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传统村落文化不断消解以及现代文化价值形塑力有限,导致村落文化面临诸多安全隐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村落文化建设的中心线索,是维护村落文化安全的根本保证。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塑村落文化成长空间,植入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利益机制、推动村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在价值多元中立主导,才能在传统与现代的良性互动中,为村落文化安全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孕育民间文学的丰厚土壤,民间文学又是村落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传承村落文化重要载体。而这两者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都受到了冲击,呈现出走向没落的趋势。村落文化的全面研究和村落生活空间的深入发掘成为必要,民间文学的现实存在状态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更乐民间轶事》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个案,它体现出村落文化与民间歌谣创作的密切关系,又呈现了当代民间歌谣创作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本文以此为个案,为当下的村落文化传承与民间歌谣创作提供合理的评价立场。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风貌是其文化内涵和乡土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要素,加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对维护当地民众共同的空间记忆、传承和延续区域文化精髓,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民族地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要实现提质增效,需科学构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多维度综合效果评估。从传统村落主体场所形象、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环境、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条件和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四个方面,系统构建民族地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南岭走廊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级法测算其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成效,可为深化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优化创新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的内涵和路径,提升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成效,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曹阳  赵旭东 《河北学刊》2024,(3):177-185
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逐步加速的背景下,当前中国乡村社会出现重大变局,乡村文化同时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要义。冀中平原师素村的个案展示了一个对所持文化传统有强烈觉知意识的村落共同体,积极进行文化传承及转型以凝聚共同力量谋求自身发展的实践历程。通过分析发现,村落共同体实践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内在影响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村落共同体的文化自觉是践行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前提;乡村文化是否契合村落共同体的生存发展需求,是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关键;乡村精英引领下的村落共同体是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实践的主体。基于此,充分发挥村落共同体在乡村传承与转型中的主体性作用是促进乡村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5.
和少英 《学术探索》2008,(4):137-139
《民族地区家族政治研究》一书,以民族地区家庭势力的政治影响作为研究选题,以民族地区的村落家庭为主要分析对象、基于对民族地区村落文化转型和民族政治发展的关注,探索了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与当下的家庭政治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村落文化不断遭受破坏,出现村落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失、传承载体的破坏、传承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以及传承教育体系不健全等困境.通过深入剖析皖北W村村落文化传承出现的困境,试图从村落文化传承的主体、载体、教育以及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出发,为村落文化的传承提供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等方法,探讨西藏村落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发展问题。研究认为,西藏村落体育是在农耕与牧业传统文化背景下,由农牧民创造的一种村落乡土文化资源形态,并以藏族传统体育为基本活动方式发展起来,具有鲜明的生产生活性、地域民俗性、节庆民俗性、文体艺术性等特征。建议赋予西藏村落体育文化时代内涵;融入西藏乡村文化建设;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融入乡村旅游;促进西藏村落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村落文化范式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村落总的文化运行模式。村落文化要成为农村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就必须进行范式转换和创新,这将大大有利于当前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创新村落文化范式的现实途径有: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克服旧文化范式的缺陷,发掘和利用村落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外出和返乡:村落文化的解构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新坤  习强 《兰州学刊》2010,(3):106-109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大规模地外出务工,导致传统村落结构逐步解体和传统村落文化继替逻辑的断裂。与此同时,农民工周期性返乡,特别是金融危机可能导致永久性返乡,在带来村落文化复兴的同时,促进了村落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村落"文化回归",看似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对涉农(村落)文化的价值认同,实则是对稀缺资源的追慕与占有。在"文化回归"的传播语境中,传统村落的媒体形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村落稀缺资源并因此得以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传统村落文化要发展,必须借力文化投资,必须给资本清晰的经营模式和可期红利。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以老年人为主要居村村民的传统村落保护中普遍存在重视以项目制形式开展硬件建设,缺乏以老年村民为主体参与乡村多元性价值传承,制约了传统村落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尚处于基本满足"老有所养"的物质性养老,难以实现"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的精神性养老。调查发现,浙江三个案例村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居村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有机融合,产生了协同发展效应。基于文化自觉视域,探索分析多元主体协同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创新路径,促进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藏区的村落社区、家户与寺院间经长期共处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学界曾将寺院与乡村共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实际上,一村一寺共生也是这种共生中的新类型。在这组关系中,家户及村落努力为寺院培养、补充新的人才,对寺院各种建设倾力支持;而寺院和僧侣则以自己特有的宗教能力满足村落的各种宗教需求和日常需求,回报村落。神圣与世俗两个群体间以互赠"礼物"、交换互动的方式形成了稳定而延续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多民族杂居的滇南龙村是中国多民族杂居村落中较为常见的普通村落,其文化形态具有共性的现象:就是多民族杂居村落文化形态“再民间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恢复被中断或退隐出生活场域以前的表现形态,而是作为村落自组织的综合系统,渗透于自然资源、经济手段、民间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语言交际等方面,并且在自组织的村落文化场域内有序地调适着各种文化相互适应的生存空间,随着村落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4.
