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探讨了“拟声词”的演化过程,认为可摹拟声音是形成拟声词的必要条件,自然声音必须是和汉语音位系统相近的声音才可以摹拟,并进入口语;口语中的“拟声词”只有进入汉语音节系统才能进入书面,并得到初步固化;只有被收录进较通用词典的拟声词才能够真正固化;随着使用频率增大,部分拟声词有临时修辞用法;有些拟声词随着不再主要表膏和句法功能的单一化逐渐异化为其他词类。还讨论了拟声词异化的类型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拟声词在现代英语中的运用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声法 (Onomatopoeia)是艺术感染力极强的构词法 ,“onomatopoei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nomapoiein ,意思是“name making”(命名 )。这是一种模拟人、生物或非生物的声音而造词的方法。语言中凡以模仿事物或动作的声音而构成的词都称为拟声词。世界各族语言都有大量的拟声词 ,汉语和英语也不例外 ,它是修辞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应用得当可夸张印象。写作时往往由于平平常常的拟声词使整个句子变得鲜明、生动 ,犹如画龙点睛 ,提高感染力。一、拟声词的分类(一 )仅仅模仿发声物的声音 ,而不代表发…  相似文献   

3.
汉语和英语中的拟声词都很发达,且有诸多方面可供比较:语音结构形式及重叠形式方面,英语拟声词单音节占优势,汉语拟声词则双音节和多音节占优势;汉语拟声词重叠形式比英语更为丰富。音节结构方面,英语拟声词为了达到更逼真的模拟效果,往往可以突破音节结构规则的制约;汉语拟声词则严格遵守汉语音节结构规则,不会随意突破。语义转移路径方面,英语拟声词名词性转义和动词性转义发达;汉语拟声词则主要表现为形容词性转义发达。这些比较不仅可以凸显英汉拟声词各自的特点,而且兼具语言类型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英汉语中拟声词都是对自然声音的模拟,但是由于两种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汉语和英语的拟声词各有各的特点;汉语拟声词和英语拟声词的应用范围也不尽相同.英语拟声词在文章中运用得当,可以起到拟声状物表情达意的特殊修辞效果.因此,在学习英语和从事翻译时就不能不注意拟声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有何不同,并进行对比讨论.  相似文献   

5.
李堉华 《九江学院学报》2010,29(1):100-102,109
拟声词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构词法,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的拟声词。本文从它的分类和句法功能入手,阐述了英汉语拟声词的分类及用法,并根据拟声词的特征提出了英语拟声词的认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关于拟声词的问题,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到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高明凯的《汉语语法论》,都没有阐述过这个问题,就是在1956年制订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也仍然没有提及拟声词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都没有给拟声词以应有的语法地位。但在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和丁声树等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却重视了拟声词(他们叫“象声词”)的研究,在张静先生的《新编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也承认了拟声词的语法地位,并把它列入形容词的范围。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则认为拟声词有同叹词相近的一面,也有同叹词不同的一面,并把它归  相似文献   

7.
拟声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声词,又名象声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产生历史较早,出现频率较高,具有奉富的表现力而独具特色的一类。但自我国最早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1898年)问世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未被语法学界注意。最早注意到拟声词这种现象的是王力先生,他在《中国现代语法》(1943年)中没有把它看作词的一类,而称“拟声法”。1951年,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首次提出“象声词”这个术语,从此,拟声词作为一个词类,开始引起语法学界的重视。五十年代曾在语文刊物上展开过小规模的讨论,任铭善在《语文短札》(语文学习》1956.7)上答教师问,把象声词看作“象人声的词”引起争论,有一定影响。六七十年代拟声词的研究处于停滞阶段,直到八十年代才又再次引起语言工作者的关注,八十年代初耿二玲,马天祥等人纷纷发表文章,明确主张拟声词应独立一类。1984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二期刊载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第一次把拟声词当作独立的词类写进了教学语法。从此,教学语法的词类大族中又添了新的一员。1986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耿二玲的《汉语拟声词》一书是我国第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英汉拟声词对比的角度,以详尽的数字对比分析了汉语拟声词的三大民族特点:即乐音化、响度高;以双音节为主,多重叠;形音义结合。前两个特点使汉语拟声词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语言学界从各个角度对象声词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简称《语法提要》)将象声词从《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简称《暂拟系统》)的形容词中独立出来,成为汉语词汇大家族的正式成员,耿二岭《汉浯拟声词》、《汉语拟声词词典》也相继出版。这些似乎都在证明一个事实:象声词的性质已有定论,没必要反反复复讨论了。其实不然,到目前为止,象声词研究的部分新成果并未被语法界正式承认合理吸收,许多争论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些都容易造成错解和迷茫。一句话,象声词研究仍陷在迷谷之中。 命名:困惑之一 摹拟声音的词,自古有象声字、状声字、状声词、象声词之称;现代多用象声词,兼用摹声词、模声词,目前状声词和模声词已走向消亡;自八十年代始,语法学界侣用拟声词,摹声词只剩遗迹,象声词仍在语言学著述使用中显示着自己的生命力。那么这个概念采用哪个术语好呢?术语的生命在于“信”,即意义的确指性,以避免歧义理解。在此前提下,应求“达雅”(指通俗易懂、外延的周密、内涵的繁富),其中“信”应摆在首位,是必备条件,“达雅”为补充条件,宁缺勿滥;以“信达雅”俱全为佳。也就是说,当同义术语都具有确指性时,“达雅”则上升为确定优劣取舍的因素。象声,摹  相似文献   

