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统治阶级的偏好,汉代文坛辞赋昌盛,诗歌沉寂。与历代诗歌相比,汉诗的数量是比较少的,然而成就却很高。它的主要成就是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乐府民歌开我国五言诗之先河,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从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魏晋六朝诗歌的蓬勃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我以为探讨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关系,对研究这一时期诗歌的嬗变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汉乐府民歌上承《诗经·国风》的优良传统,下启魏晋新声,流波余韵一直影响到唐代诗人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民歌所以能够保存、流传,是由于汉代设有乐府机构对民间歌谣进行广泛的采集。乐府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文学史必然论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的形成一直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在内容、形式和语言方面带有明显的文人特征 ,且与乐府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具有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 ,因此应该是文人在乐府民歌基础上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的乐府机关亦跟汉代相似;搜集民歌,配合音乐演唱.《敕勒歌》是北朝乐府民歌.它保存在《乐府诗集》“杂歌谣辞”里.北朝民歌流传至今的作品,绝大部分均在“梁鼓角横吹曲”内,只有少数几首收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内,一共计约七十首.《乐府诗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乐府广题》曰:‘北齐神武(高欢)攻周玉  相似文献   

5.
南朝刘宋时,和谢灵运并称的诗人颜延之(384——456),他有题为《秋胡行》的乐府作品。 所谓乐府,最初是指汉武帝刘彻时设置的掌管采集民歌的官署,以后又作为乐曲和歌词的总称。依据乐曲与原歌辞由专门文人重作的作品,开始仍残存着浓厚的民歌性。因此在诗学上与纯粹的诗人作品有所区别。进一步说,魏晋时知识人的作品,在境界上比以前的诗更模糊。而这首《秋胡行》有全然不同的内容,是属于两个系列的作品。颜延之的《秋胡行》收在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选》中,属“咏史诗”。但是,作为乐府的“相和歌辞”,多数属于民歌,在曲调上是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二重奏。其音乐,今天已不能再复原。因此,这个作品是诗还是乐府,暂且不论,而它没被纳入中国正统诗篇里这一显著的特性,不能不引起注意。这就是包括后面提及的《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乃至《木兰辞》等等,这些以广泛流传的小说、逸闻为样板而构成的叙事诗。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时期,是乐府大规模发展、乐府诗创作兴盛的时期。在乐府发展史上,汉武帝有着极大的贡献。在他的倡导下,乐府这一不太受人重视的音乐机构成为汉代政治生活的主体,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乐府制度。同时汉武帝亲身躬行,创作了大量以祭祀为中心的乐府诗。在汉武帝的带动下,有许多文人参与创作乐府诗,乐府诗的创作逐渐走向繁荣。汉武帝时期的四十八首乐府诗,其主体是祭祀乐歌,与汉武帝的乐府制度以及其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相一致,还有一些是文人直抒胸臆之作和各地民歌、民谣。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汉魏晋宋以来的文人乐府诗创作,萧纲乐府诗在题材处理、语言风格等方面都表现了一定的革新精神。他将当下情境直接写入乐府诗,改变了文人乐府诗在题材上依附于乐府古辞的传统。他的乐府诗语言简洁,清新流美,与夸饰、堆砌、用典等人工技巧迥不相侔。这体现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也与萧纲的诗学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爱情诗可以说是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南北朝乐府民歌中都有所表现,在中国古代爱情文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政治经济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爱情诗存在明显的不同;但是又因为南北朝文化学术的交流、融合,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爱情诗也并不是壁垒分明的有南北之分。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份相思两地情","两地明月一份情"。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以其模山范水的大量山水诗作完成了由东晋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鲍照的创作为边塞诗和七言乐府开辟了宽广的道路。南朝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勃兴的历史时期。而魏晋与北朝的民歌、小说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思想内容的表达,自然离不开修辞艺术的烘托,本文将对南朝乐府民歌中比 较典型的修辞艺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通过分析南朝乐府民歌的经典作品,来探讨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双关、比喻、顶真、叠词、 夸张、用典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其中包括谐音双关语的概念、种类、使用规律,比喻手法的分类和使用规律,顶真手法在《西洲 曲 > 中的体现,夸张手法在《华山畿 > 中的体现等,并综合阐述了这些修辞手法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1.
早在千百年前,人们就这样谈论南朝文学予人的总体印象:“儿女情长,风云气少。”“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虽然人们当时作出这一评价时不无贬意,但却也道出了南朝文学的最大特色。而最足以体现这一特色的,无疑是曾被人视为“谣俗”、“淫哇”的乐府民歌及更为声名狼藉的宫体诗。南朝乐府民歌主要包括吴歌与西曲两大类,(另还有专门祀神的神弦歌)大约五百首左右。吴歌,便是吴地的民歌,流行在长江下游及五湖  相似文献   

