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东园是仪征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座园林,也是中国宋代最著名的园林之一,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梅尧臣、苏轼、王安石等人都曾经在园中游览,留下了优美的诗篇,欧阳修为它写了著名的散文《真州东园记》.虽然这座园林在清代已经消失,但是今天许多人士希望能够确定东园遗址的位置,重建这座园林,为仪征保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年代久远,仪征当地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园遗迹几乎完全消失;同时,文献中东园位置的记载也是十分简略的,因此,确定它的位置非常困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实地调查,确定了东园遗址的准确位置和边界.东园遗址的位置在以今天文墩遗址为中心,真州城东翼城遗址的南侧,真州城东门遗址的东侧,清代儒学遗址的北侧,小教场遗址的西侧.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仪征市清代朴园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园是清代仪征县一座著名的园林,建于嘉庆年间(1796—1821年).主人是盐商巴光诰家族.朴园位于仪征市北部的浅山丘陵地带,它的建筑布局参照了袁枚的随园,其中大假山的设计者是著名造园家戈裕良,朴园被钱泳称为"江南第一名园".咸丰年间(1851—1861年),朴园被烧毁,随后迅速衰落.朴园承载了仪征古代园林大量的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从陈从周先生开始,一些学者试图进行实地考察,找到朴园遗址,确定它的位置.但是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加上行政区划、自然地貌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位置的确定非常困难.在大量的文献搜集和实地调查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逻辑推断,最后确定了朴园遗址的位置在今天的仪征市马集镇爱国村西洼组.  相似文献   

3.
文献记载表明,计成与阮大铖曾经交往过一段时间,并为其扩建了一座园林.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文献,因此,学者们对这座园林的名称、位置、设计者、建造时间、扩建时间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作者进行了文献查阅以及相关考证,结果表明:阮大铖在家乡怀宁建造了集园、百子山庄、石巢园、俶园.俶园的位置在怀宁县城,主人是阮大铖的父亲,俶园前期修葺的设计者是来自南京的张鸣玉,时间为崇祯元年(1628年)以前.咏怀堂是俶园中的主体建筑.计成为阮大铖扩建的园林是俶园,扩建俶园的时间大致为崇祯六年(1633年).  相似文献   

4.
仪征市清代朴园主人及其园林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园是位于清代江苏仪征北部丘陵山区的一座著名园林,由于县志记载简略,有关这座园林的资料很少.经考证后认为,朴园主人是来自安徽省歙县渔梁镇的巴氏家族,这个家族有完整的直系家谱,仪征巴氏和东台巴氏有共同的祖先巴上珍.最初到仪征从事盐业的是巴源潢,他的儿子巴树保苦心经营,积累了巨大财富,巴树保的儿子巴光诰、巴光奎、巴研农建造了朴园,他们是朴园的第一代主人.朴园的园林景色十分壮观,选址类型属于郊野地,北侧是丘陵,南侧是河流,树木葱茏,溪流清澈.面积广大,景点众多,被诗人品题的景点有43个.有一座大假山可以远望长江,有十八间套房,令人东西莫辨.有历代名家书法碑刻64通,诗碑16通,被钱泳称为"淮南第一名园".  相似文献   

5.
考证结果表明:明末清初,瓜洲存在南北两个于园,于氏南园和于氏北园。于氏南园在瓜洲城内,是瓜洲于氏的宅园,于氏北园在明代瓜洲城北郊的五里铺。瓜洲于氏南园和于氏北园的主人都是来自瓜洲的于通海家族。“余园”“余氏园”“余氏南园”的名称是因为把园主人的姓氏“于”写成了“余”。于氏北园的建造者或主人可能是于道南。天启、崇祯年间,于氏南园的主人应该是于承祖、于道章。  相似文献   

6.
山东曲阜城内东南隅的古泮池,自春秋时的鲁僖公在公元前643年肇建以来,奇迹般地延绵2600多年,并赓续不辍地见载《诗经》、《史记》、《汉书》和《水经注》等文献,以及诸如《五凤刻石》等自西汉直至明代的众多有关碑刻中;到清代,以古泮池为依托兴建了著名的乾隆行宫。以此而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古泮池无疑是一座延续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园林实例,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一、三山五园的历史地位三山五园是指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清代皇家园林。这些皇家园林是世界造园史上的杰作,是中国文化被世界认知的重要代表。三山五园虽然形成于17~18世纪,但并非孤立的事物,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这个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密集的地区,更成为北京历史最丰富的地段之一。三山五园在海淀区的位置不仅仅是它自己的位置,可以说见证了北京城86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存的建筑可以上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有很长的过去,但只有很短的历史。很长的过去奠定了心理学哲学思想的根基。从1879年科学心理学大厦建造开始,百多年间,众多心理学家就如同这座大厦的主人,建造、完善、修葺它。想了解心理学,就要从了解它的主人开始。它的神采各异的主人们,可以带领我们进入并领略这座大厦的宏伟和精巧。  相似文献   

9.
纵棹园漫话     
“纵棹园”,一名“画川别业”,后为“画川书院”,是一座以水取胜的大型园林,它位于古运河畔的扬州市宝应县县城的东北隅。这是一座人工加自然的园林,园的面积约在二十亩左右(包括水面),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是扬州市现有园林中较早的一园,为宝应县的十二景之一。宝应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县,西汉时即称平安县,东汉改称安宜县,唐上元中改称宝应县,建县先后已两千多年的历史。纵棹园中今日还有唐代胜迹八宝亭,可为宝应县的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纵棹园为乔莱(字石林)在原有的废圃中所建。乔莱亦是清代前期的一介书生,有名的文士,曾任翰林院学士侍读。据载,当年的纵棹园中建筑  相似文献   

