是很有用的.比如省略、停顿、概要、场景是构成叙述节奏的四种运动形式以及时问倒错亦即组织叙述话语的种种方式,还有对于故事内外的叙述主体与受述者的区分等等,这一些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从方法上说,作者写得好的,基本上都是从文学传统、传统标准出发,以对照<追忆逝水年华>,来揭示后者的独特性的章节.也就是多少体现一些宏观眼光与历史感的章节.然而这些章节,采用的大体都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作者所说"我必须承认在寻找特殊性时我发现了普遍性"的话是不符合他这本书的实际的,他所说"我在此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远未达到.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重视共时,忽视历时,是必然的,但由于作了大量的实际的文本分析,使得作者多少具有了一些小说史感,但总的来说,热奈特的历史感还是薄弱的.同其他结构主义者一样,他的兴趣在理论的构建上,一切结构主义者所不明白的是,没有深刻的历史研究,就不会有正确而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4.
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的分析有不少可足思考之处,并且也能够引申开采增强我们对西方现代小说的认识.它构建了一套研究叙事话语即叙事文本的概念体系,但比较生涩.这一体系有不少重要的范畴、概念取自语言学,有的概念科学性不足,有的概念则是隐喻,还有的概念完全是作者故意的花样翻新.概念的生涩,在俄国形式主义中就存在,但到了法国叙述学中,则十分触目了.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曾用过三个生涩的概念:迹象、催化、情报.托多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还沿用了"迹象"这个生涩的概念.生涩的概念多,这种情况,当然同法国结构主义在兼取语言学与符号学上表现了更大的热情有关,同时也表明了以科学主义为目的的结构主义思潮,在其理论构建中对科学性的要求并不严谨.问题还在于,热奈特所建构的这一套概念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对于分析叙事话语用处不大,一定要加以运用的话,只有徒增繁冗,它们对于叙事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理解,都并非必要.当然,热奈特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对于分析叙事作品是很有用的.比如省略、停顿、概要、场景是构成叙述节奏的四种运动形式以及时间倒错亦即组织叙述话语的种种方式,还有对于故事内外的叙述主体与受述者的区分等等,这一些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从方法上说,作者写得好的,基本上都是从文学传统、传统标准出发,以对照<追忆逝水年华>,来揭示后者的独特性的章节.也就是多少体现一些宏观眼光与历史感的章节.然而这些章节,采用的大体都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作者所说"我必须承认在寻找特殊性时我发现了普遍性"的话是不符合他这本书的实际的,他所说"我在此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远未达到.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重视共时,忽视历时,是必然的,但由于作了大量的实际的文本分析,使得作者多少具有了一些小说史感,但总的来说,热奈特的历史感还是薄弱的.同其他结构主义者一样,他的兴趣在理论的构建上,一切结构主义者所不明白的是,没有深刻的历史研究,就不会有正确而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5.
学界大都将<管子>归入法家,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管子>便不难发现,将<管子>简单归入法家是有问题的,因为<管子>在对待德法、义利、农商及民众等诸多问题的态度上都与法家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法治的内容、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05,21(5):107-111
敦煌讲唱文学对后世通俗小说有重要影响:其一,表现在题材与人物上,敦煌讲唱文学作品中的许多题材与人物被后世通俗小说吸收改造,如<唐太宗入冥记>的故事被<西游记>、<隋唐演义>吸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章节.其二,表现在体制与体例上,后世通俗小说的"入话"、"散场诗"形式及配图形式、散韵结合的语言形式,章回体例的形成均与敦煌讲唱文学有关.其三,表现在叙事特征上,通俗小说在情节、人物、叙述视角等方面都对敦煌讲唱文学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7.
阅读<求是学刊>,人们总是特别关注文化哲学;研究文化哲学,人们总要阅读<求是学刊>.在近30年来的中国学术历程中,<求是学刊>已经成为文化哲学研究的最为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文化哲学研究则成为<求是学刊>享誉学术界的最为耀眼的"品牌".  相似文献   

18.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问世至今,在文学接受的历程中呈现出论争、改编、质疑、肯定等多种接受形态.最初关于作品的论争和作家的修改说明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艺术阐释的强力规范和压抑;新时期出现的"红色经典"的质疑与消解是人们文学阅读中"游移视点"的接受反应;而对于<青春之歌>的再解读则是立足于新的文化视野和批评语境对经典文本的特殊观照.<青春之歌>在承传中进行着新的历史重建,凸显出新的文学接受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可弋 《社科纵横》2008,23(1):172-174
<都柏林人>通过15个独立成章又具备共同主题的短篇小说,展现了作者生活的时代以及普通人的情感发展历程--憧憬、迷惘与逃避.依据弗洛姆爱的理论,<都柏林人>不完善的人格造就了不成熟的爱情和不完美的婚姻.乔伊斯创作这部作品在于唤醒他的同胞.  相似文献   

20.
张莹 《唐都学刊》2008,24(1):55-57
在近代当代文学的"文化热"中,不少作家从民族远古的或者近代的民俗文化中汲取创作素材,出现了民俗文化向纯文学的强有力的渗透乃至交融.当代作家文化意识的觉醒,使我们的当代文学出现了一些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同时能以20世纪开放的世界性眼光艺术地把握显示的优秀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梆子老太>、<四妹子>、<蓝袍先生>等一系列作品便为我们展示了关中民间人生仪礼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