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略论五四时期的写意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桂起 《齐鲁学刊》2001,1(5):123-126
五四时期的写意小说是体现着中国现代小说诗化革新倾向的另一种小说体式。写意小说以意绪或情趣为内容表现的核心,以写意为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在现代小说中显示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从体式类型上看,写意小说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叙事内容的诗化倾向和描写方式的写意性。写意小说在五四时期的出现,显示出现代小说艺术素质的改变和小说审美意识、文体意识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现代文坛涌现一批富有"内倾型"人格质素的作家,其主观幻想和孤寂善感的特点决定了话语风格趋向个性化和诗意性,在文学创作上多表现为日记、书信、童话、诗歌等极具个性色彩的抒情型文体形式。五四时期日记的"私语"体式、书信的"倾诉"体式、童话的"想象"体式和诗歌的"抒情"体式正是这种"内倾型"人格质素的外化。它们在与五四小说的互渗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叙述修辞,如复合叙述视点、感伤氛围渲染和自然意象叙事。该叙述修辞映现了这一时期创作主体独特的生命情怀,即自由自适的心性、青春的忧郁以及超越现实的姿态,烛照出五四时期创作主体普遍诉求的存在维度——"诗性"之维,标识着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发展变迁的本质性和规律化内容。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段,就文体学角度而言,二十世纪的小说曾发生过两次巨大的变化,消解与建构是变化时期小说文体的双重品格,这种变化以对传统颠覆性之强和对未来开拓性之巨而堪称革命。这两次文体革命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和1985年,时代相距的遥远并不能改变两次革命的类似性质;同样的文体革命也规范不了两种迎异的发展结局。五四文学在文体上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重视个性抒情色彩。五四文学在文体学意义上的重要贡献是对个性抒情身分与地位的确认。中国传统文学在雅与俗的道路上发展下来,雅者…  相似文献   

4.
京派小说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的传统来看,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文体的国度,历来作家对语体和风格都十分关注。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小说家对文体问题的普遍重视不仅催生了一批成熟之作,而且给后来的创作者以深刻的启迪。从某种角度来看,三十年代的中国小说形态比五四时期更要丰满、成熟些,小说家对文体意识的追求也更加用力和自觉,从而带来了三十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繁盛局面。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以来的现代作家中,鲁迅是人们公认的文体家(Stylist)。“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不仅他的《呐喊》里小说如此,其杂文,更有独特的文体美。仅于此,鲁迅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文体家。这里,首先必须重复一个朴素的真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唯一表现手段。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卓越的艺术性,无不有赖于它的艺术语言的千锤百炼,炉火纯青。鲁迅不愧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杂文不愧为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一接触鲁迅杂文,我们立刻感到遇见了不同凡响的大手笔。大手笔写小文章,自然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请看一篇…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认同与超越──鲁迅小说文体新论林荣松鲁迅小说创作尽管数量不算太多,却以从内容到形式的卓越成就,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走出传统,走向世界的历程。就其小说文体的建构看,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更重要的是,在他的文体理想与追求中,蕴含着颇为典型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小说经五四文学的自觉追求与不断实践,吸收、融纳中西小说传统和其他艺术文体资源,在三、四十年代日益走向成熟,并形成一套近乎规则化的小说文体模式:人物、情节(结构)与环境的调合、统一。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显然潜在地接受且契合于这样的小说写作规则,同时又尽可能地突破该规则的束缚。他是一位富于文体创新精神的小说“文体家”①,崇尚“旷野、草莽、大海、强盗、狼、毒蛇、蝎子、野生的东西”②,也以创作的“野性思维”对现代小说的审美眼光提出了强烈的挑战,敞露出丰富的文化意味。一端木写小说出手就有“大家”气魄,《科尔沁…  相似文献   

8.
论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新时期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 ,其作品吸引读者之处乃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 ,分别探讨了汪曾祺小说在语言运用(即文体 )上的四个独特之处 :“小说是回忆”、“小说是随笔”、“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以及“气氛即人物”。文章力图从这些方面对汪曾祺小说文体的创新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与阐发。  相似文献   

