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的心理结构呈多元形状 ,其中怀古情结直接影响了诗人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活动。李白的理想精神与盛唐文化气氛是一致的 ,但这种理想又不可能在盛唐实现。在理想幻灭的苦闷中 ,是怀古情结给李白的矛盾心理带来了恰当的调适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文章考释了李白饮酒诗中郁金、琥珀、叵罗、胡姬等西域元素,认为李白以激赏与迷狂的态度接受西域风物,并在饮酒诗中洋溢着自然舒张的人性之美和浪漫放达的风情之美,畅快地表达着其强烈的西域情结。  相似文献   

3.
思乡是唐代诗歌表现出来的主题之一,不同诗人的思乡诗所流露出来的思乡情结也有所不同。本文着眼于李白的思乡诗,力求从诗人的人生经历、价值追求、思想影响几方面探讨出其乡愁的特点,揭示出乡愁对李白人生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陶潜——李白诗歌的一个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与陶潜都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前人对于他们的创作成就论述颇详 ,但对于李白如何歌咏陶潜以及陶李二人思想文化和艺术审美上的契合之点却很少论及。本文力求通过这一角度窥探李白咏陶诗的意义 ,并寻求其身上陶潜情结所独具的深厚内蕴。一翻阅《李太白诗集》,不难见到李白对陶潜本事的多方沿用。他在寄赠友人的诗中 ,或以陶潜比况旧友 ,或以陶潜引为自况 ;陶潜既是他心灵相通的知交 ,有时又是他作为嘲谑的对象。这表面看似矛盾的心里 ,实际上又统一于诗人极其复杂的行为当中 ;诗人可以借陶潜之眼睛体察社会 ,也可以借陶潜之情愫…  相似文献   

5.
乡恋情结——文学创作的丰厚源泉,怀乡——最重要的文学母题,五四乡土小说——新文学乡土小说的原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着力地方风光的描绘,风尚习俗的展示,民情人事的刻划,再现大时代、大社会的流动和发展,脚踏实地地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成为二十世纪文学的一种风范。  相似文献   

6.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诗人气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怀远 《甘肃社会科学》2003,(4):123-125,143
自信、天真、狂傲、仗义是李白性格的主要特征,而性格又表现为某种气质,李白的诗人气质主要体现于自信、天真、狂傲和仗义.李白的气质造就了他的诗仙地位,同时李白的气质也导致了他政治上的失败.作为诗人,李白登上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参与政治,李白每每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转化,转化什么,如何转化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耿开君我们一直念兹在兹谈论着的“传统文化”,其实很类似一种“怀乡”的情结,就象古人所说的“尧舜之世”.一样;“传统文化”一词中被现代人所融铸的语用上的所指什小)与我们在意识中所认作的意义已经愈来愈形成...  相似文献   

8.
在卷帙浩繁的古典诗歌中,以抒发怀乡感慨为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怀乡诗句,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邶风·击鼓》)、“王事靡,维嗣我日”(《小雅·杕杜》)。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及以后各代的民间歌谣中,这类怀乡诗也是屡见不鲜,如汉乐府中的《悲歌》、《古歌》,北朝乐府中的《紫骝马歌》、《琅琊王歌》等等。在文人诗作中,怀乡之作更是比比皆是,如《离骚》中有“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之语,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怀乡诗的兴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有现象。本文从怀乡主题的角度入手,对杜甫人生四个阶段的怀乡诗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并进一步探讨了杜甫人生四个阶段怀乡诗的不同内涵及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刘长卿诗歌创作中的“夕阳”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中州学刊》2002,(4):68-71
刘长卿诗歌创作有一种很深的“夕阳”情结 ,其诗中仅“夕阳”、“落日”等意象就反复出现达10 0多例。“夕阳”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或象征唐帝国的衰微 ,或象征时光易逝、青春不再、年迈衰朽 ,或象征生命无多、死亡将至 ,或象征怀乡念人等等。这既与其亲历安史之乱、感受到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变迁有关 ,也与诗人迭遭贬谪的坎坷经历有关 ,更与唐代诗风的变化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11.
台湾怀乡散文以其特定的"美学意识形态"叙事策略建构"古典中国"形象和"中国历史",以抒情化的文学艺术形式还原、修复两岸之间的文化记忆。今日学者对台湾怀乡散文应该特别注意其在美学意义上的超意识形态价值,而相对淡化其在意识形态上与大陆文学之间的分歧和争议,不能因为怀乡散文蕴含着当时台湾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而就此抹杀或贬低它的艺术成就。这是从文学史和思想史角度重新评价、审视台湾怀乡散文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童庆炳 《河北学刊》2013,33(4):65-70
本文是对李白《独坐敬亭山》意涵的一次求真的考察与解读。解读这首诗,首先要考察李白与玉真公主的关系,二人是否有恋情之类的情感关系;其次要考察玉真公主的道观修在何处,死在何处,她与敬亭山有无关系;再者要考察李白此诗写于何时,李白当时的遭际和境况如何,在此基础上进入历史语境,才有可能解读此诗的真正意涵。  相似文献   

