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史记》是司马迁创造的文化奇迹,是第一部纪传体中国古代通史,由于《史记》的问世和影响,史学才冲破传统经学体统,以独立的学科自立于中国古代学术之林。司马迁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接受塑造了《史记》的文化品格,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所开创的叙事体例、语言表达范式、行文风格对后世叙事文学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示范性作用,作为文学经典进入世界文化的神圣殿堂。《〈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一书系统深入地考察了自《史记》问世两千年来“以文学的名义”被接受、认知的文学经典建构之路,沿着这一研究路径,追溯、探索《史记》文学经典化的学术思想史,进而期待《史记》文学研究尤其是《史记》对叙事文学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9,(1):119-123
区域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女作家玛丽·奥斯汀的核心思想,是她生态观、文学观和文化观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内涵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应遵循"相互顺应的模式",个人理应顺应自然环境而生,同时能动地改变着所生活的地方;文学是区域性的,真正的区域写作在于挖掘和呈现地方的意义,区域文学的集合便构成了民族文学;正如区域文学是构建民族文学的基础,区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石,不存在均质的民族文化,只有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区域性即民族性。深入理解奥斯汀的区域主义,把握其在奥斯汀作品中的实现手法,对我们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探索区域写作手法、构建民族文学与文化,以及应对现代主义的弊端和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说作者的全部努力都为着一件事:感动读者.小说读者的孜孜不倦也只为着一件事:被小说里的人物感动.读者在被小说人物感动的过程中,是受到小说作者的个人意图、叙述技巧和叙述者身份与地位的引导和制约的.英国现代小说<印度之行>的作者通过叙述视角来达到控制读者情感意向,从而激发了读者的同情心.这说明距离和主体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经典叙述学向后经典叙述学过渡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西部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勇 《唐都学刊》2003,19(1):51-53
文化的全球视野不断激扬着对本土文化 (文学 )的深层发掘与再认识 ,同时 ,它又是本土文化 (文学 )与世界对话的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强劲一翼的西部乡土小说创作 ,以其坚实、厚重的实绩 ,有力地回应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也再一次印证了在全球化语境中 ,坚守文学的本土化的意义及前景。西部乡土小说不只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学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学精神的体现 ,这种文学精神有它一以贯之的延续性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同于其他文学载体的精神板块。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使西部乡土小说创作的精神主旨又发生…  相似文献   

5.
俞曦霞 《浙江学刊》2023,(2):217-224
移民文学中的多元文化书写呈现出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新的叙事风貌,展现了不同文化博弈交融的特质,也是欧洲传统殖民关系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演变的重要体现。英国移民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和石黑一雄是其中的两个典型。奈保尔家族祖孙三代的多重移民经历促使他围绕自我探寻历史真相和殖民体系的当代烙印,体现对多元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复杂态度。石黑一雄的母国文化认同使他接纳近代日本追随西方的国家意志,西方文化的内部迁徙使石黑一雄成为当代英国作家的代表。他们的非虚构作品和反乌托邦小说丰富了全球化时代的移民文学,多元文化认同昭示了全球化进程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共生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两部海外译者所译中国当代小说,从经典化视角系统分析了小说的具体翻译特点,并结合西方媒体相关评价反馈,分析了小说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手段及叙事方式等层面的积极经验。根据译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传播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识别并处理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经验,使海外读者的阅读体验最大程度地接近中文读者;鼓励国内学界对译文开展批评性分析,为海外译家提供更多导向参考;强化译者与出版机构的经典化意识,确保译文不脱离原生活;充分发挥汉学家深谙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优势并向其提供多维度支持,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国际经典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金庸小说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作了探讨,认为:与巴赫金梳理出的欧洲文化中的狂欢因素相对应,金庸发展了中国文学中的谐谑传统,在《鸳鸯刀》《侠客行》等小说中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迭出新意;而韦小宝这个人物形象,传达了中国文化中下层人物的复杂内涵,堪与阿Q媲美,表现了生命说不清道不明的无限含义。正是由于这两个因素,金庸小说完全可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8.
描述生活,批判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内涵,借助于批判日常生活来探索理想境界,这正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明清时期,以《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为代表,兴起了一股世俗小说的潮流,它们直接面对广大的市民群众,描摹和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作了充分的批判。这种批判与当时以李贽等为代表的理性文化批判相映成趣,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次较完整的文化启蒙运动。一、广泛的读者群众:世情小说对日常生活批判的现实基础任何文化批判如果不能被群众接受,不能转化为群众批判的力量,其影响力都是极其…  相似文献   

9.
林超然、高方两位先生的新作<心灵的旁证--中国百年抒情文学经典咀华>,作为"寒地黑土文化"丛书的一种,于2008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从近百年以来的、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精选了20多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进行了赏析与品评,引领读者进行了一次文学经典的心灵之旅.其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对具体作品进行品析之前,列出了50篇小说、散文、诗歌的"经典榜单".阅读这些榜单就会发现作者遴选标准之高,眼光之独特.首先,榜单贯通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地域上涵盖了大陆港台的众多作家.从现代文学的起点开始,至新世纪以来的作品,应该说每一历史时期的作品都有人选.  相似文献   

