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上访维权事件发起过程的解读,对农民行动的逻辑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发现,在维权行动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行动看似怪诞,却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在社会关联度较高的村庄,村庄舆论在集体行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讲故事"的叙述策略,研究和分析了一起新类型的农民上访事件.对于大多数参与此次上访的村民来说,其利益并未因修路受到损害,但他们仍具有一定的利益诉求,他们参与上访行动不具有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是在发泄情绪.笔者提出了"半直接利益冲突"的概念来分析此类农民上访行动,这是一种主动地诉求利益、而被动地表达的行动."半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既表明了农民权利意识的高涨,开始向政府亮出自己的身份,主动追逐自己的利益,又暴露出政府部门的不足、体制性的迟钝.  相似文献   

3.
国家与农民对于村干部选举和村庄的公共事务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考虑,在此背后实际上是“国家政治”和“村庄政治”的区分。农民对村庄政治关注的直接结果是使农民的日常交往行动带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从而使村庄政治与农民的日常生活交融,出现“日常生活政治化”的现象。而且,恰恰是因为村庄政治的存在,农村妇女才可以像男村民一样,通过日常交往去参与村庄的公共事务并得到村落社区的承认和肯定。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这样的视角去关注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从而发现村庄政治背景下农村妇女公共参与的特点,以深化认识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  相似文献   

4.
周忠强 《社会》2001,(12):12-14
村民自治这一制度设计是国家宏观管理下的一种微观制度安排 ,它最初是由农民群众自己创造的 ,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因此 ,村民自治权力具有天然的内向化功能和特征。但是 ,从国家和社会互动的角度看 ,农村自治权力的生成却不是农村能够自发完成的(贺雪峰 ,1999) ,它需要体现国家现代化的意志 ,通过合法程序完整、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因此 ,村民自治必须与国家权力特别是基层政治权力相联结 ,村民自治的功能也具有外化特征 ,即溢出效应。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村民自治运行对基层政治权力控制力及村民自治制度本身的影响 ,…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3):89-91
本论文剖析了国家政治权力概念、权力来源、权力目的性与工具性。除了传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界定的权力来源外,"软实力"和"政治行为体的叛逆行为"也是权力的重要来源。国际政治权力的本质即是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的维护工具即是国际政治权力。国际政治权力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海娟 《创新》2013,(4):58-63,86
成都平原地区的宅基地分配方式有权力、市场和家庭继承,相对应的,农民通过这三种方式取得宅基地,并且由于"宅田挂钩"的村庄规范、村社权力以及农民观念使得农民自动退出宅基地,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宅基地秩序。基于成都平原地区宅基地的分配秩序、取得方式以及退出机制的分析,发现成都宅基地的有序与其严格管理有关,更重要的是村庄内部有一套宅基地的控制机制。这种以村庄的视角理解宅基地秩序及其形成机制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马流辉  徐晓娟 《创新》2011,5(3):31-33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乡村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农民的上访行为也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实地研究发现,在乡村社会农民道义型上访开始显现。对农民道义型上访做必要的学理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转型期农民的政治心态和把握乡村社会的政治生态,从而为实现乡村社会有序和政治稳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法律及控制人类历史是为控制而斗争的历史:对来自人类环境的危险与威胁的控制,某些特定社会群体对其他社会群体的控制,以及某些个体在其社会群体内对另一些个体的控制.控制是权力的工具性本质,它同时象征着:(1)普罗米修斯主义;(2)(从《圣经》和《可兰经》中得到的)先知的启示:世界必须服从人类意志;和(3)马克思主义末世学的许诺:  相似文献   

9.
王玉峰 《求是学刊》2007,34(5):32-35
尼采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彻底的相对主义者和视角主义者。但是,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首先是他用来批判以往独断论哲学家的一个工具,也即通过指出哲学家偏见背后的"权力意志"来说明哲学的虚伪性,对真理之相对性的揭示只是尼采"权力意志"学说的次要目的。  相似文献   

10.
吉登斯的本体安全理论以挖掘个体存在于社会的心理需求来揭示自我与社会的本质关系。本体安全理论介入国际政治研究是国际政治社会学回归的一部分,其研究主体从国家到个体,研究范围从国际到国内,研究内容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恰好符合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现实特征。国际政治本体安全理论的本体论相对灵活,它以行为体的本体安全需求作为理论假设,并强调社会实践与规范对个体塑造自我认同的影响,同时也探究社会认同动员中隐藏的物质与权力因素。本体安全理论介入国际政治研究的这些创新价值,使课题研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The apparent decline of partisan effects on social policies since the 1980s has encourag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that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partisan politics theory. Although the new politics approach pointed to institutional path-dependence and to the unpopularity of radical retrenchment, recent research has highlighted shifts in electoral landscapes, differences in party systems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s, and changing party-voter linkages. This in-depth case study contributes to debates on partisan effects by focusing on Finland, whose dualistic unemployment benefit system and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provide an interesting case to analyse changing partisan effects. The aim is to explain, through qualitative policy analysis, why government partisanship has not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unemployment benefit levels since 1985. The explanations are different for earnings-related and flat-rate benefits. For the former, retrenchment efforts have seen a distinct partisan divide, but trade unions have thwarted most cutbacks; thus, although partisanship has not mattered much for policy outcomes, power resources have remained important as inhibitor of cuts. For the latter, parties that in the late 1980s still had differing priorities have since converged on policies emphasizing activation and work incentives. Universal flat-rate benefits have lacked political support and have been left to stagnate.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one single theory is not sufficient to explain developments even in one single welfare policy—there are too many aspects to cover—not to speak of the entire welfare state consisting of an array of different schemes.  相似文献   