9.
五四小说自觉追求"个人性"文体,主体审美处于突出地位,身体叙事得到空前重视。五四小说以身体的符号化世界来寻找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义,并且辐射到民族性、文化和政治等领域。在五四作家那里,身体是"非理性"的经验形式,始终处于文化建构过程而被不断塑造。正是因为过于看重身体的可塑性,造成五四小说身体叙事的过度政治化和过度虚无化。考察五四小说想象、处理、呈现身体的方式及其得失,可以揭示出丰富的文化、历史与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晚清以来的弹词研究--兼论清代女作家弹词的文体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文学理论把弹词看做“旧小说”之一体 ,强调弹词的社会作用以及它与妇女的关系。“五四”以来俗文学家在弹词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但在文体定位上仍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至今未能解决。本文从书面文学、写作手法以及读者期待这三方面把清代女作家创作的弹词与弹词原始体 (或演唱体 )区分开来。女作家弹词是清代闺秀才女以韵文文体虚构想象故事的长篇叙事作品 ,可用“弹词小说”或“韵文体小说”指涉这一文类 ,应视为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特殊体裁。又因为它是中国惟一以女性为主体(具备创作文本和阅读受众两个层面 )的独特叙事文体 ,所以这类文本具备了小说史与女性文学的双重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 《江西社会科学》2003,(11):106-108
当代日本作家井上靖以中国古代历史为题材创作了不少历史小说,除题材上的特殊性,这些小说在艺术结构和审美方面也颇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井上靖在这类小说中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文体———“学究式文体”。本文试图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考察这类小说的美学特征,肯定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及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萧红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独特的创作方法,形成了“萧红式”的小说范式———散文化、抒情化的小说体式。这种创新的小说文体风格既是对小说叙事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的背离,又是小说艺术本身的一种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白春香 《晋阳学刊》2008,2(2):104-108
小说创作的终极目的在于与读者的交流,通俗才是小说的本质特征。赵树理小说叙事是一种自觉地和它的读者进行叙事交流的创作活动,努力和隐含读者进行有效的叙事沟通是其创作原则。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赵树理小说终于实现了“五四”以来一直倡导但终究没有实现的文艺大众化。赵树理小说对通俗的自觉追求和实践超越了“五四”小说,还原了小说通俗的本质特征,从而对我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纠偏作用。我认为,这一点正是赵树理小说叙事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四十年代一个独特的小说流派,七月派小说始终未曾在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中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今,研究七月派小说的文章日增,可也大多限于其中某一部分作家作品,对七月派小说的整体研究比较薄弱。本文试图以“流浪意识”为开启七月派小说整体文化风格的钥匙,进而探索七月派小说家们对民族生存文化状态的独特思考,总结其现代性,使七月派小说真正在整体意义上于现代中国小说史中取得一席之地。所谓“流浪意识”,是七月派小说通过“流浪”意象营造的一种以坚持五四“人性解放”为前提的、对“个体”潜质不断探索挖…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的人文修养与文体风格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新时期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 ,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本文从个人品格、生平经历、传统文化濡染、前辈学人影响等方面 ,探讨其人文品格与文体风格的关系 ,对其小说文体作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彭家煌是“五四”时期的优秀小说家之一,尽管他未曾受到鲁迅直接的培养和指导,但他从鲁迅的作品中寻找艺术模本,汲取营养是毋庸置疑的。鲁迅小说的题材选择、文体形式、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都对彭家煌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作随着经济运行、社会政治及个人命运变动呈现出独特的“社会式”书写。《教育杂志》作为近代最富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在商务印书馆的运作下,于创刊初期凭包天笑的商业化教育小说站稳脚跟。包氏教育小说火爆一时,鸳鸯蝴蝶派诸人随后加入,声势浩大,后却因其商业化运作与陈旧思想陷入低谷。五四以后,“新文学”进入教育小说及其市场。此时,鸳蝴派观察到市场动向,将创作思路向“新文学”靠拢,谋求转型。文学研究会则入主《教育杂志》,锐意革新风气,在“儿童文学运动”中创作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主义教育小说,并在五卅运动后向左翼文学发展,引领了“后五四”时代的教育小说潮流。这一进程有着极丰富的历史意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说观念、小说形式的现代化,是经过了晚清以来的蕴酿渐变,到“五四”时期发生质变而基本完成的。“五四”以来的我国现代小说,虽然也从传统小说母体中吸收了某些营养,但从基本格局到叙述方式,主要还是接受外来影响。在够得上“现代”意义的我国现代小说里,不仅完全摈弃了章回体的格局和说书人的俗套,叙述方式也不只是对叙述对象的被动适应(同一叙述对象,以不同方式叙述,效果大不一样),而成为作家自觉主动的美学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更富有意味和个性的一种艺术传达方式。沙汀虽然不是了不起的文体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真正称得上文体家的,除鲁迅以外,为世所公认的实在不多),但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还是相当“现代化”的,他对现代小说叙述方式的把握和运用,也是相当成熟老练、灵活多样而富于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9.
杨庆东 《齐鲁学刊》2008,(2):134-137
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从观念和创作上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使《小说月报》出现了某种现代性转机。恽铁樵的小说观念突破传统小说"载道"、"惩劝"的功用观,大大扩展了小说的表现视野,同时也为小说文体的解放做了理论观念上的准备。恽铁樵等对当时小说创作状况的创新和认识成为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前奏。  相似文献   

20.
日记体小说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小说样式,并在“五四”前后形成一股创作热潮。“五四”日记体小说作为“个人”文学的典型文本,具有独特的叙述方式:它的叙述主体是“夹缝中生存的边缘人”,提供了反理性、反常规的审视角度;它以人物的情绪脉络为结构,是“片断中倾吐的心灵絮语”;它的叙述时间是“此在中体验的进行时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生活;它以“封闭中内省的我———我自诉”为聚焦方式,给予隐秘灵魂最深切的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