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为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质量,尝试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于"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一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二有利于"纲要"课程教学目的达成。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一要注意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二要注意把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三要把握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合理、适度的运用的原则,四要注意做好实践教学事先的准备工作,五要注意将实践教学成绩纳入课程的总评成绩中,力求突破"纲要"课程教学的局限性,从而提高"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固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融入红色资源,还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入和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引入和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实现“纲要”课程由教材体系向多样化的教学体系转化,有助于通过增加教学的乡土气息,提升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同时也使得“纲要”教学获得更为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选择必须坚持相关性、适度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在运用方式要体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乡土资源融入专题式教学,是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乡土资源运用于专题式教学的方式可简单分为嵌入式与主体式,相应的讲授方法有粗讲和精讲两种,运用时还要坚持适度性和统一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进程中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关系十分紧密,红色文化资源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核心内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有助于实现该课程的基本宗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应在选择性、计划性、历史性等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必须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将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访谈式教学等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互相融合,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三个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要在教学目标上基于历史教学,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二要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具体实际,解决学生感到疑惑的重大理论问题;三要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式学习.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和基础。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效的课程教学团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稳定的课程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7.
革命诗词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适当运用革命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高校教师如何在学生已基本熟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使这门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备课环节至关重要。因此,探究学生内心,转变学习态度,这是备好课前提;展现教师魅力,转变教学态度,这是备好课的基础;预设教学情境,调控课堂氛围,这是备好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应在紧密围绕《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努力实现其规定的教学目的的同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途径,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加大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兴趣和动力,应当在教学中突出其时代性,把中国近现代史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拉近该课程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讨论式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实现"纲要"课程历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2006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新一轮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运而生。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按照新生事物必经的发展轨迹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积极面对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从未停止理论探索和勇于实践的步伐。总结这些经验做法,目的是为了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旅游文化史不仅应从纵向角度考察旅游文化的物态、制度、行为、心态等诸层面,而且应从横向角度把握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根据对旅游文化的主体、客体和媒体以及旅游观念等发展变迁的综合考察,可将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滥觞、勃兴、隆盛、新变、穴结和转型等六个时期。  相似文献   

14.
略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提出开设专题课,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几项建议,以求增强本课教学效果,更好发挥其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文化的转型,这是历史转折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巨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他的民权思想,对于开启民智曾起过良好的作用,启发了年轻一代,客观上有利于他们的思想由臣民意识向国民意识的转变,有利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的转型。时至今日,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仍在继续。所以,重新解读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不仅使我们对他有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对现代中国的认识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史学曾先后发展出三种价值观和使命观:政治家注重它的实用价值,把历史看成是意识形态、制度政策、经验教训的源泉;哲学家关心它的观念价值,通过建立历史发展模式树立社会信仰;书斋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重构或再现历史面貌.这些史学观的科学性和实际效用皆可质疑.历史学还有科学价值,然而遭到大多数哲学家的拒绝.本文列举哲学家七个论题加以分析,以为皆不足成为反对历史科学的充分理由.为此,文章介绍了文化要素分析方法,并强调史学科学化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只要历史学家能够更新历史观念,历史学成为科学并非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17.
对耶稣降世的信仰是天主教用来判别信徒是否确立了基督信仰的一个标志.因此,理解耶稣的降世及其与天主的关系是信仰基督的逻辑起点.天主教会及其教义对此有"圣神(灵)感孕"说和"道成肉身"论两类解释.中国乡土文化中的感生神话、神灵转世传说及伦理观念,中国近代乡土社会的天主教民对耶稣降世教义的理解、接受与转化,折射出乡土教民信仰中的耶稣形象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学界对近代中国娱乐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区域上看主要以上海和汉口最为突出,内容包括电影演员群体、舞女群体与歌舞团、戏曲演员群体、其他曲艺艺人群体以及观众群体和相关人员的个案研究五个方面。就视角而言,主要体现在娱乐与政治、娱乐与体育、娱乐与报刊、娱乐与新技术的应用、娱乐与小说五个方面。至于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娱乐史的研究范围、理论、方法尚未形成共识,研究内容尚需深化,资料建设有待加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