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面对全球化和文化趋同的挑战,面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严重缺失的现状,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再创造成为建筑创作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建筑创作多元化是对的,但中国建筑的发展要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用中西建筑文化激发我们的创新。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需要将传统与现代、民族化与国际化进行高度整合,它经历的应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技术和风格在世界建筑文化之林独树一帜。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内涵反映在技术和风格方面的特色有四个:一是礼制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主题;二是风水术对中国古代建筑影响很大;三是东方大地的农业文化与“浓于伦理”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材料模式和结构“语汇”,而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也就基本上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结构、空间组合和艺术形象;四是以“诗情画意”为主导思想的自然风景式的中国古典园林。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现象背后看不见的手。对当代中西建筑碰撞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角度与深度进行解读十分必要。通过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是“器”,“器”的定位是“室”用,是实用;西方Architecture的定位是“器艺”,是实用与艺术的并重。对中国当代建筑在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美”与“非美”观念、回归传统的倾向、经济因素与建筑精神、原创与中国建筑大师的培养进行了文化解读,并对日本建筑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剖析。指出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本土建筑师的努力,做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现代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既有的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长期局限于对建筑技术、建筑功能、建筑风格和建筑理论等专业层面的研究。试图从西方建筑美学的引进与建筑审美意识的觉醒、纳入艺术与美术范畴的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意识的觉醒的新的建筑历史观念的萌动等不同方面,考察20世纪中国社会新型建筑文化观念的形成历程,从而为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和视角。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道教建筑属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承道教文化的载体.就建筑形式和艺术特征而言,经过与佛儒建筑的融合与渗透,道教建筑依然保存其独有的文化特征——神话内核,从而形成特有的建筑特色.介绍道教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神话对建筑思雏的影响,以及遗存的道教建筑特有的神话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对古代岭南建筑文化的继承创新 ,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纳整合 ,以及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的理性自觉和文化转型 ,构成了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由于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而奠定了它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深受易学思想的影响。以传统宫殿建筑的代表--故宫,阴阳五行思想深入其中。以《周易》思想为根基,追踪故宫建筑中所深寓的哲学意蕴,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根源和卓异品貌,对当前中国建筑文化的守护和发展来说,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中国建筑是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与规范,渗透了儒道的哲学思想,传统文化既使得中国建筑的整体与空间达到意蕴丰厚、气势磅礴,又制约了人们的文化意识和建筑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建筑日新月异的今天,有其文化精神和文化诉求吗?建筑的文化诉求又有真正实现在建筑中吗?领先的现代科学技术能与传统文化和民主性相互交融吗?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有明显的融合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说明中国建筑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有向精神及文化内涵更深层次的转变了。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与文化息息相关,它们互为关联、相互影响.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根源于不同文化传统与理念的东西建筑有着各自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只有体现出中国文化特性与民族特色的城市及其建筑,才会有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创新性课题,是对文化遗产开展生态性、整体性、系统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以创新思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发展模式和良好载体,既符合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也有助于积聚各类文化要素,协调各类文化关系,用活各类文化资源,发展各类文化产业,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连云港云台山是江苏省最大的山地区域,区域内有江苏省特有的山海文化、淮盐文化、渔俗文化、生态文化、徐福文化、《西游记》文化、《镜花缘》文化、大陆桥文化等多种文化要素,便于集中性地开展文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方便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江苏省沿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2.
