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来听一个故事:一天,纪晓岚去友人家向友人的太夫人祝寿。纪晓岚没有带什么礼物,就说吟首诗以示祝贺,第一句一出口满座宾客都大惊失色:“这个婆娘不是人。”纪晓岚继续吟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这才笑了。谁知第三句竟是“生下儿子去做贼”,宾客的笑容顿时转为惊愕不解,主人也是怒气横生。等纪晓岚吟出第四句“偷得蟠桃献母亲”,一时之间,满座雀跃,赞叹不绝。  相似文献   

2.
二月河 《社区》2009,(26):17-17
纪晓岚在我心目中属于中性性格.但在社会形象中他倒是开放型的人物。他的风雅、多才、善谑、诙谐确是第一流的。这大大帮了他的忙,使得他更加可爱。 我最早接触到纪晓岚的材料是在“文化大革命”后《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上,说他陪乾隆木兰秋弥,乾隆不小心从马上摔下坠进泥淖,陪驾的纪晓岚也就从马上一头顺势滚进泥中,比乾隆更其“不幸”,更其狼狈,更其观瞻不雅!  相似文献   

3.
朱文杰 《老友》2011,(10):45-45
我国文学史上,有不少“一字诗”与“半字诗”,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日偶见江心一艘渔船,船上渔夫正在垂钓。乾隆触景生情,令身边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字赋诗。纪晓岚稍加思索就吟道:“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相似文献   

4.
张田 《北京纪事》2016,(9):104-107
提起“燕子李三”,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他的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曾播放过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电视剧《燕子李三传奇》,这部电视剧尽管集数不多,但也风靡了一时,就连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也曾看过,故事讲的什么早就忘了,只有一个镜头至今我仍记忆犹新,那就是李三每晚趁着夜色,回到他栖身的前门楼子前的一个画面:只见他双脚用力,身子往上一蹿,“嗨”的一声,便轻轻飘飘落在城楼上面,这时城楼子屋里的一盏残灯也随风左右摇摆,既恐怖又凄凉。后来只要提到燕子李三,我脑海中就会闪现出这个场景。上世纪90年代末,“燕子李三”又一次成为电视剧的主人公,这时我才知道“李三”原来是一位劫富济贫的侠盗,他就像评书里的时迁、杨香武,电影里的罗宾汉,虽然身在绿林,却是位行侠仗义的好人。  相似文献   

5.
纪晓岚轶事     
黄力 《小康生活》2005,(3):71-71
妙释笑佛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游览大佛寺。二人来到天王殿时,乾隆见殿内正中独坐一尊大肚弥勒佛,坦胸露乳,满脸笑意。乾隆问:“此佛为何见朕而笑?”“此乃佛见佛笑。”纪晓岚从容的说。“此话怎讲?”  相似文献   

6.
刘亮 《社区》2014,(23):18-18
在民间传说中,在现在的电视剧中,清代的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他与和坤针锋相对,时时伺机捉弄对手,出他洋相。然而历史并非如此。据史书记载,真实的纪晓岚“貌寝短视”,“貌寝”指相貌丑陋,“短视”就是近视眼。这位大学士不光有这些缺点,而且还有口吃的毛病。作为纪晓岚上司的乾隆对身边近臣的要求不但要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帅气,和坤、于敏中、福康安等人就是如此。所以,纪晓岚的“先天不足”让他受了不少窝囊气。  相似文献   

7.
李晨 《山西老年》2012,(3):23-23
北京南城虎坊桥东路北有一处名人故居,清朝著名才子纪晓岚曾在这里居住。它是一所两进四合院,东侧紧邻的中西式四层卷棚顶楼房即晋阳饭庄。纪晓岚去世后,其后人将宅子售出。上个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议员刘少白曾居住该处。时称“刘公馆”。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都知道马拉松的由来:雅典的军队打败了波斯人,统帅派了一个叫菲迪皮得斯的士兵回去报信。小菲为了让老家人早点知道好消息,一个劲地快跑,他的眼前闪现着欢呼、掌声、美酒,当他跑到雅典时,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地过劳死了。  相似文献   

9.
王渔洋扬州文学活动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渔洋(王士)是清代“神韵说”的倡导者,康熙年间,他主盟诗坛达50年。本文评述他在扬州5年文学活动的成就和影响:康熙年间的两次“红桥修禊”,为扬州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其后的卢见曾、曾燠、伊秉绶等人的“红桥修禊”,乃至臧的“冶春后社”,都是王渔洋的余波遗响,扬州文化的振兴,王渔洋是第一功臣;王渔洋在扬州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写景诗的创作,是他标举“神韵”的早期的体现;王渔洋大量的创作实践,以清新平淡的风格取代了遗民诗凄清愁怨的格调,为他日后主盟诗坛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扬州这块沃土造就了一代诗才王渔洋,而王渔洋在扬州的活动,又为扬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00年年初,袁立因扮演“欧阳兰兰”的角色走红荧屏,此后又在《一生为奴》、《卓尔的故事》、《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影视剧中以个性明快、清爽干练的女性形象受到观众喜爱。2005年12月,袁立和男友赵岭的“姐弟恋”被媒体曝光,接着,媒体又曝出两人在2005年9月已经结婚的消息。从相恋到结婚,两人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浪漫故事?2006年1月,袁立接受记者的采访,谈起她和赵岭这段修成正果的“姐弟恋”……  相似文献   

