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云卿 《老友》2009,(8):23-23
1949年1月31日,古老的北平(今北京)宣布和平解放,至今已整整过去60年。我1930年出生在北平,在北平生活了19年。解放前夕,我正在北平市立第六中学读书。那年(1948年)的冬季,北平显得特别的冷,一场大雪过后,皑皑的白雪,使整个北平城变成  相似文献   

2.
《顺天时报》在二十年代极力为日本侵华狡辩,污蔑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正义行动。对它的恶劣表现中国学者进行了揭露。由于民族主义的高涨和人民的觉醒,1928年9月北平人民因该报对山东问题的歪曲报道而自动起来抵制。在中国学者和报人的揭露及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下,《顺天时报》到1930年被迫自动停刊。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所著的《啼笑姻缘》等小说脍炙人口,尤为青年男女所喜爱。 1930年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同在北平居往时,爱读张恨水的长篇小说,认为张恨水颇有才华,特派副官持专函 往张恨水住处,邀张恨水 任秘书。  相似文献   

4.
赵子万(1911-1948年)又名赵念先,出生于镇平县侯集乡槐树序村一个地主家庭。父赵秉惠,母李氏。兄弟3人,子万最小。自幼就读于袁营小学、县城察院高级小学。1930年入开封私立“中国中学”续读。1934年考入北平“朝阳大学。”子万秉性旷达,聪颖纯洁,厌富怜贫,常把家里给他的钱物送给家境贫寒的学生。父兄对他的叛逆行为曾表示不满,他却不改初衷。他在北平读书时,喜欢联络乡里,广交朋友,同学们都说他待人真诚,肝胆照人。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时,赵子万异常活跃。他找到在“国立北平高中”上学的同乡王严身(共产党员),倾诉报…  相似文献   

5.
侯外庐教授,原名侯玉枢,男,汉族,1903年2月6日出生,山西省平遥县人。1923年毕业于山西河(?)中学,同年考入北京政法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后经高君宇介绍与李大钊相识,并在李大钊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进步刊物—《下层》,从此积极投身于学生的爱国主义运动。1927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从1928年起,着手翻译《资本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经莫斯科回国,先在哈尔滨政法大学任教授,“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大学法学院任教授,1932年9月,与王思华合译的中译本《资本论》第一卷上册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6.
王度庐,1909年生于北京下层旗人家庭,原名葆祥,字霄羽。1926年开始在《小小日报》发表侦探、社会、言情等类型小说,1927年开始发表武侠小说。1930年在《小小日报》开辟个人专栏"谈天"纵论天下,并于次年进入报馆担任编辑。1934年移居西安,1936年回北平,1937年赴青岛,次年始以"度庐"为笔名发表作品。1938年开始在《青岛新民报》连载《宝剑金钗记》,到1944年《铁骑银瓶传》连载完毕,王度庐成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悲剧侠情"风格的杰出代表。抗战胜利后,王度庐在青岛继续从事写作。1949年迁往辽宁,先后在大连、沈阳从事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1年迁入铁岭随幼子生活,直到1977年病逝,终年69岁。  相似文献   

7.
继《亮剑》、《血色浪漫》后,都梁历时三年完成的新作《狼烟北平》已在4月底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都梁表示这是他迄今为止耗费精力最大的一部作品。与以往两部作品不同,《狼烟北平》  相似文献   

8.
姜书阁教授     
姜书阁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成绩卓著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字文渊,满姓姜佳氏。1907年11月生于辽宁凤城一满族农民家庭。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建国前历任尔滨法政大学教授、《北平晨报》主笔、国民党政府财政部税务署长、财政部政务次长、全国学术审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顾问等职。建国初期曾任西南税务学校副校长、西南财政干部学校副校长。1958年受青海省人民政府之聘,到青海省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亲密关系是大家所熟知的。1930年,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臧克家在这所学校读书,他们以师生关系结识了。闻一多的思想、人格及艺术追求深深地影响了年轻的臧克家。臧在后来回忆这段交往时曾说道:“认识了他的人,读他的诗《死水》,  相似文献   

10.
王辉 《北京纪事》2011,(6):109-111
“太太的客厅”1930年,梁、林夫妇离开沈阳回到北平,把家安在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旧门牌3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愿做亡国奴的梁思成、林徽因举家迁离北平。虽然在这里只住了6年,但这却是他们人生中最为惬意风光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11.
我不是专业作家,平生安身立命靠的是历史,所以凡事总喜欢从历史谈起。说来也奇怪,我从小学读书就喜欢国文和作文这两门课程,尤其是作文。每当作业的卷子发下来,总会受到老师的赞许。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汉字还认不得很多的时候,曾应老师的推荐,在铅字印刷的学校小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深夜的哭声》的散文,写的是邻居一位寡妇的哀怨悲伤。文章刊出后,一时轰动全校,戏称我为“小作家”。认真说,这乃是我印成铅字的第一篇习作。后来入关在北平(今北京)读中学的时候,又是靠这支笔,在《大公报》的《大观公园》,《申报》的《春秋》以及《北平晨报》…  相似文献   