10.
顾宁 《日本研究》2014,(3):89-96
当下微博文学在日本和中国都受到关注。日本微博小说稍早于中国面世。日本通过微博小说网站举办的微博小说比赛推动其在日本的普及。日本人以小为美的文化特质在微博小说创作中得以体现。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微博用户数量,这为微博文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的微博文学大赛同样涌现出优秀作品。中国和日本在微博使用环境和传统文化交流方面颇多相近之处,而在微博小说创作取材与创作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The classics are at the heart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transmission. May Fourth writers did not totally reject traditional literary classics; rather, they selectively preserved and reinterpreted them, setting up a new canon based on the criteria of evolution, humanism, human relationships, popular culture, etc.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May Fourth re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ics inherited late Qing thought and views of literature, but it was more of an embodiment of new intellectual horizons; a modern spirit acting through the rediscovery and recreation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ical canon revealed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ew Literature and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hereby effectively facilitating the acceptance of New Literature by the masses. It also provided writers with national resources for literary creation, thus preventing New Literature from descending to nihilistic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 This mode of discovering and creating the modern while being rooted in their native soil enabled such writers to step out of the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making China Western” and “Sinicizing the West,” and thus has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the late Qing on. Literary classics have a profound meaning for writers’ creations and for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tradition. Despite its shortcomings, the May Fourth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ics can inspire us even today.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以央视《百家讲坛》为代表的学者以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率先提出“经典代读”这一核心概念。“经典代读”的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受众出于对文化的渴求,被动地接受学者对经典的解读,导致自主阅读的角色缺位;媒体受商业利益驱动,以至于文化策略运用失当,文化角色定位偏移,因而出现角色越位;学者受制于大众媒体的强势导控与“受众为王”的商业逻辑,由文化理想的导航者蜕变为大众趣味的迎合者,导致角色错位。面对以上缺失,相应的对策是:聚合大学、公共图书馆、媒体等诸多社会公共资源,一同促使由媒体主导的经典“代读”向公众自身主导的“自读”转变,以此重建公共知识空间。  相似文献   

13.
李小成 《唐都学刊》2014,(2):105-109
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马融的古文易注,对后代《易经》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地位与贡献不可忽视.古文《易》源自费氏,马融承而续之,但在对《易经》的注释中,以“其才高博洽”,打破壁垒之见,兼采今古文之说,对东汉学风的转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华夏哲学有否论难能力是一个不曾讨论,但关乎其文化体系价值的问题。考释揭示,孔子、墨子皆重视文言哲学。孔子倡导"法语"以规范论难文言,还概括六典为"经",其文言范式正确性来自演绎性。"经"之质在"事辞称",其哲学基础在于六典文言构造的"系"式连缀。墨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法语"及"经"思想,创造了"语经"体系。它有"定义""说求""渔大"三物。其必然性保障论难文言的正确性。他还从孔子"经"名推演出"辞论"。其三要素"故"、"理"、"类"皆有程式。"故"恃"说","理"有"还原本意之程","类"有"十三格"。全面揭示了墨辞之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在宋初文治复兴的语境下,宋太宗不断以御书赏赐来传达崇文的政治理念。其御书赏赐的方式由最初效仿和取法唐代到突破唐代的既有模式,逐步建立自己的风格。在飞白书赏赐时,太宗将“当代”的御书故事与唐代的御书典故对应,这透露出他试图复兴由唐代的御书文化所代表的盛世意象的政治意图;而随着宋太宗与词臣们频繁地进行诗词酬唱,他创造性地用御草书诗赏赐翰林学士和两制词臣,这在后人的追念中成了宋初文治昌盛的象征。此外,宋太宗还选择抄录经史故事和儒家经典这些颇有劝谏意义的内容规鉴和引导群臣,并赏赐御书历子给地方官员不断强化皇权与地方的联系。可以说,宋太宗御书赏赐是宋代文化的一个新旧相兼的政治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The view that Russian consciousness has become lumpenized, a process retrospectively equated with the shift to the left or the "red shift" visible in the December 1995 elections, has been quite popular recently in the mass media and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Can this actually be happening to the world views of our fellow citizens? What do they support and what do they oppose, in particular in regard to elections for representative bodies of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7.
从“芙蓉姐姐”现象看妇女社会工作在妇女维权中的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昨日“木子美”到今日的“芙蓉姐姐”,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女体旋风,其气势之磅礴。本文从“芙蓉姐姐”这一网络热点出发,从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角度追寻其背后的实质,利用妇女社会工作的特殊专业视角,探索其在妇女维权中扮演的各种角色,从而实现妇女人群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仰海峰 《求是学刊》2003,30(3):14-19
20世纪40年代之后,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构成当时欧洲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主题,巴特是其中一位重要代表.与法兰克福学派从思辨角度批判大众文化不同,巴特主要从索绪尔结构语言学方法入手,揭示经过大众传媒这一中介后,大众文化如何将自己建构为一种符号机制,并在日常生活中将人们吸收到这个体制的过程.巴特认为,这不再是人直接被物所支配,而是人被符号创造出来的虚像所支配,这是现代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流行体系>是巴特结合结构语言学方法分析大众文化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9.
李刚 《唐都学刊》2012,28(4):66-70
文化与文学中的雅俗概念,从美学心理学角度来界定,这是一对在人的主体性和类特性的"常""变"结合中完成的相对概念。而雅俗概念的流变则在于人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穆时英小说中的混乱和歧义的分析,揭示其创作中出现的反抗与颓废、绚丽与庸俗的矛盾,这正是雅俗概念在现代文学语境中进行转换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媒体于丹的市场成功展现了媒体在制造市场明星偶像和文化意义方面的巨大能量,其关键环节在于.媒体于丹不仅成为一个消费社会里受到人们广泛追捧的与演艺、体育明星相似的文化明星,而且她对中国传统经典的身边化、人情化、故事化讲述,使她的风格化"心得"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而且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借用成为人们复活内心中国传统文化家园感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