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袁世凯被罢事件发生后,列强政府、清廷朝野、海外流亡党人对此反应强烈,其不同态度和立场在各自报纸媒体上得到鲜明的反映。英、美政府对袁世凯被罢深感惋惜和忧虑,与此同调,英、美报界力挺袁世凯。日本政府乐见袁世凯被罢,日本报界对袁世凯不遗余力地进行攻击。英美和日本报纸媒体对罢袁事件的不同舆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中国国内朝野内外各派政治势力和海外流亡党人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事件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立宪派有些报纸赞赏载沣的罢袁行动,也有的为袁世凯鸣冤叫屈。康有为、梁启超一派紧紧抓住袁世凯被罢的天赐良机,大造反袁舆论,必欲置袁死地而后快,以彻底扫除其政治道路上的最大障碍。革命派借机宣传革命排满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2.
日本与洪宪帝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论者谓:日本对袁世凯洪宪称帝的政策是经历了从支持到干涉再到反对的演变过程。其实,日本虽坚持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并在辛亥革命后希望中国复辟帝制,然而却始终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日本看来,袁世凯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一大障碍,因而从袁世凯清末组阁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大总统,乃至洪宪称帝过程中,一贯采取反袁和倒袁政策。日本的上述政策是导致袁世凯洪宪帝制破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推行亲英美政策,使日本失去了渔利中国的机会,致使日本对袁世凯政权不满。辛亥革命后,清政府为了继续维持其反动政…  相似文献   

3.
彭治国 《东西南北》2011,(16):37-37
蔡锷是以起兵反对袁世凯称帝而名垂史册的,但一般人并不清楚,蔡锷和袁世凯的渊源由来已久。据梁启超说,少年蔡锷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时还曾得到过袁的慷慨资助。蔡锷在日本被誉为士官"四杰"之首(其他三杰是蒋百里,张孝准,周家树)学成归国后又为各方军阀所倚重,30岁就成为威震一方的云南都督,袁世凯还曾亲自接见以为笼络。  相似文献   

4.
一、辛亥革命后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辛亥武昌起义后,革命的狂飚席卷中华大地,腐朽的清朝统治政权迅速土崩瓦解。武昌起义仅一月余,全国大半行省和第一大都会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王朝而“独立”。此时的清廷仅控制着北方的部分地区,且依赖心怀异志的袁世凯的北洋军队支撑着残局。袁世凯乘清室之危,攫取了清朝的军政大权。他受命去“剿灭”革命党,不过事实上,连清朝皇室和袁世凯本人都十分明白,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当时对清统治者来说,最现实的选择是保住半壁河山,苟延残喘。辛亥革命尽管酝酿多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武昌起义却带有偶然性的色彩。各地的相继响应,情况也颇为复杂,“光复”省份的领导权并非都由革命党人执掌,有的地方大员拥兵自重,“只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时期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分不开的:袁世凯推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主观上是为满足其政治统治的需要,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满足了社会主流人群——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也与当时社会心理的预期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王桂云 《青岛画报》2004,(12):72-77
徐世昌与曲阜路8号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东海.天津人.他做过清廷高官,而且受到袁世凯的重用;并就任过民国大总统.  相似文献   

7.
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是从清朝政府垮台开始的。武昌起义后,清王朝的覆灭已成定局。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权益,一致选中清廷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作为他们新的代理人。1911年11月15日,也就是在武昌起义一个月之后,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打给英国驻北京公使朱尔典的电报里就说:“我们对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并表示将给予袁世凯“一切外交援助”。12月7日,也就是行将垮台的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的当天,德国驻北京公使哈  相似文献   

8.
入关前的后金(清)政权,对征服或来附的女真、汉人军民、蒙古各部、朝鲜,都以分封来确定他们与本政权的统属关系。因此形成:满族政权内部汗家宗王贝勒对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共24个旗的集中统领,异姓功臣对所赐牛录的世袭专管,率众来归之蒙古部长对八旗之外蒙古族的领辖,汉藩王对原所部军队之私统,以及蒙古各部贵族对编为扎萨克下的原牧民的统领,朝鲜李氏也经清廷以册封的形式而成该国之王。这种分封的实行,确定了各受封者与属人或属民不同的领属关系,以及他们对满族政权不同的统辖关系,形成当时满族政权复杂而又远近分明的统治体制,这种旧制在入关后的延续,也给清王朝的统治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缥缈出尘世     
正历经明清之际的动荡不安,一群遗民书画家,跨越风雨如晦的时代之交,历经家国巨变,翻天覆地的变故与灾难在他们精神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由明入清,故国不在,在清廷的统治下,有人见复国无望,以死明志;有人出仕清廷,成为顺民;更多的一批人坚守气节不仕新朝,离尘出世,寄情山水。  相似文献   