由全球化引发的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使西部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条件下,如何打破西部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发挥和保持西部地域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成为促进西部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尤其是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文化成分,决定了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在文化主体、文化体系、文化价值、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建设显得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发展的自因是指文化发展首先渊源于文化主体自身的生活实践和传统的文化积淀。文化主体自身的生活实践必然地反映到人们头脑中来,形成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发展自因的第一个根据;文化主体对自己生活的亲和力和天然情感进而形成的文化理性是文化发展自因的第二个根据。全球化加快发展会引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但是,植根于主体生活实践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不会枯竭和中断的。那种认为外来文化会遏阻和淹没本土文化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质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和传统观念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而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就成为了一次由包含诸多文化形态因子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换。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标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是以个体自我文化意识为前提和依据的。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告传播的民族文化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行为,一种文化体系表现,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文化中最具活力的文化现象。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现代与传统,这两种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的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运行中,必然会发生碰撞、冲突与交融。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会在民族成员对现代文化的读解中构入广告文化,促进广告的传播;而民族文化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及维护传统的惯性,又使它在面临广告这一现代文化进入时,始终处于警戒状态。因此,广告传播务须正视民族文化的功能。广告传播的民族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构成广告的文化精神意蕴、形成广告文化表现个性、影响着受众对广告的接受取向以及制约广告文化传达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当比较集中的文化全球化讨论热潮即将落下帷幕,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存在现状及发展态势,学界逐渐对这一问题得出结论,文化全球化并非是指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且整合了各民族文化特性而产生的一种凌架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单一独立并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形式,也并非主张以西方文化来主宰和主导世界文化发展的全球文化西方化,而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多元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7.
断层文化论     
人类文化的发展既有连续发展的一面 ,也有不连续发展的一面 ,但以往的文化研究只注重连续发展的一面 ,而仅仅从连续发展的一面进行文化研究 ,就不可能对文化发展得出全面的结论 ,导致许多文化现象不能解释 ,或者对历史上诸多文化现象视而不见。因此 ,对文化的研究 ,既要注重渐进的、累积的一面 ,也不能忽视断续发展的一面。“断层文化”概念是在对人类文化史上普遍存在的文化失落、文化绝灭、文化裂变、文化跃迁等客观事实研究的基础上 ,概括出的一个文化理论研究的高级范畴。首先 ,在人类文化史上 ,文化断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几乎每一地区的文化史、每一民族的文化史中都存在 ;第二 ,愈是文化古老的地区 ,断层烈度和密度也愈大。文化断层的客观和普遍存在 ,说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间断性发展的一面 ;文化发展的规律并不仅仅是量变质变规律 ,还有突变的规律 ,突变的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 ,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沿着文化断层的深入和回溯 ,可以发现世界各地区古代先民具有强大的科技和文化创新能力 ,这一点隔着历史的空间和我们自身理论研究视线的遮蔽而对之有所低估。对断层文化的研究 ,可以弥补当今文化研究的缺漏 ,对疑古学派长期盘踞文化研究领域形成的偏颇局面也是一种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18.
"文化经济"既包括文化产业,也包括文化事业的投入和产出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选择。由此,拉动文化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政府发展文化事业、大众提高文化消费和加大文化贸易出口。文化经济发展的思路主要是围绕民生办文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市场办文化,引导促进文化消费;围绕出口办文化,重视扩大文化贸易出口;围绕繁荣办文化,扶持规范文化产业;围绕项目办文化,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背景.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强制的历史合理性相交织,必然引起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剧烈与持久.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知识分子就在不断地探索调适中西文化的途径,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就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依次发展的三种价值选择模式,也是中国人整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尝试.近代后期,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王国维、陈寅恪、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超越了这三种价值选择,在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主张,表现了中国先进人士整合中西文化的理性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文化的几个层面--段国超先生《鲁迅论稿》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化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界面:外省文化界、京海文化界和跨国文化界.外省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多是间接的、文字的,平时的生活环境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权力的或物质实利的.京海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接触不但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它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权力关系和物质实利关系的束缚,但它不如外省文化界的地方,就是对"个人成就感"的重视.个人成就感一方面极大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再生产,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颗粒化、沙漠化.跨国文化界由国内研究外国文化或外国文学的知识分子及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成就感在跨国文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制约作用.影响之一就是使跨国文化界表现为向单一文化主要是向美国文化靠拢;影响之二就是加强了他们与京海文化界和外省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