13.
怀乡、恋祖情结之于苗族人,是对过去的祭奠,也是对历史的巡礼.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它是可以循环的或是可以重复导演的,民间文艺本身就是在对某种已经完成了的过去的事件的叙述中,积极地参与了现实生活的过程.它在生成过程中依据审美心理、习惯心理定势的规范化和因袭倾向,充分地展示出"过去"、"历史"、"故土"对于精神、情感活动的涵盖能力,证明着它的现存性、具体可感性,以象征性的回归实现自我抚慰.  相似文献   

14.
欧洲对李白诗歌的翻译兴起于法国,而法国对于中国诗歌的广泛接受源于李白。在中国古典诗词西传的历史上,李白的地位是其他中国诗人无法替代的,在法国读者眼中,李白是唐诗乃至中华文化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15.
李白家世研究历史悠久,众说纷陈,莫衷一是。对此进行梳理、评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李序》、《范碑》真实可信,学界公认,李白家世研究当依此进行;据此并可勾勒出李白先世大致生活轨迹;李白家世诸说中,仅"拥立中宗宗室"与"李抗后裔"二说尚可商榷研究,其它皆当否定排除;李白为李广之二十五世孙。  相似文献   

16.
李白是唐代诗人中身上最具有西域和丝路文化色彩的诗人之一。他的西域文化色彩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更体现在他的家世的西域文化背景上。他的西域情结和西域文化因素不仅是体现在表面的言行风格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骨子里,即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面。他是盛唐时代文化开放和思想开放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中亚和西域文化的熏陶使李白的诗歌具有巨大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成功走向世界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晚唐的怀乡诗,在诗人的数量和诗歌的数量上都多于初唐、盛唐和中唐各个时期。此期怀乡诗继承了中唐时期写实性的创作取向,并把它发扬光大,更加接近对平凡、衰微的人生抒写,更能真实地展现下层寒士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透现出士人由渴望建功立业到雄心壮志泯灭的痛苦心路历程;在情感基调上,明朗、昂扬的情思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感伤、悲痛和无奈。  相似文献   

18.
<正> 李白诗文十六处提及司马相如,李白作赋时也常把司马相如作为学习和赶超的对象。不仅如此,李白同时代人也常常拿他跟司马相如相比。益州长史苏翅曾称赞青年李白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待诏翰林、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以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李白研究学会”、“湖南省古典文学研究会”和岳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李白学术讨论会”于五月廿五日至廿九日在岳阳举行。来自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安徽、四川、等地从事李白研究的专家、教授  相似文献   

20.
近十多年来的李白研究,成绩斐然,这不仅表现于研究成果的层出不穷,而且表现于研究方法的多种多样,二者的相辅相成,使李白研究在整个古典文学研究中蔚为大观。而新近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由葛景春先生撰写的《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一书,则为这繁荣的李白研究论坛,又增添了一部集研究的力度、深度、广度于一体的著作。其中,尤为惹人注目的,是全书以多元格局研究李白的这种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以及著者开阔的学术思路与学术视野。 《探厢》为著者十年来研究李白的一份学术结晶。全书三十余万字,由思想探源、艺术探骊、名篇探胜上、中、下三编共四十五篇(含附录一篇)文章组成,分别就李白的思想、艺术以及部分具体作品进行新的剖析。由于著者的学术思想活跃,研究视野开阔,研究方法独到,因之使李白表现在思想、性格、艺术个性诸方面的历史真实,得以立体凸现。换句话说,《探骊》对李白的思想、诗歌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所得出的一系列见解,因是建立在多元格局的研究之上的,故新颖精到,别具风格。 李白的思想,历来以复杂著称,千百年来,对其研究虽代继有人,且所获亦不乏见地者。但总的说来,则是各执一端,未及全豹。而《探骊》在考察李白的思想时,因为着眼于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立体研究,故而避免了上述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