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祝嘉先生一生于书学研究 ,乎书法创作 ,在长期的书法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其书法教育思想可以概括成“相济相助”说、“全身力到”说和“读书养气”说三大方面。“相济相助”说要求学书者从深层找到各碑帖、各书体之间的互补之处 ;“全身力到”说要求习书者全身总动员 ,把笔力流露到字里行间 ;“读书养气”说要求学书者胸罗万有 ,从字内字外两方面养气。  相似文献   

2.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和自由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他通过反对特定时代背景下把文学当成"用具"及批判"商业低级趣味"文学,强调文学自由论和文学的独立本质;他从文学的自律性出发,提倡文学自由发展,同时强调作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期通过作家主体人格的确立和新文学经典的塑造来实现"文学的重造"。沈从文对文学独立性和艺术性的坚守贯穿于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始终,其文学自律观不仅对当时畸形发展的政治化文学潮流和商业化文学倾向具有纠偏意义,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是当今文坛上难得的文学艺术家,其书法如同其小说一样倍受关注。从学术视角对2005年“贾平凹书法事件”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在分析这一书法争议现象的社会成因后,结合“文人书法”盛衰史的梳理给贾书以时空定位,最后从艺术本质对其书法风格特点进行了剖析,认为他书风近年浑厚古茂、斫雕为朴的变化更多地暗合了其文风的某些特点,同样体现着强烈的个性印记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书学观及书法实践对当下书坛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沈从文文学观念的几个方面,即"生命"美学观、"文学自由"论和文学功利观作了简要概括,并在现代文学理论史的背景上对其文学观念进行了一定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沈从文的文学观念同"改造民族灵魂"的基本文学观念的一致性,以及在"湘西价值"坚守下的独特性,从中探索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理论创作的启发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北魏书法处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魏碑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书体。北魏书法对后世书法有巨大影响 ,以至形成了书法史上的一个风格流派碑学书风。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较为特殊,在文学表现现实的具体运作上,采取一种超越与介入的双重态度,由此形成其独特的文学真实观,其创作中的现实感呈现出复杂的形态。但长期以来对沈从文创作的现实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沈从文创作的现实感要么被误读、被扭曲,要么被漠视、被遮蔽,较少关注现实感在沈从文创作中的独特表现形态及其意义,从中可以发现沈从文研究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也表明对沈从文创作的现实感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宋濂不仅是元末明初之际影响深远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各体兼善,书法艺术水平卓著,同时,对于书法理论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约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神、气、韵的思想;二是关于法的理解;三是关于学书方法和书、画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建国前沈从文的影响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如何做一个自由的人,从这一点看,沈从文以他的编辑思想、文学主张、文艺创作影响了一大批作家,使他们成为自由主义作家;第二表现为传播了自由主义的文艺思想,以他的自由主义文艺观、文学独立观、以及健康自然的生命观、宇宙观影响和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出发,指出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东方情结",那就是对于美的执著追求;《"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发掘了沈从文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建构与具体构成;《论〈长河〉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叙事策略》则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的人事互动在文本构成上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出发,指出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东方情结",那就是对于美的执著追求;《"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发掘了沈从文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建构与具体构成;《论〈长河〉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叙事策略》则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的人事互动在文本构成上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出发,指出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东方情结",那就是对于美的执著追求;《"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发掘了沈从文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建构与具体构成;《论〈长河〉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叙事策略》则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的人事互动在文本构成上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出发,指出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东方情结",那就是对于美的执著追求;《"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发掘了沈从文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建构与具体构成;《论〈长河〉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叙事策略》则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的人事互动在文本构成上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钦州三海岩今存康熙年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师生唱和诗刻四首。该石刻位于三海岩月岩右壁,距今已有330年,保存完好。结合实物文献与典籍文献,对其背景、作者、诗刻书法及文学价值进行考释。所存四首石刻诗歌皆为五律,诗意灵动清幽;又兼诗刻书法行草相间,字迹秀美飘逸,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书法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澍是清初以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称的艺术家。他首攀篆书绝顶,四体并工;论书矜练,声振海内。针对当时书坛的种种流弊,他提出“书本篆隶,书本晋唐”的书学思想。“原本”书学观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书法创作都有不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文学创作和文化书写活动的文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文化思考的文学文本,二是用文学手段写成的文化文本,即民族志文本;二者共同指向对湘西及现代都市的文化思考,两类文本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志特征。沈从文民族志书写特征的形成原因在于其在跨文化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相对主义文化思想以及与文化的内外部视域的结合,这是沈从文在表达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文体实验的必然结果。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民族志特征与民族志写作中的诗学特征的结合是沈从文文化思想、审美思想与艺术思想及其表达在中国现代独立特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周俊杰先生提出的“书法新古典主义”,是近年在书法理论界产生广泛影响及普遍关注的当代书法创作理论主张。这一主张突破了传统书法以晋唐为宗法的思维与创作模式。提出宗法秦汉魏晋的崭新书学思想。本文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书法“经典”的重新审度等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这一理论主张的开创性价值与指导意义。并对理论的完善及能动地指导当代书法创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正吕云炜,笔名吕荣炜、荣炜,上海川沙人,自幼性喜文墨,及长从沪上名家任政、胡问遂、赵冷月等前辈学书,后入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攻读美术书法,从而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他广益多师,追寻周坚白、周慧珺兄妹艺韵,数十年如一日,刻苦学习书法理论与创作。由欧字入门,出唐入晋,下探宋元,以此筑基础,筚路蓝  相似文献   

18.
核心能力培养是高校书法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在高校书法“课程+研究性活动”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专业教师匮乏、忽视书法文化与理论、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性、研究性活动不足等问题,进行深入改革:通过关注学生所达成的核心能力与毕业要求的联系,兼顾书法课程的“文化性”和“技能性”;将书法文化作为课程思政要素合理融入其中,增加书法理论学习内容重视书法基本运动规律,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与课程学习的结合,以及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效果显著,并据此提出高校书法课程改革的建议,即关注毕业要求,聚焦学生核心能力;融入思政要素,提升理论与实践能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书法的传统在当代已由"正统"逐渐幻化为"系统",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契入,历史上所有的书法遗迹都将被纳入到书法创作的参照系列。首先,魏碑成为与正统"帖学"二分天下的"碑学"。其次是古代下层吏人、匠人的随意书写及刻画被重新认定,回到书法系统中来,成为新的创作兴奋点。标志着以识字为目的泛文化的写字观转型为以审美为旨归的书法观,写字训练要转化为艺术分析和注重形式。书法的立场转换了,书法教育当然要随机转型。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书法理论中,比喻式书法批评是普遍应用的书法批评方法之一。比喻式书法批评包括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词等四个要素。比喻式书法批评的形成与儒家的"比德"思想和《诗经》的"赋"、"比"、"兴"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间接性、模糊性、想象性等特点。比喻式书法批评使人们能够通过书法与自然物象的联系来深入理解书法的意义,使人们能够通过书法与人的联系来认识书法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