10.
白雪 《老友》2015,(3):55
出香山卧佛寺西行数十步,有一座傍山而建的凌云阁,四角飞翘,古色古香。从前,在这凌云阁旁边,有一块三尺来高的石碑,上面刻着一幅翠竹,竹旁有三个小字"郑燮题"。传说,这翠竹就是清代杰出的书画家,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手迹。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是江苏兴化人,曾在山东潍县一带做过县令。他与卧佛寺里的青崖和尚是好朋友。在北京居住时,郑板桥常去拜访青崖和尚,并留  相似文献   

11.
明代崇祯四年(1631),在仪真县西南部,计成为汪士衡设计、建造了"寤园"。但是"寤园"的名字很快消失了,"寤园"所在的区域存在"西园""荣园""汪园""容园""闵园"等园林的名称。这些名称让学者们十分迷惑。研究表明,这些名称是同一个花园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叫法。"寤园"是最初的名字,"西园"是根据这座园林所处位置起的名字,"荣园"是"寤园"进入清朝以后改的名字,"汪园"是根据"寤园"园主汪氏家族姓氏起的名字,"容园"是"荣园"卖给闵氏以后改的名字,"闵园"是根据"容园"园主闵氏家族姓氏起的名字。  相似文献   

12.
"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才子佳人小说出版家“素政堂主人”姓名及简况的考证。根据《列女传演义》“东海犹龙子”序后的“龙子犹印”、“素政堂”两枚印章,推知“素政堂”即冯梦龙所有之堂。但素政堂主人从事才子佳人小说出版事业时,冯梦龙已死,故素政堂主人当是冯梦龙后人。再据其他资料,推定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  相似文献   

13.
清代清水江流域土地买卖的主要原因是村民需要银、钱使用,次则缺米食用以及合卖、转卖等;其特点表现为:一是田产、山地、土、园地和房屋地基五类土地交易价格差异较大;二是道光二十年前多以银为货币,之后基本上以钱作为货币;三是部分保留了宋代以来"先尽亲房、再尽地邻"的传统,但有较大突破,土地交易的自由度加大,反映了清代宗法关系日益走向松驰;四是土地买卖趋向集中。木杉村的土地买卖凸显了清代土地买卖日益商品化的特征,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坐隐园是主人汪廷讷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建造的一座私家园林,规模宏大,景点众多。时至今日,在坐隐园园址和园主家世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清晰的地方,亟待后续的研究进行澄清。通过对新发现的《汪氏谱略》《颍川越荫堂汪氏家谱》《环翠堂华衮集》进行分析,得到了汪廷讷的家族成员和后代的信息。同时,证明了汪廷讷是汪仕齐的亲生儿子而不是义子,更正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汪廷讷个人身份的一个误解。同时找到了有关坐隐园位置的新证据,进一步证明了坐隐园园址位于安徽省休宁县东部的万安镇汪村(今黄山市经济开发区新潭镇陈坑村)。  相似文献   

15.
钱贡的《环翠堂园景图》表现明代戏曲家汪廷讷的园林生活,为明代官员乡间生活提供了图像资料,非常珍贵。此图既反映了吴派高士园林图与商业文化结盟走向名士风流的文化取向,又与董其昌、陈继儒捍卫山林高士独立人格的草堂精神有别,是明末官员家园意识的另一维度。  相似文献   

16.
清代满洲人简称满人,为今日满族的先民。满人的姓氏与命名,是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清朝统治者提到“满洲根本”的高度而极力维持,但在汉文化影响下仍不免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依据清代官书、契书、碑刻、家谱、私家笔记,对清代满人姓氏命名系统,从七个方面作了初步考察。旨在说明:满人的姓氏命名系统,在内容上具有丰富多样、时间上具有流变性强、受汉文化影响强烈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与满人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社会发展的独特环境、外部条件的多样性以及满汉文化日益陶融的发展趋向是分不开的。不过,迟至清末,满人的姓氏命名系统,仍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自己的特征。这不仅是满人有别于其他族人的一个文化符号,也是其实现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明末至有清一代婺源县坑头胡家79份卖田契中的土地表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自明末起至有清一代,婺源县土地买卖契约关于土地表述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格式,而土地也已经高度"租税化"了。土地的大小、肥瘠、收益、负担,是通过"字号"、"坐落"、"税额"和"租额"等四个主要指标来表达的,而土地的亩数、性质、四至、形状等物理属性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这应该是自明末一条鞭法改革以来,赋税和土地紧密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豫西伏牛山的名称由来有因形状、传说、传讹得名之说,后者最为可信。成名时间在魏晋南北朝后期至唐朝初期之间,最有可能在隋代,晚至清末已成为专名。伏牛山地区佛教的发展、传播在山名的确定和专称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平市康营村是一个具有晋商历史文化典型性的古村落,但是目前有关康营村的文献资料几乎是空白。针对高平市历史文化遗存普查发现,康营村现存庙宇中仍保留了六十多通明清以来的碑刻、匾额,以及遗址、构件、题记。通过对高平市康营村庙宇碑刻的考察,可以清晰地发现晚明清初时期晋商的阶段性特性,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明清以来高平商人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清代进士登科录存世较少,查阅不便,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经风雨磨蚀,字迹漫漶,这使《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成为考察明清进士群体的重要资料。房兆楹、杜联吉吉的《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和朱保炯、谢沛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都是根据它编纂的。然而《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本质上却是一种以新闻宣传、市卖盈利而非保存文献为主要目的的出版物,在清代还存在着坊间盗刻本。该书在记载进士的姓名、籍贯方面存在数量不少的误刊,其中部分误刊也被“引得”和“索引”所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