10.
从语音结构和修辞功能看英汉拟声词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声词在英汉语中既是重要的构词方法,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段,但在不同的语境下仍存在差异。从语言结构上看,汉语比英语中的双音节和多音节拟声词更多,而且构建起了集声、韵、调于一体的音韵系统;从修辞功能上看,两者都可渲染气氛,增强韵味及节奏;此外,汉语拟声词还具有双关和增强形象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英两种语言中拟声词都很丰富.它能增强声势和动态方面的描绘效果.对汉语拟声词的英译、翻译过程中词性对等与转换、英汉拟声词的差异与空缺进行了讨论,并用大量实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汉语和日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拟声词和拟态词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符号。日语中的拟声调和拟态词均属副词类。汉语中,拟声词属特殊词类,也有归属于叹词的,而拟态调则属形容词类。由于拟声词、拟态词在汉语、日语词类归类上有差异,往往给日语学习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本文通过大量例句,对日语和汉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学习者能够形象、准确地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一、“复句形式”及其区分 “句子是用词和词组构成的。”(初中《汉语》第三册22页)比较简单的句子,用这个定义来概括还是可以的;而比较复杂的句子,就远非这个定义所能概括得了的。例如:  相似文献   

14.
拟声词又叫象声词(Onomatopoetic words),是某种特定语言中用来模拟自然或认为声音的词项。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拟声词,并且呈现出诸多共性和个性。本文从语音、句法功能、修辞功能等方面对英汉拟声词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了解和掌握英汉拟声词各方面的差异,不仅能够丰富我们修辞学方面的知识,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5.
“形容”是语文辞书中十分重要的释义提示词。不过当前并没有关于“形容”使用的规范和标准,且“形容”在辞书的编纂、修订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发现,词目在释义时使用“形容”与否和音节数量关系不大。“形容”主要用于提示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也可用于提示非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在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使用“形容”提示词义,能够使释语与词目词性相匹配,或提示由词目特殊结构或词义派生带来的非字面义。在非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形容”也存在两个提示功能,即提示拟声词词目的词义和提示拟声词以外的其他非形容词性词目的性质、状态义。今后在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时,不表形容义的非形容词不宜用“形容”提示词义,非形容性释语形容词、词目具有特殊结构的形容词以及拟声词词目则宜使用“形容”提示词义。此外,应将“用于形容”调整为“用来形容”。  相似文献   

16.
汉语、英语拟声词异同探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拟声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词汇和语言现象。拟声词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汉语和英语词汇,增强了它们的表述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文字音响的渲染起到了理想的修辞作用。拟声词用声音反映知觉与意识,形成声音与知觉之间的呼应与共鸣,使很平凡的句子变得生动、鲜明、逼真,从而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因此,人们研究探讨英、汉语拟声词,分析比较它们的共性与个性,通过对比加深对它们的了解,将对英语和汉语的教学与翻译工作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写作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许多概念都是借助经验积累而来的,并未上升到理论高度。其中,“什么是描写?”就是需要商榷订正的问题之一。什么是描写?或说怎样给描写下一个定义呢?《“辞源”正续编合订本》(一九三九年版)和《“辞源”修订本》(一九八○年版)均称“描写:摹写也”。这是以词解词,显然不能视为“描写”的定义。较有探讨价值的解释是下述两家。1.《汉语词典》(一九四七年版《国语辞典》删节本):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拟声词有相似之外,又各具特色,而且这种异同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英语拟声词非常丰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动词拟声词。汉语拟声词比较接近所模拟的生物与非生物的声音,表达方式也比较直接、灵活。  相似文献   

19.
先说明题目,“青年质量”提法不多见.但产品质量是大家都熟悉的,所以,我们先从产品质量说起.按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即ISO8402—1986)定义,质量(品质)是“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据有关资料介绍,到1994年(即ISO8402—1994)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规定和潜在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总和.”并规定“实体”可以是:某项活动或过程;某一产品;某个组织,某一体系或人;或它们的任何组合.既然“实体”可以是“某一体系或人”,那么青年人也  相似文献   

20.
前言 现代汉语的定语、状语是修饰语。在句子中起形容、修饰、区别、限制等作用。其语法意义在于限制或描写中心语。如何正确区分定语和状语,这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至今仍未圆满解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及语法学界的同仁。 1.当前语法学界的观点 1.1 什么叫定语、状语?《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持这样一个观点:“名词前的修饰语是定语;状语是修饰动词的。”这与“中学暂拟语法系统”的观点一脉相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下的定义是:“名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定语;动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状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的观点是:“定语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