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于未来学术的发展将发挥何种作用?要展望这个前瞻性问题,需要对过往的研究进行认真深入的反思。本文特别择取20世纪以来宋代理学政治思想的研究范例,探讨其理论方法论特征。萧公权受现代政治学观点影响,采取脉络主义的历史方法,在理学—功利相对抗的叙述模式下把理学视为缺乏实际效用的保守政治思想;侯外庐等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指导,运用阶级分析一意识形态的理论架构,揭示了理学为封建社会秩序论证的历史本质;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强调历史脉络主义的进路,透过政治文化的视角重现了宋代儒学内圣外王而归于秩序重建的时代诉求。结合另外两个案例(墨子刻和包弼德),本文特别围绕余英时著作引发的学术讨论,探讨其中历史还原与解释在思想史研究中的关系,指出二者之间的紧张性具有积极的、创新的可能空间。这种紧张性体现出政治思想史家的价值关怀(道)与研究方法(术)的复杂关系,也为激活该研究领域的生命力提供了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2.
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平等权、政教分离等是现代国家普遍确认和奉行的宪法权利和宪政原则,但在实践的领域和现实生活层面如何正确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常常会引起纷争的问题.通过对国外两个案例的分析,说明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和宗教平等权理念是保证宗教信仰自由实现的最有效的 法律途径.  相似文献   

3.
徘徊于政治与宗教之间--基督教江西黎川实验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峰 《浙江学刊》2005,65(4):86-92
1933年在江西黎川成立的乡村实验区是国民政府与基督教会密切合作的产物,甚至被作为政教关系和谐的典范加以宣传.但从政教分离的角度分析黎川实验区的动作过程以栽及结果,便发现政府和教会都有失当之处.在政府方面,邀请教会参与乡村建设,旨在淡化这项工作的政治韵味,让教会不自觉地充当了国民政府的政治工具;在教会方面,虽然充分意识到政府密切合作有对政教分离原则的潜在危害,但实际运作中又过分看重教会与政府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政教关系的处理上不能严格持守政教分离的原则,偏离宗教立场,宣教工作乏善可陈,最终使黎川实验区在政治和宗教两方面处于尴尬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2008年和2009年伊斯坦布尔论坛的中心议题,是政治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两年中,三位杰出的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塔里克·拉马丹和迈克尔·沃尔泽在伊斯坦布尔论坛上分别参与了这个话题的讨论。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梳理并试图使他们彼此的观点在此产生批判性的交锋,对于当前西方自由民主制度背景下不同宗教信仰的种族相互尊重、平等相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根友  Chi Zhen 《孔学堂》2023,(4):23-32+126-136
萧萐父的“早期启蒙说”在思想来源处继承了侯外庐的思想,但其“早期启蒙说”中蕴涵着对启蒙理性与现代性所衍生的弊端的反思,则可以说是超越侯先生“早期启蒙说”的新意之所在。萧萐父晚年试图以自己所建构的“诗化哲学”形式来超越西方哲学在中世纪所具有的宗教迷狂和现代实证主义的狭隘,凸显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其“早期启蒙说”所蕴涵的对人的全面性的追求,以及其所提出的“哲学即人学”的哲学观,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哲学主体性之追求,均具有思想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永忠 《浙江学刊》2012,(5):136-140
民族主义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单位,自由主义则是以个体为本的意识形态。从政治哲学层面上看,民族主义是特殊主义的,而自由主义是普世主义的,两者之间虽有内在的矛盾和紧张,但都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自由民族主义则力图调和这两种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意识形态。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都是西方影响的产物,并且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民族主义的目标纠缠不清。1940年代,主要是抗战胜利后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渴望建立一个以英美民主体制为榜样的社会,另一方面又极力维护民族利益不受侵害,从而表现出一种自由民族主义的思想倾向。这种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整合在当今世界也依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现代性命题。  相似文献   

7.
杨逢银 《浙江学刊》2004,(6):190-193
经济自由与社会平等之间的紧张问题是西方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内部一个基本的理论困境和制度设计的困厄.这在价值层面表现为经济自由与社会平等之间的冲突,在制度层面则表现为自律市场与政府干预之间的紧张.本文立足于西方自由经济思潮的这一基本困境,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以自律市场与政府干预的关系问题为主线,分析了西方经济自由思想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复至新古典自由主义形态演变的三部曲,并总结了其在处理市场与政府之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代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1):35-38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意在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化提出建议。中美两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虽有不同,但究其内涵,具有共通之处。因此,本文将对中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辨析,探索中美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界定和教育方法方面的异同,以期给予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李培宏 《社科纵横》2007,22(7):147-148
儒家思想的代表者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论方面存在着"性善论"与"性恶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论.这一认识论上的根本分歧导致其哲学思想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进而影响到其教学思想的异同.前者重视"思",主张"内发",后者则重视"学",强调"外求".实践中,应该将二者予以有机的整合,做到学中有思,思中有学,形成"学→←思→←行→←学"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