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琅嬛文集》共同体现出了他文学创作的尚真写实特质。这一特质既有高度的认识价值,又不乏突出的审美价值,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张岱及其《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岱是明清之际一位文化奇才,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具大节义、大学问、大手笔.随笔小品文集《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堪称绝妙散文,笔墨鲜活,识见奇卓,情致深厚,生动地再现了明季城市风俗图景,洋溢着新鲜活泼的人文气息,同时也寄托着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3.
对昔日美好事物的追恋、渴慕和怀归情结是张岱创作《陶庵梦忆》的心理动因。通过这些"梦""忆"意象,张岱隐隐地显露出对晚明生机勃勃、人情放逸的时代的肯定、赏悦和颂赞。  相似文献   

4.
晚明时期的小品散文,一般描写山水园林,语言明丽洁净,刻琢精工,鲁迅说:“虽然比较的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在风格上,它们比之陈腐的载“道”的散文,颇多清新之感。《陶庵梦忆》则是小品高手张岱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的主体情感,体现了他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明亡后,张岱披发入山,专事著述,怀着对往日繁华既留恋又惆怅的心情,将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取向与世态人情结合,“自出手眼”,作成《陶庵梦忆》等特色文章,彰显出一代散文家卓越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6.
<正> 张岱在我国文学史上一向以其别具一格的小品散文受人注意。其实,张岱的文艺活动相当广泛,他还是一位颇有识见的戏曲鉴赏家。张岱一生酷爱戏曲,自称“好梨园,好鼓吹”,“夺利争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琅环文集·自为墓志铭》)这也许和他的家庭熏陶、友朋交游的影响有关。张岱家自其祖、父辈起,举喜好戏曲,曾先后雇佣过六个职业戏班常驻家中,习戏演戏;当时江南著名表演艺术家如朱楚生、彭天锡等都和他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张岱在戏曲界以精于鉴赏和要求严格著称,以致有的艺人谑称为张岱演出是“过剑门”(《陶庵梦忆·过剑门》)。可是,这并没有使有进取心的艺人裹足不前,相反,前来求教者仍络绎不绝。“嗣后曲中戏,必以余为导师,余不至,虽夜分不开台也。以余而长声价,以余长声价之人而后长余声价者多有之。”  相似文献   

7.
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等,明代以后始称茶馆,张岱《陶庵梦忆》中即称茶馆,《儒林外史》中多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有明确记载.汉时王褒《僮约》中有“武阳卖茶”及“烹茶尽其铺”之说,但此是干茶铺,非是卖茶水的坊肆.有关卖茶水的记载,也早有所见,《茶经》“七之事”载:“《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但晋时有无营卖茶水生意的茶肆,无从考究.比较早且较明确的关于茶肆的记载是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有云:“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据此可知,茶肆在唐玄宗时、至迟在唐代宗时(封演为玄宗、代宗时人)即已出现.又据《旧唐书·王涯传》载:“涯等苍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又《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一“韦浦”条有云:“浦极谓得人,俄而憩于茶肆.(《河东记》)这都是中唐已有茶肆的佐证.  相似文献   

8.
“都市诗人”张岱的为人与为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平原 《文史哲》2003,(5):77-86
“都市诗人”张岱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大家。他的散文所表现出的“空灵之气”,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他的“自叙”文体 ,可谓是“自嘲”的艺术 ,“自嘲”中仍有对自我“真性情”的坚持与夸耀 ,并非如有的论者所说有“忏悔”之意。作为文明象征的都市生活及其艺术表现 ,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而张岱对于民俗文化和都市风情的理解与把握胜过史书与方志。张岱文章之妙 ,还在于有所寄托 ,他将“一肚皮不平之气”和“书史、山水、机械”等糅合在一起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张岱散文看似平淡 ,实则有绚烂作底 ;他擅长在散文中写人 ,注重细节 ,三言两语足以传世 ,这种笔墨功夫 ,源于《世说新语》,又得益于张岱“好说书 ,好梨园。”  相似文献   

9.
胡釴,字鼎臣,号静庵,原籍甘肃漳县,其始祖胡钧时,迁至秦安。是清代誉满关陇的诗人。他的生卒年,现有两处记载佐证:一是他的同年挚友、陕西诗人杨鸾在胡釴殁后应其子请求所撰的《胡静庵墓志铭》(李植斋《关中两朝文钞》卷二十)云:胡釴生于康熙48年9月8日,卒于乾隆36年5月28日(1709—1771),殁时年62岁;另一是乾隆54年,即将离任的秦安知县董秉纯为胡代诗集所写的序(《静庵诗钞》卷首,光绪  相似文献   

10.
读钱锡生君《关于吴文英生平中的两个问题》(《文学遗产》1993年第2期)一文,深为钱君对梦窗词的洞悉折服,钱君论梦窗“十载西湖”在“十载吴中会”之先和苏、杭二妾为一人之观点,也几令笔者服膺。不过,反复思考,感觉苏、杭二妾为一人的说法仍多有可商榷之处:其一,梦窗恋情词中多次提到“十年”,分指“十载西湖”和“十载吴苑”。如苏、杭二妾为一人,先有“十载西湖”之浪漫,再有“十载吴苑”之欢会,词人和她大约一起生活了近二十年时间,但为何词人总结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时只言“十年”?其二,钱君以《琐窗寒·玉兰》一词证苏、杭二妾为一人,似…  相似文献   

