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坛经》机锋是禅宗研究的重要话题。《坛经》机锋的语言形式具有明显的审美意味,而其思想意蕴又大多指向伦理观念,二者之间的对立在精神信仰的超越中实现了理论上的圆融。因此,《坛经》的机锋是一种具有精神超越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法海本《坛经》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海本《坛经》的基本佛学思想之一,是佛性说而非般若义。以"空"为执、追摄佛性圆成或倡言"空空"、无所执着,是佛性说与般若义在"终极"问题上的一大基本分野。"无念",作为《坛经》美学意蕴的中心"话题",在世间即出世间的人生领悟中,即指佛性,它是被颠倒、夸大的完美人性。将佛降格为人,等于将人与人性提高到佛与佛性的高度,这是《坛经》审美理想的曲折体现。"见性成佛"、"即心是佛"、自救"自度"、"自心"顿悟、"本性"回归,实际是以佛禅方式所表述的人的一种精神性解放。而"自度"("真度")说,不啻宣告"他佛"的"死亡",这在中国佛教史、思想史与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坛经》所主张的无生无死、无染无净、无悲无喜的禅悟(顿悟)境界,有如王维禅诗的禅悟与诗悟同一,是一种"元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悟"作为一种审美创作与体验方式,它通过感受、理解、体会、领悟获得一种触类旁通的知觉或直觉,传达出玄妙深远,心境澄明的精神境界.古典诗学的"悟"范畴主要指妙悟、顿悟、禅悟,它们在文学欣赏与创作中具有一种趋向于对"无限"、" 偶然"的体验,是在感性基础上的瞬间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文章把胡塞尔现象学作为认识工具来重新理解《二十四诗品》。认为《二十四诗品》所描述的诗人经由近似于“现象学悬搁”与“先验还原”的反思道路之后,超越“纯粹意识”的操作性,获取以虚静人性为根柢的审美心胸;当这种纯净的意识统摄其意向对象时,诗人超越“先验构造”的异质性,当下洞见对象的本质,全然成立其审美创造。运用现代的理性认识工具发现《二十四诗品》基于感性的根基,建构了超越的美学体系,相信有助于拓展其在现代语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鲍姆嘉通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系统研究"感性"的学科"感性学",即美学,并且将美学大厦建筑在"感性"这一基石之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厌其烦地提到"感性"一词。通过分析其中"感性世界"、"感性需要"与"感性意识"等核心概念的意义,即可挖掘出"感性"所包含的美学意蕴:一方面"感性世界"所体现的美学对象世界是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入手,探讨对象世界诉诸于人的"感性需要"与"感性意识",以实现"感性"的解放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针对发达工业社会技术统治对人单面化的束缚,需要艺术自由创造的审美政治来通达人个性和感性的解放。审美政治超越当下政体消极自由原则的单一性而具有个性解放的更高追求,即在人自由保证的前提下追求人的形而上学、美及感性丰富性。审美政治的成立需要哲学理论的支撑。哲学爱智慧的本意,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美的行为目的,休谟的感性幸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对我艺术故我能的启示,康德的先天原则对人内在尺度的间接证明,席勒的审美解放的思想,黑格尔辩证思想同人的生成完满性的关系,穆勒对个性自由的强调,马克思的感性解放思想,尼采的艺术对生活的统摄,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等构成了审美政治成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六祖慧能大师深受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其代表作《坛经》所蕴含的内在超越精神亦是中国哲学逻辑发展之必然。《坛经》之内在超越精神具体体现为不苛求修禅的外在形式、净心与妄心合为自心、追求内在修心三个方面。研究与阐发这种精神对于我国社会转型期调适民众浮躁心态,进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庸》以"诚"、"礼"、"中庸"三个范畴展现了独特的人生美学路径。"诚"体现为一种不断求索的生命精神,又是人生审美的最高理想与境界;"礼"以合理的生活事实及规范的持久性,使个体的审美心态趋于中正平和,是审美发生的理性基础与必要准备。"诚"与"礼"的融合,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亦是由审美自律走向审美超越的过程,体现了"中庸"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9.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重要宗派之一禅宗的根本经典,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是其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六祖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非常完备,既论述了善恶的标准、具体的善恶行为、善恶的主体问题,又论述了超越善恶、人性与佛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学形象、情感和审美的感性特征决定了语文文学阅读的特质是感性阅读。感性阅读有两个层面:感知与感悟。感知是感性阅读的基础,感悟是感性阅读的终端,也是感性阅读的最完美呈现。任何阅读,都必须遵循由感到悟,先感后悟的规律与次序。  相似文献   

