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之子”的自我形象与“乡下人”心态 ,是生活和创作于 1 930年代“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的一批诗人作家们的一种特殊文化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他们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文化选择、向往“自然”、“原始”美的审美趣味 ,以及坚守纯文学立场的文学信仰等多方面思想内涵 ;同时 ,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李钧鹏 《社会》2011,31(5):1-47
由于道德主义的困扰和内在连贯的分析框架的缺乏,知识分子社会学在学科传统内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窘境。目前,对“知识分子”主流定义的本体性假设正在受到质疑,而知识分子作为一种边界划分的过程和后果以及有关知识分子的阶级性等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在关于知识分子社会角色定性的问题上存在着教化与颠覆这两种不同的基本立场;而关于其意识来源,传统的研究结论则可以被归纳为经济决定论、社会决定论、场域塑造论与参照群体论。近十年来,新一轮思想社会学的兴起对传统范式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回应,通过将知识分子的政治意识由自变量重构为因变量,有望在知识分子研究领域形成一场以分析社会学为导向的变革,而知识场域、惯习、自我概念、亚文化认同与知识轨迹等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提出一个初步的政治认识论框架。
  相似文献   

3.
对于"七七事变"后张自忠留守北平一事,史学界多数研究者认为张是奉宋哲元之命,但也有人持"逼宫"一说。本文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公布的国民政府档案,并结合《徐永昌日记》等一些新材料,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结论是:"逼宫"说仅凭传闻立论,缺乏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北平平民自杀样本的档案,初步分析了自杀者的分类及原因,揭示了北京在民国时期近代化和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并从微观的角度展示了当时北平城市基层社会的生活结构。  相似文献   

5.
6.
芝加哥舞女、中国洗衣工与北平囚犯:都市中的陌生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晓虹 《社会》2005,33(4):1-25
本文指出,受齐美尔“陌生人”命题启发的“边缘人”概念,体现了形式社会学与美国实用主义在芝加哥学派理论中的交融,并催生了以考察个体生命史为核心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二十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学者运用生命史的视角对三类都市陌生人(芝加哥舞女、中国洗衣工与北平囚犯)的研究,本文考察不同人群的新旧历程及其进入都市新生活的不同状态。研究发现,无论是身处异国的中国洗衣工,还是背井离乡进入城市生活并沦为罪犯的中国农民,都不能以“边缘人”抛弃乡土与家族的个体化方式进入都市生活。文章最后尝试以帕克对“文明”的讨论来解释现代个体进入都市生活时呈现的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7.
城市身份与地位的变化决定着城市的命运,也影响着城市空间意象与心理想象的建构.近代北京在国都南迁后改称北平,面临着重新塑造自身形象的问题,城市文化生产与文学记忆的逻辑也随之发生改变.在作为城市旅游手册的系列北平"指南"与各种文学书写中,北平由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都转变为以保存传统为要务的故都,北平的文化生产与文学记忆亦由对城市现代化的向往转为寻求文化之维,最终将北平建构为一个文化古城.  相似文献   

8.
北平辅仁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天主教大学,在北平沦陷之后弦歌不辍,讲诵如恒,并得以发展。学校师生与日伪周旋,抗敌不屈,延续民族文化生命,抵制日伪奴化教育,因此赢得了"抗日大本营"的赞誉。  相似文献   

9.
葛兰西的知识分子观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知识分子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兴杰 《探求》2008,(3):70-74
知识分子问题是审视文化研究转型的一个重要契入点。葛兰西知识分子观能帮助文化研究摆脱立场抉择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的知识分子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他的知识分子观,有力批判了文化研究领域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主义立场。在葛兰西的启发下,文化研究者意识到了用政治术语来看待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抵抗的知识分子”的概念。但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与文化研究派的“抵抗的知识分子”观存在实质差别。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上,广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临着不是随国民党去,就是同共产党走的历史性抉择.他们不仅要忍受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度匮乏和飞涨的物价所造成的生活上的痛苦,而且还陷入到了由于连绵不绝的内战导致的精神找不到出路的烦闷以及对未来社会无法判断和把握的恐慌之中.这种苦闷与恐慌直接引发了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立场的改变抛弃国民党,倒向共产党,从而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12.
莫华生 《探求》2005,(4):67-69
爱国、统战、民主、服务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政治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先欧后亚”的总体战略下,抗战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的中国战场,为欧洲战场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打败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石岩 《日本研究》2011,(1):73-77
1938年,日本著名的反战运动领导人鹿地亘在重庆筹备组织了由教育改造后的日俘组成的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在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优俘政策的感召下,也相继成立反战组织觉醒联盟及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各支部。反战同盟盟员在广大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反战运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文化是抗日战争中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国文化的策源地,对全国各地抗战文化的生成、兴盛起了积极的作用.沦陷区文化界,以救亡文学、救亡戏剧、救亡电影、救亡音乐等为热点的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深深地鼓舞着全国文化界,她的发展,为全国抗战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建立文化界的统一战线组织,坚持抗战文化面向人民大众,激励民众的抗战热情,提高民众的觉悟,为全国提供了文化为抗战服务的经验和样板.撤离沦陷区的文化人分散到全国各地后,成为推动各地抗战文化事业的主力军和领头羊.  相似文献   

16.
徐文永 《社科纵横》2006,21(8):143-144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新闻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毛泽东以其丰富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成熟极大地促进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并进而有力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18.
戴小江 《社科纵横》2005,20(4):152-153
抗日战争期间创办的《解放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它充分发挥了对全面抗战的理论指导、思想导向和舆论宣传作用,成为党和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徐虎 《社科纵横》2005,20(4):150-151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一场大搏斗,是中华民族精神振兴的重要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百年以来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战争,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空前增强和发扬光大的必然结果。抗日战争的胜利再一次证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广州各银行为主体的华南地区金融机构即肩负经济作战之重任,以银行严整之阵容,运用金融之力量,与军事同时并进,贡献于国防和民生,在作出战时大撤退抉择后泰然自若,以极其简陋的交通工具成功突围,完整保存了华南地区金融的组织系统和金融实力。文章以第一手史料为背景,以全面抗战爆发到广州失陷为时段,从当时广州的经济金融秩序、战时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实情等角度,剖析了广州金融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