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晓真 《社科纵横》2011,26(6):173-175
托妮·莫里森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是一部高起点的叙事文本,它展示了由于白人强势文化的侵蚀和黑人文化的失落给黑人造成的精神困境。小说从黑人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消解以及文化身份的错位等诸方面揭示出黑人性格的畸变及人性扭曲的严重后果。同时,作者又从重建和张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对黑人的前途和命运做出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据意大利《晚邮报》1982年2月20日报道,今年2月9日至15日在米兰举行“德·阿米契斯的博爱社会主义”问题讨论会。会上介绍了德·阿米契斯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德·阿米契斯(1846—1908)是意大利作家,曾发表过《军人生涯》、《心》(中译名为《爱的教育》)、《奥兰达》、《西班牙》、《伦敦记事》和《摩洛哥》  相似文献   

3.
津巴布韦黑人妇女的解放高海龙津巴布韦解放前称罗得西亚,百分之九十以上居民为黑人,在英国殖民地统治时期,黑人地位低下,黑人妇女更是生活在最底层。她们极少有上学和就业的机会。有一部分黑人妇女在白人家庭中作女佣人,是处于一种半奴半雇工的地位;农村中许多妇女...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2):114-116
在非裔美国文化中,人们关于"母亲"和"母亲身份"的看法不同于西方一般白人女权主义者。莫里森赋予"母亲身份"更多的含义,她将其定义为黑人妇女的"权力场"。在她看来,黑人母亲在非裔文化中承担着肉体延续、精神哺育、文化传承及伤痛疗救的任务。"母亲身份"以及"传承黑人文化"的母爱对于黑人女性来说不仅是反抗压迫、获得解放的重要途径,而且具有愈合伤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党芳莉 《唐都学刊》2013,29(5):82-86
2009年7月15日广州黑人冲击派出所,以及随后网上对《东方天使》的参赛者“黑女孩”娄婧的一些讨论,使得黑人群体受到全国媒体乃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境外媒体称“中国首次爆发了有关种族歧视的不同寻常的公开讨论”,“中国人对黑人抱有天真的种族主义”。与此同时,移民大国——英国国内关于移民的讨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移民报道在文化与政治领域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分析经济危机时期英国媒体的移民报道策略、成因和危害,并与中国媒体的黑人报道做简单比较,以期为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传媒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邵春  张婕妤 《学术交流》2005,(8):177-181
在艾丽斯.沃克的女性小说中,她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虽然她们受尽各种痛苦,遭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但是不同的女性在遭受迫害时态度不同,因此她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在不断的抗争中,新女性的出现让黑人女性看到了曙光。她们顽强不屈,勇于向男权世界抗争。这种与命运抗争精神是黑人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沃克小说的社会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慕宇睎 《生存》2020,(10):0221-0222
《紫色》和《最蓝的眼睛》分别是爱丽斯 ? 沃克和托尼 ? 莫里森的代表作品。在压迫面前,主人公西丽和佩科拉不同的选择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爱丽斯 ?沃克笔下的西丽在磨难中成长,堪称黑人女性的典范。然而莫里森笔下的佩科拉却被生活折磨致精神失常。两部作品中许多动机和现象都可以置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更全面的理解角色的内心冲突,和对作品的深层认识。本文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理论支撑,试图对两位主人公进行深入 地心理解读,在揭示黑人妇女在面对白人文化和男权制度所承受的双重心理创伤的同时,也体现出黑人妇女认清自我,传承民族文化,团结一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王旭 《南亚研究》2005,(1):88-90,94
印度音乐具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而穆斯林音乐则是印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苏非契斯提教团在印度穆斯林音乐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秀见 《唐都学刊》2007,23(5):98-102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塑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黑人女性——秀拉。作品在描绘秀拉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发掘过程时,蕴涵了大量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在小说中,它们要么是现存的,要么是缺席的。正是通过这种现存与缺席之间的动态运作,作者展现了一幅关于黑人社区同黑人个体之间的关系、黑人个体(尤指黑人女性)追求身份确定的缺陷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的画面。透过这副画面,我们得以更深刻地领略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压迫下的艰苦与顽强。  相似文献   

10.
庞好农 《社科纵横》2007,22(5):154-155
本文采用非洲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方法,以W.E.B.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理论为基础,揭示出理查德.赖特长篇小说主人公在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斗争中呈现出的黑人双重理想的搏击。双重理想是黑人双重意识思想的反映,第三种意识是黑人双重理想斗争的重要驱动力。双重理想的搏击使黑人顾此失彼,任何一个理想的失落都会给黑人带来负面影响,但黑人又不可能同时完成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理想;双重理想的冲突必然加剧黑人三重意识的张力。赖特对这个问题的文学观察揭示了黑人二等公民身份的悲哀和窘境。  相似文献   