11.
《坛经》没有像《圣经》那样充分肯定"色身"的实在性和价值,而认为只有从蕴含自心自性的"法身"中才能修得真正的功德和解脱,但是它亦没有从灵肉对立的二元立场把"色身"及其所属的物质世界看成是阻碍宗教修行的罪恶阴暗的东西。同时,由于《坛经》中的自心自性并不像耶教的上帝那样是一个超越于人类之外的"完全的他者",所以它的修行目的不是为了寻求"自有永有"的造物主的护持和拯救,而是为了领悟内在于人的法身中的"本不生灭"而又"能生万法"的真空自性。  相似文献   

12.
审美具有超感性和即感性的两重性,前者是本质的属性,后者是非本质的属性,这一两重性也是世俗美学和超越性美学存在的依据,世俗美学体现了审美的即感性,是审美与感性的融合,在升华感性的同时,却也降低了审美。超越性美学既超越感性,也超越理性,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从而体现了审美的本质。同时,审美的两重性也产生了文艺的雅俗之别,两者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应充分尊重两者的自身规律,不可过分干预。  相似文献   

13.
"悟"是以直觉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它不是借助于严密的逻辑思维程序,而是通过感性直觉直接达到对理性本质内容把握的一种心理过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应是一种审美直觉的方式,即"悟"的方式."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使语文教学走上正轨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成为"经"的佛典,《坛经》是六祖慧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生命观的最可靠文献。《坛经》关于生命的体悟不仅从涅槃性空的高度来观照生命的"毕竟空",而且注重从修禅者自身出发,来自我体悟自心的解脱和自性的成佛。《坛经》的生命观主要有五个方面——自心:生命本源论;自行(自修):生命解脱论;自见:生命智慧论;自在:生命境界论;自度(自转):生命价值论。《坛经》生命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佛性本自具足的入世精神、积极入世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及关爱生命的和谐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王向峰《云斋守望》中的近体诗歌为研究对象,力图在鉴赏的同时发掘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质和美学追求。他的五、七言体律诗能自由往来于理性和感性、思妙与辞美、严谨与自由、理论和诗情之间,既是诗人“情真”所至的表达,也是诗人想象和哲思两兼的审美之悟,尤是诗人自觉艺术的追求,诗人在人文和自然风物之中创生了独特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以“情”、“境”、“悟”为突出特质的美学特色和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16.
《坛经》是记录禅宗“东土第六祖”唐朝高僧惠能(638-715)讲道内容和弘法机缘的佛教经典,也是惟一一部和释迦牟尼佛典并称“经”的中国僧人的著述.许多世纪以来惠能的禅宗学说已经成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禅文化,今天已融入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中国的范围.论文探讨中国禅文化在朝鲜、日本和美国的传播和影响,旨在证明其超越时代、超越国度、超越文化、超越信仰的强大生命力.文章还论及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典籍英译的一种翻译策略,提出“从内容到形式回归原典”的主张,并以《坛经》一个新英译本为例讨论了相关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说诗以禅相喻,这是严羽《沧浪诗话》的主要特征,而借助于“悟”、“妙悟”等禅学概念,有针对性地揭示诗歌艺术的审美特性,描述诗歌所特有的内在神情韵味,则构成了严沧浪以禅喻诗的独特内容。“悟”在禅家看来,是信佛众生对佛理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进而豁然掌握奥赜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顿悟"是《坛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次宗教修行方法上的革新.从理论层面上,它将六朝以来的佛性论思想进一步深化,普及化,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从宗教实践层面上,它提供给修行人一种方便法门,而对此种方便法门的领悟,须修行者具有大智之利根."顿悟"的主要内容,是破除按照戒定慧依次修行的传统方法,倡导"定慧等学".值得注意的是,《坛经》在宣扬此种新的修行方法的同时,并未对"渐修"进行彻底否定,"渐修"仍是那些小根器人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如此认识《坛经》的"顿悟",方可望接近《坛经》的本意.  相似文献   

19.
《秋兴八首》乃杜甫一情感化写实组诗。这一组诗以时空为载体,再现并承载诗人主体特定时期的生存样态、波澜起伏的心灵感受以及深刻浓烈的情感体验;而强调人的精神体验与审美观照、主倡感性即是审美文化一内涵要点的题中之义。在强调感性重视体验这一共同点上,本文试从时空表现角度在展现诗人主体时空意识、观念的同时去呈现其自有的审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坛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记载了唐朝六祖惠能多年宏法的经历.成书于明中叶的《西游记》通过孙悟空学道、唐僧取经贯穿的一连串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坛经》的“自心即佛”的顿悟佛法.可以说,在构思、情节与人物言行上,《西游记》有很多是取材于或说灵感发源于《坛经》的.对此,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相较于《坛经》的纯说佛理,《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形象化的《坛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