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璀璨的晚霞     
黄其庄 《老友》2012,(1):1-1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登乐游原》,其中两句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同代诗人刘禹锡认为这样令老年人伤感的诗句不可取,于是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中针对性地写道:"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朱自清在晚年时将李商隐的诗反其意进行改造:"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还将这两句诗写在纸上并压于书桌玻璃板下,既自勉又励人。  相似文献   

2.
留言条     
《阅读与作文》2013,(9):22-23
写什么见不到对方,却有话要说,就把要说的话写在纸条上留给他看吧。这就是今天要学的"留言条"。怎么写对方的称呼写在第一行(左上角)。自己的名字写在右下方,最后写上当天的日期。把要说的话清楚明白地写在纸条的中间部分。  相似文献   

3.
多克是一个邮差,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使命是向人们传递快乐。因此,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许多小纸条,上面写着一些鼓励的话。他将信件和电报送到人们手中的同时,也留给他们一张小纸条,告诉他们“今天是美好的一天”,“要笑口常开”,“再别烦恼”。  相似文献   

4.
此语至迟产生于宋初。宋初诗人魏野在《喜岐贲王闱见访》诗中就写“闲听一夜话,胜读十年书。”“一夜”情形不多,后人改用“一席”。  相似文献   

5.
古今名人读书大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而且因人各异,精妙独到,别有意味。 为我所用读书法清代诗人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材。由此可见,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求多是无用,而应当精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6.
珍贵的礼物     
多克是一个信差,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向人们传递快乐。因此,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许多小纸条,上面写着一些鼓励性的话。他将信件和电报送到人们手中的同时,也留给他们一张小纸条,告诉他们今天是美好的一天,要笑口常开,别再烦恼。  相似文献   

7.
李群玉是晚唐著名的“湖湘诗人” ,他的写景记游诗是唐代“湖湘诗歌”的一朵奇葩。李群玉的写景记游诗 ,主要是描绘湖光、水色、江月 ,吟咏楚地风物 ,他的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湖湘地域特征 ,且语言清丽 ,诗句清新 ,表现出了诗人远离俗杂的清逸襟怀 ,具有与晚唐众多诗人迥异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前,在德国有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诗人,写了许多吟风咏月、写景抒情的诗篇。可是他却很苦恼、因为,人们都不喜欢读他的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9.
鲁先圣 《社区》2010,(11):5-5
世界上有两位以利用“纸条”而著名的作家,一位是与雪莱和拜伦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另一位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他们一个是用“纸条”作为学习知识的媒介.一个是用“纸条”随时记录下自己的创作灵感.小小的“纸条”。成为他们文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0.
曾育庭 《老友》2011,(10):9-9
一介书生李治,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目中,是一名很了不起的军医。十年浩劫中,他身陷囹圄。李治万万没想到,从来没有对任何人公开过的一张纸条竟然把他救出了“牛棚”。当年红卫兵在抄他家时.无意中从他的医学著作中发现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几个苍劲飘选的毛笔字:“李治同志不能死!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修辞、意象、诗人的匠心等方面对《相信未来》中几个诗句的停顿做一解读,以制止某些范围内正广泛流行的对该诗的某些误读延传现象,从而正确引领读者对诗歌的理解,领会诗人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刘希 《社区》2011,(6):62-63
早上去楼下的报箱取报时,打开报箱,忽然从里面掉出一张报纸和一张小纸条来。报纸是我给儿子订的《作文报》,小纸条却不是我订的——细一看,并不是纸条,而是一只折叠得非常精美的千纸鹤。打开,上面写着几行娟秀的小字:“订报的叔叔,您好!非常对不起,昨天把你的报纸拿到了我家里。晚上妈妈从超市买东西回来时,发现报箱里的报纸掉地上了便捡回来交给了我。  相似文献   

13.
厚积只因苦搜寻 唐朝名诗人李贺,为了寻找写作的素材,每天起得很早,背上锦囊,饭兜,骑上一匹瘦马,沿着小溪漫游,他细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即景吟诗,每逢吟出佳句就写在纸条上,放入锦囊中,直到天黑才回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印象与感受     
2004年的冬天,当时我在首都师大读博士,诗人刘洁岷来北京,他的到来显然是有一些目的。在此前,我只知道刘洁岷是一位国内优秀的诗人,其时我们已经收到他主编的民刊《新汉诗》,这个诗歌刊物在北京的文学圈子里反映非常好,它虽来自湖北,但所选诗人却是全国范围;而在推荐新人方面,此刊尤见功力,  相似文献   

15.
曾静平 《社区》2011,(11):51-51
很喜欢法国象征派诗人果尔蒙在《西茉纳集》里写春天的一段文字:“西茉纳,太阳含笑在冬青树叶上.四月已回来和我们游戏了,他将长生草留给水,又将石楠花留给树木,在枝干生长的地方。”想来当初定是一瞬之间就被这段文字打动了,我便把它留在了我的读书笔记上。  相似文献   

16.
正小铁上初二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和他妈妈出门,问他去不去,他摇摇头,一个人闷在家里。晚上,我们回到家,我这才发现屋子里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贴着小纸条,纸条上面都用英文写着它们的名称。那一年,他对外语突然有了兴趣。他就是这样开始外语学习的。  相似文献   

17.
张一民 《老友》2008,(7):53-53
集联是楹联的一种,是把原本不相干的诗句,摘录下来,集成一副意义连贯、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的对联。集联要求很高,所集诗句,非一般人的诗句,必须是古人、名人的诗句。集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始于宋代王安石,他的著名集联是:"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相似文献   

18.
朱千华 《社区》2013,(14):31-31
我的故乡如皋,诞生过一位顶级的美女鉴赏大师,他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李渔。他的美女鉴赏宝典《声容》至今无人超越。李大师带着他的戏班云游各地见多识广,见过大世面。写美女驾轻就熟,颇多心得,令后世望尘莫及。  相似文献   

19.
从南北朝有大批文人诗出现以来,人们就试图给诗坛作者的创作成就作出高低层次的定位。但六朝的诗人品第论受政治等级观的影响,唐宋的诗人层次论出现长期复杂混乱状况。刘克庄最后对这一理论领域作全面纠正和系统总结,把诗坛分为高峰诗人、开创诗人、大诗人、特色诗人、缺陷诗人等部分,形成最合理、最系统的诗人层次论。  相似文献   

20.
南宋诗人杨诚斋,名万里。他任地方监察官时.到一郡巡察。郡守设宴招待,官妓叶少唱《贺新郎》一词助酒。唱到其中“万里之帆何时到”一句时,诚斋应声而曰:“万里昨日到。”由于词中“万里”与杨万里名巧合,这官妓似直呼其名,大不敬。郡守一怒,把官妓关了禁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