11.
公牛奶     
《阅读与作文》2008,(10):9-10
曾经,有一个印度国王生病了,派人去请医生。医生来了,给他做完检查后说:“如果您喝点儿公牛奶,几天后就会康复的。”国王很惊讶,因为他从没听说过公牛会产奶。“这怎么可能呢?”他问。“叫学者格伯去吧,他什么都能办到。”原来医生是格伯的仇人,他想这样就会叫他受罪了。当国王把医生的话告诉格伯,并命令他去取公牛奶时,格伯立即明白了医生的企图。  相似文献   

12.
张田 《北京纪事》2016,(8):102-105
提起“燕子李三”,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他的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曾播放过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电视剧《燕子李三传奇》,这部电视剧尽管集数不多,但也风靡了一时,就连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也曾看过。故事讲的什么早就忘了,只有一个镜头至今我仍记忆犹新,那就是李三每晚趁着夜色,回到他栖身的前门楼子前的一个画面:只见他双脚用力,身子往上一蹿,“嗨”的一声,便轻飘飘落在城楼上面。这时城楼子屋里的一盏残灯也随风左右摇摆,既恐怖又凄凉。后来只要提到燕子李三,我脑海中就会闪现出这个场景。90年代末,“燕子李三”又一次成为电视剧的主人公,这时我才知道“李三”原来是一位劫富济贫的侠盗,他就像评书里的时迁、杨香武,电影里的罗宾汉,虽然身在绿林,但却是位行侠仗义的好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派文学的“诸神”中,施蛰存无疑算是颇有影响的一位了。就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实践来看,他大抵是属于“新感觉”这一路的。在这里,我准备就施氏的创作实践中发掘出“本真生命意义”的内涵来,从而对整个中国现代派文学对“自然生命形式的呼唤”得见一斑。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这个定义至少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学,不管其出发点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也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其归宿必然是要道出人的生存的“生命意义”来。因此,虽然中国的现代派文学(广义的),众所周知,是在大量借鉴和对照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路阳 《21世纪》2001,(8):56-56
朋友,如果有人手中拿着一只活鸽子问你:“这鸽子是活的,还是死的?”你如何作答? 我就曾就此引用过一则机智人物故事:有个国王想对一个聪明人发难,手中拿了一只活鸽子问道:“你说,这鸽子是活的,还是死的?”聪明人说:“国王,这答案就在你手中,请你把手张开,答案就出来了。”国王只估计到聪明人的回答不是死就是活,如果说是活的、他就一掐,让它死掉;如果说是死的,他就松手放飞鸽子。可他没想到聪明人还有第三种回答,而这第三种回答恰恰是极智慧的,悟到了根本。 智慧者比一般人高明,就在于他善于开发自己,善于从自身去找…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故事引起一串串故事 在陈西民创意之初,很多人很难理解。有的付之一笑,有的认为意义很大,但陈西民办不了这件事;单位的领导怕他影响工作。陈西民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不解。他以他的行动和成功证明了最初决定的正确。行程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情节,又成了“情系澳门回归万里行”行动以外的故事,正  相似文献   

16.
《人生与伴侣》2007,(1):26-28
在演艺界,提起“捕头”范明,可谓无人不知。范明,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出演过多部影视剧。曾在电影《炊事班的故事》里扮演“老高”,在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中扮演“捕头”。生活中的范明是个粗犷豁达而又不失幽默的男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粗线条的鲁夫”。范明的爱人厉玲,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性格温文尔雅,是一个沉静古朴而风情的女人。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怎样走到了一起,又经过了怎样的情感磨合,至今说起来还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的著名散文《昼锦堂记》有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欧阳修应韩琦之邀,为韩琦新建的“昼锦堂”作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派人给韩琦送去。送文章的人走了,他又派人将其追回修改。修改的结果,只是将开头两句的“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为什么加了这么两个“而”?读一下就会明  相似文献   

18.
金钱和子孙     
大约在1980年前后,我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上海某中学的一位职员,老一辈人曾是资本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企业公私合营,家中是拿定息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落实政策,一次性补发“文革”期间停发的定息数十万元。那时,一般工薪人员的收入每月也就三五十元,几十万元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巨款了。可是这位职员接到补发定息的通知后,却迟迟没有去领取。上级组织的领导以为他有思想顾虑,于是专门派人找他谈话,做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任蔷羽 《社区》2012,(35):10-10
我一直以为杜甫是一个死板的人,起因是听过有关他的一个故事,说他作诗时想不出好句子就拔自己的胡子。想象一下,一位衣衫破旧的老头,拄着拐杖站在自家的草房子前,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信条一根根拔着自己的胡子。这形象当然不如“散发弄扁舟”的李白潮,也不如持大铁板高唱“大江东去”的苏轼酷啊!  相似文献   

20.
“第一个宣扬雷锋的人现在还健在……”“如果不是他,也许雷锋就会被淹没在众多普通英模人物中,根本不会成为全国人民竞相追逐的‘星’……”。6月底,笔者在采访新疆军区组织处干事苏宗义时,他绘声绘色向我们讲了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个宣扬雷锋的人名叫郑恩庭,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是新疆石河子军分区离休干部。1959——1960年,他在雷锋生前所在团政治处任干事,曾在雷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