11.
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以函海本《升庵诗话》和杨慎《诗话补遗》为主,搜集诸本,“详加考订,伪者正之,复者删之,缺者补之”(丁福保《重编升庵诗话弁言》),辑为《升庵诗话》十四卷。中华书局在《历代诗话续编》的新版中,又辑录遗漏的升庵论诗十八则附于后,使之成为目前《升庵诗话》中最为完善的辑本。《升庵诗话》卷帙宏富,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有专门对诗歌理论的阐述,有对作家作品的评论赏析,有对遗诗的搜录,有考订名物,纠正错误等等,充分体现了“升庵渊通赅博”(同上)的特点。而其中的理论阐述和对作家作品的评论赏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多有独到之见;“以资闲谈”(《六一诗话》)的内容极少,因此同时代人和后人对它的评价是很高的。明顾起纶所撰《国雅品》称“用修《诗话》,深于辩核”。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5,(8)
民初"礼拜六派"阵营的期刊发表刊载了许多"忆语体"作品,它们皆是《影梅庵忆语》与《浮生六记》等一类文本的仿作,且以小说为主。而实际上,此类仿作自清末南社对《影梅庵忆语》的重印和模仿开始,又因《浮生六记》的发现和宣传讨论而波及一时的文学潮流和文学创作。盖自清末对文学地位、文本情感功能的重视,"言情"作品便成为一种趋势,"礼拜六派"通俗文学的流行实是清末民初推重真"情"的发展结果,而"忆语体"作品也经历了一个由南社的"笔记体"仿作到"礼拜六派"的小说体仿作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云:“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之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明代王圻云:“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康惟少陵。”(清陶谢集在《靖节先生集民诸本评陶汇集》梁、王二人从抒情艺术着眼高度评价陶诗,把陶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杜甫相提并论,是颇有见地的。因而对陶诗的抒情艺术方法进行一些探索,是颇有意义的。我国的抒情诗,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了源远流长的传统。从峡经咕帼风》、饲。雅》,《楚辞》的《离骚》、《九章》…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外纪     
张学良将军是西安事变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人物之一。我所写之《外纪》,仅系其前半生的活动,雪泥鸿爪,聊窥一斑。《外纪》写成之时,曾复录一分,送请东北史学名家金毓黻(静菴)先生指正。老人对之逐句细读,随阅随批,见于他的《静晤室日记》中不下数十条。他在日记中说:“最注意是他原书中记载错误,应予以订正。又将其中有关事迹有他人所  相似文献   

15.
孙蕡的卒年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广东顺德人。《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253页)说:他的卒年是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此说不知何据? 孙蕡,《明史》有传,见卷285《文苑传》,他死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898年)的“蓝玉之狱”中。洪武二十二年,蓝玉督修四川城池(见《明史》卷132《蓝玉传》),时“蓝玉之狱”未兴。  相似文献   

16.
梦窗词艺术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宋词和唐诗一样,其后期创作确是盛极难继,此时的词人为能写出传世之作,就着力在艺术上创新,以造成自己作品独特的面貌。吴文英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对吴文英的评价,历来分歧很大。与他同时的尹焕说:“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天下之公害也”(《花庵词选》引)。宋末的张炎则说:“梦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词源》)。后人或褒或贬,各有其论。以作品数量论,宋代著名词人中,梦窗词仅次于稼轩词,吴、辛的生活时期相去不远,但二人经历不同,词风迥异。辛弃疾有兼济恢复之志,出将入相之才,吴文英奔走权门,终生布衣,前者是“大声镗鎝,小声铿?”(刘克在《后村诗话》)的钟鼓,后者却象“病翼惊秋,枯形阅世”(王沂孙》齐天乐》)的秋蝉。因此,由人品、气格看,吴文英当然不得入大词人之列。但因其突出的艺术特色,仍使之不失为独具风格的重要词人。  相似文献   

17.
吉文斌 《兰州学刊》2012,(10):104-107
元代时,《竹枝》是南方地区较流行的一种曲调。杨维桢在西湖首倡《竹枝》,他的创作宣言就已标明了他是继承了刘禹锡"依声制辞"的创作模式。后来,杨维桢编录《西湖竹枝集》时也是遵循了"倚声"标准的。  相似文献   

18.
朱克敬(?——1890)字香荪,号瞑庵,又名餐霞翁、牛应之.甘肃皋兰人。少年时,曾浪迹云贵.咸丰末年,捐官为油南龙山县典史.后因眼疾去职.朱氏自1871年后,寓居长沙,直至故世.其晚年生活郁闷,以诗文自慰.根据他亲自编次1894年刊印的《挹秀山房丛书》,其中有《鹧言内篇》、《鹧肓外篇》、《鹧言杂录》和《浮湘访学录》各一卷;《儒林琐记》三卷附一卷、《瞑庵杂识》、《雨窗消意录》(甲部)、《柔远新书》各四卷;《瞑庵二识》、《晦鸣录》各二卷;《瞑庵诗录》、《螟庵学诗》和《螟庵丛稿》各一卷,另外,他还编撰有《历代边事汇钞》十二卷、  相似文献   

19.
《记忆中的肖象》——这是振庭同志在六十年代初所写的一篇中篇小说的题目,现在我借用来作我这篇文章的标题,理由有二:一是因为这个题名与我这篇文章的内容恰好吻合,二是因为他那篇小说里写到过我年轻时代的影子,我用他这个题目回忆他,也有回报之义。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初,在筹备纪念陶渊明诞辰1640周年、庆祝陶馆揭馆20周年的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遍查陶学信息,我们注意到:20世纪以来,发表研陶文的数量、出版论陶专著的数量、其论著被赞评的数量,最多的学者竟然是同一位——魏正申教授。我们这一认识,被张润田先生为《魏正申研陶成果评论选》所写的序文所验证。下面,索性征引张序的缜密之论以代言我们的万千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