12.
《可乐》2006,(10)
2005年,杨若兮与"唐明皇"刘威的恋情浮出水面。两人年龄相差近20岁,令众人大跌眼镜。一年之后,从两人正在拍摄的《北平小姐》剧组获悉,因创作理念不同、压力过大,两人经常争吵,经营3年的恋情危机重重。这段忘年恋是否真的要终结在《北平小姐》?  相似文献   

13.
李春光 《中华魂》2017,(6):51-55
开国元勋段君毅(1910-2004年),曾用名段士达、段尚卿、董均雨、董君毅,生于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白衣阁。早年曾在山东聊城省立第二中学读书,后赴北平求学。1932年夏,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1936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平市西城区委书记。1937年12月赴延安,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相似文献   

14.
蔡希陶先生诞1911年3月12日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县,1917一1927年就读于杭州盐务小学和惠芝中学。初中毕业后在中华美行术科学校学习一年后辍学。1930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物理系。青年时代的蔡希陶舆趣广泛,爱好文学,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作品很有气派。1930年9月,蔡希陶由江南到北平(即现在的北京),考入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任助理员。边学习、边工作,经过刻苦滚研,他初步掌握了英文、德文、拉丁文和植物分类学的专业研究方法,为他后来进行植物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1932年,年方21岁的蔡希陶,作将一个具有探险精神的年轻植物学工作…  相似文献   

15.
黄乔生 《北京纪事》2013,(7):100-103
1932年11月,鲁迅赴北平探望母亲期间,分别应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之邀,发表了著名的“北平五讲”:在北京大学讲《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在辅仁大学讲《今春的两种感想》(以上均为11月22日),在女子文理学院讲《革命文学与遵命文学》(24日),在师范大学讲《再论“第三种人”》(27日),在中国大学讲《文艺与武力》(28日)。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温暖冬阳下的午后,我合上了2006年11月的《读书》。这些天,翻看着28年《读书》,28年的光阴就这样在我手指尖似乎不经意的滑过,一瞬间恍惚,有一种事易时移、岁月易老的感觉。诚如师力斌所言,一本小小的《读书》,似乎平淡的28年,却在不经意或者其实是经意的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这28年的心灵史。这部心灵史中,贯穿着两个主题:启蒙和现实关怀——在不同时期,《读书》在二者之间有所侧重。在《读书》所涉及的文史哲、经济、法律、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里这两个主题都有体现。而涉及后者——现实关怀的文章,经济学类文章可以说是《读书》“以…  相似文献   

17.
伊斯雷乐·艾泼斯坦,1915年出生于波兰一个犹太家庭,1917年随父母迁居中国天津,在南开中学毕业后,进《京津泰晤士报》任记者。后历任《北平时事日报》编辑,美国合众社、重庆美国《联合劳动新闻》记者。1933年开始为  相似文献   

18.
除期期为《读书》画漫画的丁聪之外,陈四益应该是这本杂志最稳固的作者之一。陈四益在1981年开始看《读书》,1989年,他成了《读书》的作者——丁聪画漫画,陈四益配文。此后翻开每一期杂志,都能看到他们珠联璧合的杰作。1996年,沈昌文退休,离开《读书》,汪晖和黄平接替主编之位,《读书》的风格发生了转变,但是陈四益与丁聪合作的"诗画话"却一直延续下来。"从沈昌文任主编时起,这个专栏除了原先放在封三,后来换到封二外,没有任何变化。"2007年3月,九十高龄的丁聪引退,陈四益又同黄永厚合作,继续在《读书》的封二开谈"画说"与"说画"。  相似文献   

19.
《读书》创刊时,王晓渔才刚刚出生不久。对于《读书》来说,他应该算是第二代年轻读者。在上大学之前,出生于安徽城镇的王晓渔从来没有听说过《读书》。而1995年上大学后,却总是听到历史、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本杂志。于是他跑到书店购买了第一本《读书》,开始了与《读书》的缘分,那是1995年第十期的《读书》。"我当时从到尾都看了,当时才刚上大学,看不太懂,断断续续看了好多天,一知半解。"后来重新再回看那期杂志,王晓渔才发现,其中有好几篇文章影响很大,比如李零的《汉奸发生学》、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相似文献   

20.
石泉 《南都学坛》2006,26(5):F0003-F0003
赵子万(1911-1948年)又名赵念先,出生于镇平县侯集乡槐树庄村一个地主家庭。父赵秉惠,母李氏。兄弟3人,子万最小。自幼就读于袁营小学、县城察院高级小学。1930年入开封私立“中国中学”续读。1934年考入北平“朝阳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