10.
以孙中山最终让位于袁世凯而结束的南北议和,客观上带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后果:一方面,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统治,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由于袁世凯上台,实行了新的独裁统治,民主共和国名存实亡,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南北议和,就其历史作用和影响而言,无疑功绩是巨大的。孙中山正是要通过南北议和达到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的目的,从而“先成革命一圆满之段落”,在中国确立民主共和之基石,使民主思想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阻挡之潮流,“纵袁欲继满州以为恶”,“覆之自易”。这是孙中山在南北议和中的指导思想。本文拟通过对孙中山在南北议和中活动的分析来说明,孙中山主动让位於袁世凯,是为了适应客观历史条件而采取的灵活斗争策略,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它是孙中山整个民主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刘泉 《唐都学刊》2013,29(1):10-13
与明清两代相比,《正蒙》元代注本较少。元代注本大致有沈贵珤《正蒙解》、郑原善《补正蒙解》、朱隐老《正蒙书说》等,均已佚。据贝琼《潇峰祠堂记》记载,沈贵珤《正蒙解》原仅14篇,缺《王稀》《乐器》《乾称》诸篇。郑原善补足其缺,经胡炳文为之作序刊行。今据《新刊性理大全书》等古籍,辑出沈贵珤撰、郑原善补《正蒙解》佚文12条。经初步研究,朱熹三传弟子沈贵珤之《正蒙解》虽多宗朱熹,但间有特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集权与分权:“风险论”与历史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正汉 《社会》2017,37(3):1-45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演变。这些演变给我们提出如下三类问题:第一,在地方政治体制上,为什么一部分王朝在开国初期采用了分封制,而当王朝稳定下来之后,却又谋求削藩?第二,在边疆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什么元代和明代采用“土司制”,清代却推行“改土归流”?第三,在省级政区和省级政府的设置上,为什么汉人政权表现出兴废不定和周期性循环,而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却不存在这种循环?此外,清代之后建立的汉人政权为什么又打破了这种周期循环,建立起稳定的省级政区和统一的省级政府?本文论证了上述问题可以用“风险论”——即中央政府追求“统治风险最小化”的行为及其面临的约束条件——来解释,还同时比较了“风险论”与“帝国的治理逻辑”和“行政发包制模型”在解释能力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马齐是清前期满族大臣中一位颇具特色的人物。他身经顺、康、雍、乾四朝 ,亲历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而始终保持高位 ,在康雍年间长期担任首席满洲大学士。本文拟从马齐在仕途中的起伏得失 ,在康雍乾三朝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与康雍乾三帝的不同关系 ,其才力、处事风格对仕途的影响和他之所以得到诸帝保全的原因等角度 ,考察这位满族贵族在官僚体制与专制皇权的束缚控制下 ,显赫却又无奈的宦海生涯及特点。  相似文献   

14.
清初旗人入关后,北京城实行旗民分居,汉族官员居于外城。在外城特定的生活空间里,汉官在日常交往活动中形成了多元互动的"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对汉官及政局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是对以王士祯为中心的一个汉官交往群体的个案研究,通过考察在生活空间中汉官群体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展现了汉官的生活空间和关系网络与当时政局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浅论纳兰词与清初文化政策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兰词不仅以哀感顽艳的情词感动读者,而且总体上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文化信息。它反映了清初一个满族贵族青年完整的精神世界,概括了他的人生梦想和人生际遇,代表了清代初期在满汉文化的撞击下,一个融满汉文化于一身的满族贵族经历的壮志激怀、矛盾、苦闷。这是纳兰词在自然流利、凄美哀婉、真切感人的文字下面蕴含的本质内容,是纳兰词形成“浅即为美”、“浅即为深”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6.
他塔喇,为清代满洲著姓,居地以辽宁、 吉林两省居多.清前期满洲他塔喇氏,以扎库木地方岱图库哈理家族最为显著.达音布、 英俄尔岱、 阿济格尼堪、 苏纳海、 宜里布、 萨弼图等人,皆出自该家族.在后金、 清朝的军事战略中,岱图库哈理家族的成员贡献颇多,其中尤以其侄达音布一支为著.该家族在清初的参与力度较大,显示了其政治影响力.岱图库哈理家族的兴衰与顺康时期的政治息息相关.该家族隶满洲正白旗,与睿亲王多尔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介入了顺治年间多尔衮摄政、 康熙初年鳌拜辅政的派系之争、 正白旗、 两黄旗的旗籍斗争等.清前期的皇位更迭、 皇权斗争,直接影响了岱图库哈理家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11,27(6):75-80
作为遗民子弟,清初学者王源早年受父亲和师友的影响,推崇忠孝,尊王而斥程朱;在结识李塨、颜元后,治学开始摆脱程朱、陆王相争的束缚,从制度层面探讨治国经世的方略。然而终其一生,困顿潦倒,所学无用武之地。其学术思想反映了清初经世致用学试图摆脱程朱、陆王相争的趋势,而未见其用的学术命运则凸显了颜李学术在清初学术重建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作为满族的故乡,黑龙江拥有丰富的满族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数以万计的满文档案,忠实地记录着清代黑龙江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历史,对于清史满族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满文档案是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资源宝库,开发利用其所蕴涵的诸多历史文化信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边疆文化的内涵,促进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晚清内务府以腐败著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设计及现实执行的种种缺失,即内务府管理的封闭性、监督机制的失效、内务府大臣整体素质的降低及皇室的奢靡与包庇。作为满洲特权的某种象征和代表,腐败不堪的内务府成为时人诟病清室的口实。随着清末民族主义的觉醒和立宪运动的展开,整肃、改革内务府成为朝野上下的一致呼声,凸显了当时的满汉矛盾与家国利益冲突。而清室对于内务府腐败问题缺乏有效应对,也构成其丧失人心、走向覆亡的一个内在因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