11.
新民 《社会工作》2009,(1):50-50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正式就任第44任美国总统,这位48岁的黑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和首位非洲裔总统。  相似文献   

12.
1975年Th.索威尔的《种族与经济学》一书问世,这标志着美国一种新现象的产生:黑人保守主义知识分子对传统的黑人自由主义观念的显而易见的和富于挑衅的攻击。倡导保守主义思想在美国黑人史上并非新事。本世纪著名的黑人保守主义者G.S.斯凯勒几十年来在有影响的黑人报纸《匹兹堡信使报》撰写机智尖刻的文章,他的《黑人和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3.
谢国荣 《求是学刊》2007,34(2):125-132
19世纪末20世纪初,黑人问题在美国社会相当严重,但进步运动却并没有将黑人包括在社会改进计划之中。联邦政府不仅不给黑人“公平施政”和“新自由”,而且把种族隔离制度引入政府部门。进步运动是白人社会主导的改革运动,关注的只是白人在工业化中面临的问题。同时,种族优越论在美国社会占据主导,白人社会把黑人的不幸看作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黑人内部斗争路线分歧严重,尚不能形成有效的斗争力量。这些都导致了黑人在进步运动中日益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种族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种族矛盾主要表现为欧洲白人同黑人、拉丁美洲裔人和亚洲裔人的矛盾。六、七十年代以来黑人的状况虽有改善但仍被排除在美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拉丁美洲裔移民多数处在社会下层,境况艰难。在美国也存在反亚裔情绪。由于拉美裔人和亚裔人和黑人的生育率较高,美国的种族构成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随着,语言和文化也向多样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白人种族主义也在加强种族歧视和迫害,反对多元文化主义,限制和排斥外来移民。在这个紧要关头,美国作何选择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缑广飞 《社科纵横》2006,(11):115-116
《熊》和《老人与海》都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形象地展示了福克纳与海明威相似的生命哲学,但是,《老人与海》单纯、简洁,《熊》繁复、凝重,更注重探讨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在艺术上更具实验精神。比较研究两部作品的同异,对我们了解和认识福克纳和海明威以及20世纪美国文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培育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本文基于2000—2018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创新精神、契约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开放精神等5个维度测度了中国企业家精神指数,对企业家精神的空间差异和空间收敛性进行研究,并对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中介机制检验。研究发现:全国层面和各省市区企业家精神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创新精神在企业家精神指数中贡献最大;区域总体差异呈现“先大幅下降—后小幅上升”走势,区域内空间差异呈现为“西部>东部>中部”,区域间差异呈现下降走势,是区域企业家精神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企业家精神指数西部地区表现出σ收敛特征,总体上σ收敛趋势不明显,而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西部地区企业家精神空间收敛速度显著低于东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省际之间企业家精神的收敛速度最快;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并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异质性,企业家精神凭借“知识溢出效应”“竞争效应”和“就业效应”等中介机制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所罗门之歌》所表现的黑人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红 《学术交流》2004,(6):152-154
托尼·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成功地塑造了梅肯、奶娃和吉他等几个黑人男性形象,这些形象表现的是人在争取平等、自由的道路上所展示的多重的人性特征,其目的在于探索黑人男性在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上的扭曲和升华。同时还说明了黑人要走向平等、自由的道路,不能远离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18.
这本受欢迎的论文集使人们对A.哈里斯(1899—1964年)富有哲理性的自传有了新的认识。A.哈里斯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最杰出、并且是最有影响的左翼黑人知识分子之一。哈里斯在弗吉尼亚大学就读时(该校是当时最出色的黑人文科学院之一)就被社会主义所吸引,更重要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他经常与纽约的社会主义者交往。他一生中最显赫的年代有近20年(1927—1945年),这期间他在霍华德大学。那时,该校作为黑人高等教育学府正处于巅峰时期。这时期他发表了著名的专著《黑人工人》(1931年)(该书即他193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与S.斯皮罗共同撰写的博士论文)和《黑人资本家》(1936年)。在这些书中,他不但深刻地剖析了美国工人运动中所盛行的种族歧视和黑人资本主义的弱点,还严厉批评了  相似文献   

19.
粱钟荣 《东西南北》2013,(12):34-35
第一张照片,一个中国人捧着一大块黄金,背后站着手握AK47的黑人保镖;第二张照片,一个年青中国男子搂着他的黑人妻子,肆意地欢笑。  相似文献   

20.
修树新 《学术交流》2003,(12):165-167
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