12.
“西曲”是南朝时期流行在相当于今湖北荆州、襄樊一带的民歌,其形式有歌、有乐、有舞,歌乐结合者为“倚歌”。西曲歌计三十四首,其歌词全部保存于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本文结合历史文献,探讨了西曲舞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3.
现存南北朝乐府民歌劳动歌数量不多,但它是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民歌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当时采桑和养蚕、织布、水上劳动以及畜牧等多方面的劳动情境。劳动和爱情相结合是这部分民歌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表东汉时期的诗歌创造水平的《古诗十九首》相比它之前的《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等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在抒情艺术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使五言诗基本成熟。文章从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上、人物外形刻画上以及诗歌语言等方面分析了《十九首》在艺术上对前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西洲曲》考证在我国古代文苑中,《西洲曲》是一首极为优美动人的情歌。陈胤倩称它是“言情之绝唱”(《古诗选》)。古今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然而,由于史料的医缺,《西洲曲》的篇题、作者、写作年代和产生地域,却都有待进一步考证。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家人郭茂情的《乐府诗集》。郭街清把它归人“杂曲歌辞”。唐代温庭筠的拟作《西洲曲》,又称《西洲调》。可见,“曲”在这里是“乐调”的意思,《西洲曲》是乐府曲调名。它和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三洲歌》、《长干曲》、《襄阳乐…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与民歌     
(一) 历代有成就的诗人,都是认真学习民歌的。著名诗人李白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民歌,有着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诗经》是现存最早的周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诗歌。它虽经封建文人篡改,渗入了封建统治思想意识。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它的题材所反映的社会面貌非常广阔,它所揭示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也相当深刻。汉魏以来的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优良传统,也相当真实地、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从李白的创作实践和艺术风格看来,他十分注意学习《诗经》及汉魏六朝乐府。与那些只模拟民歌和套用乐府古题的诗人不同,他是从其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并为后代诗人作出了典范。他对民歌孜孜不倦的学习,特别是乐府民歌,给李白的诗歌创作以极大的启发。他的九百余首诗歌中,有一百四十九篇  相似文献   

17.
现行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在论述汉代乐府采诗时都采用了“采诗娱乐说”。本文从辨析“郑声”入手,探讨了乐府民歌的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及其性质,考察了汉代宫廷用乐的情形。并以此为据反驳了现在通行的“采诗娱乐说”;论证了乐府民歌的歌词与音乐都不适于宫廷娱乐而只能用于观风俗之盛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试论乐府民歌与建安文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汉乐府民歌“感于衰乐,缘事而发”,继承了周代民歌的优良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现实。郭沫若认为,乐府民歌是研究两汉社会的第一把手的材料。这话,阐明了乐府民歌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余冠英说:“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早就表现在《诗经》,但是发展成为一个延续不断的,更丰富,更有力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能不归功于汉乐府。这要从建安黄初所受汉乐府的影响来看。”(《乐府诗选序》) 建安,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是一个“俊才云蒸”,创作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有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和相应的美学风格一、回环往复、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及其委婉含蓄、低回要妙的审美风格;二、平铺直叙的抒情方式及其直率慷慨的美学风格.其形成与文人对乐府民歌的借鉴和其心态、审美习惯有关.回环往复的抒情方式与低回要妙的美学风格并不肇始于<古诗十九首>.  相似文献   

20.
李白与民歌     
李白是民歌的乳汁哺育成长起来的。他在诗史上泰山北斗的地位是和他学习民歌分不开的。前人早已看出李白的诗得力于古“乐府”最多。古“乐府”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即“赵代秦楚之讴”,就是南北各地的民间歌谣。汉魏“乐府”中有一部分文人的作品,也是学习民歌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