郭琼珠 《东南学术》2008,(3):139-144
通过对东南沿海一个侨乡村落中具有百年历史武馆的实地调查,探析村落传统体育的内涵、特征、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等问题.村落传统体育是在农耕文化传统背景下,由村落民众共同创造的一种村落乡土文化资源形态,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聚群(族)性、草根性、规约性等特征.村落传统体育在历史上曾发挥整合村落秩序、教化村民、娱乐、凝聚民众以及社区认同等社会价值;新时期的村落传统体育,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将在承传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区域性传统体育资源、提高国民整体的体质健康、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中发挥更大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文化的价值开发与制度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兰 《理论界》2008,(11):136-137
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文化不应仅被看作改造对象,其亦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基础和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整合价值。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对乡土文化的开发与引导,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切入点,繁荣乡土文化建设;以传统村落格局为物质载体,保护乡土文化家园;以文化生态观为依托,使乡土文化得以扬弃,为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作为利益经济、开放经济、能力经济正给中国村落社会带来巨大的震荡。为探求安徽社会整体低度发展的原因,寻求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应对之策,我们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在市场经济的视域内对安徽村落社会的政治文化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推动安徽村落社会政治文化建设进而提升安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李岳兵 《南方论刊》2014,(1):58-59,62
以村落社会的变迁为视角,分析皇都南拳演变规律、保护途径、传承和推广的模式,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村落带来的积极变化。研究表明由于村落社会的变迁皇都南拳经历了抗击外来侵敌、节日庆典表演、传承文化强身健体的三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皇都南拳生生不息的传承是因为内部村民的需求,外部村落变迁的需求;皇都南拳依托教育走进学校是壮大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青海省湟中县苏木世村的农事祭祀活动等文化事象为视角,分析了一个多民族村落的静态文化结构和动态文化结构,认为动态文化结构包括四种基本结构,即"信仰—仪式"结构、"文化—权力"结构、"礼仪—道德"结构、"价值—观念"结构,这些结构建立在静态结构基础之上,在村落文化的建构中发挥着真正的作用。由于这些结构的解构和建构是经常的,村落文化因此表现出动态演变的特点。而推动和维护这些结构关系的,正是民间的"交换法则"。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族群认同是人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议题之一,在云南石林一个彝汉杂居村落中,长期以来宗教都是当地族群区分的重要文化机制,不同时期宗教与族群认同呈现出不同状态.在市场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资本化导致宗教的族群区分功能强化,村落中的汉族与彝族撒尼人族群分化由此加剧.为申明其文化产权,与汉族进行资源竞争,撒尼人极力强调村落宗教的“民族”性而淡化其社区性,以此切断汉族与之共享的文化纽带,导致新的族群隔离形成.  相似文献   

20.
村落文化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而言 ,村落文化概指农业人口在特定的地域长期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意识 ,乃是信仰禁忌、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之总和。从本世纪 80年代起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村落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激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 ,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与此同时 ,最直接反映村民精神生活的村落文化的内涵也发生了一定的嬗变 ,这个变化包括村落习俗的内容 ,村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处事方式等。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对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 ,实现农村现代化无疑是有益的。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