12.
“新代理人”:项目进村中的村治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祖佩 《社会》2016,36(3):167-191
在项目进村过程中,"新代理人"成为描述当前村治主体角色性质的核心概念。契合当前项目进村要求,进而满足村庄社会项目诉求是"新代理人"形成的权威基础。在基层政府"悬浮"的背景下,村治主体的谋利冲动与村庄社会的项目诉求相互交织,村庄中交际能力强、关系网络广且关系重心和利益空间在村庄之外的部分村民登上村庄政治舞台。"新代理人"的治理实践表现出一种利益治理的逻辑,这实质上是后税费时代基层治理困境的延续。在村庄社会增量逻辑的主导下,以"新代理人"为核心要素的村庄权力结构呈现固化态势。"新代理人"与传统代理人在权威来源、精英替代逻辑、治理机制和治理绩效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这也凸显出"新代理人"概念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新代理人"脱离于国家和乡村社会的双重规制,是基层治理研究的一个新议题。  相似文献   

13.
政党政治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和价值意义.政党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党与国家权力的问题.沿着这一脉络,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和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新型的适应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它建构了我国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基本法理关系,保障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巨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王煜焜 《唐都学刊》2013,29(1):14-22
“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从某种程度而言,党锢事件影响了之后的历史走向,魏晋南北朝的士人气象亦由此而定。因而“党锢之祸”成因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后汉末年的政治史颇具意义。而且,党锢事件的爆发并非由宦官一手促成,士大夫阶层本身亦有问题。“党锢之祸”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造成:一是东汉皇权与地方士族的冲突;二是宦官集团对党人集团利益的侵犯;三是党人“错误”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5.
宪政:价值、形态与表现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政的价值在于通过法律的形式界定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规范政治权力,从而达到维护和发展人的尊严和权利之目的;其政治形态表现为将国家领域的政治问题置换成法律问题,以制度化、程序化的形式解决谁来掌握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范围和限度、如何行使政治权力诸问题;而其常规表现则是政治问题的司法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6.
政治权力是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等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中权力可以视作手段、目的、关系过程与行为结果。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政治权力的认识、发现并批评了古典政治哲学与现实主义政治权力观的不足,在再认识的基础上,对政治权力的载体、目标和话语等进行了深刻反思,相应地从内涵、认知、目标等方面对政治权力进行重构。本文认为,政治权力的主体价值,是使政治权力的领导者构成得以重塑,而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则推动了区域化与全球治理进程,促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相似文献   

17.
强势的发展主义正在替换乡村社会自生的运作逻辑,并相应地改变了村庄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形态。凭借土地商品化机制及各种策略性手段,宋村的权力精英逐渐异化为土地精英。经由人员的吸纳与物质的聚合,土地精英由个体化导向阶层化。土地精英阶层不仅改变了村庄内部阶层发育的常规逻辑,而且日益对村庄政治系统发挥影响,并不断增加村政治组织的分利化倾向。宋村相应的治理形式由先前的“无为之治”转变为“分条治理”。村庄结构也由于土地攫取成为依附式的稳定结构。看似稳定的背后,其实是以消解村庄共同体的长远利益为代价。从此角度看,土地精英阶层不能不察。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his article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sanship among Asian Americans since a significant portion do not choose either major party affiliation, but select an independent or a truly nonpartisan status. With a rapidly growing Asian‐American population, examining its pattern for both partisan and nonpartisan identification has been ignored. This research took a developmental process in which acquisition of any partisan affiliation/identification is a critical juncture for Asian‐American political incorporation. Therefore, considering contributing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cquisition of any partisan affiliation as a precursor to specific Asian‐American partisan affiliation/behaviors is our direction. Methods. Using a logistical regression model and data from the Pilot National Asian American Political Survey, a category of variables, including sociodemographic, Asian‐American subgroup status, U.S. political orientations and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s with U.S. society,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 partisan and nonpartisan affiliation. Results.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aspect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immigrant experiences are important, in varying degrees (especially Asian subgroup status) to understand partisan acquisition for Asian Americans. More so, Asian‐American subgroups, persons with lower educational and income levels, and participants in the labor force are less likely to assume a partisan affiliation. Levels of interest in U.S. politics and length of t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do contribute to a partisan affiliation. Conclusions. Viewing partisan affiliation as a developmental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avenue to approach the Asian‐American community. The inclusion of not only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but experiences and evaluation of the U.S. political system, as well as recognizing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Asian‐American subgroups, provides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isan acquisi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旭 《学习与探索》2004,4(2):30-3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政治文明,应当吸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优秀的政治成果。这包括政治民意化(民益化)、政治民主化、政治参与化、政治公开化、政治商谈化、政治制约化、政治法治化(政治制度化、程序化等)、政治相对化。这八大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辛允星 《社会》2013,33(3):159-183
笔者对汶川地震灾区平坝羌寨旅游开发与重建过程进行实地考察,把由政府主导“现代化工程”的社会发展样式称为“捆绑式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的运作过程中,当地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权力与话语博弈事件,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发展话语”被村民巧妙地操作化运用,演绎出某种较新的草根政治“版本”,这种现象本文称之为“隐喻型政治”。“捆绑式发展”与“隐喻型政治”之间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联系,透过这种联系,可以从某个视角窥探到中国基层政治形态的一些微妙演化和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