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人生观的历史诠释章铸中国民间一直有着“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而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对这弹指70年的人生旅程,就有一段深蕴哲理且又脍灸人口的精采叙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相似文献   

2.
一部《论语》,直接或间接地说到“安贫”的地方有三十多处,表面看来孔子是很重视和提倡“安贫”的。于是有人就说,穷光荣的思想,来自孔子及其门徒所倡导的重贵(做官)轻富的思想;这种思想束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个人求富欲望的舒展。此类话语甚多不—一而录。这样简单地就把中国几千年的贫穷归罪到了孔子身上,似乎太沉重啦,也不合清理。这种评论(结论)恰当吗?笔者认为并不恰当,或者说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这种看法的人,恐怕是把孔子’安贫”思想的真正涵义给领会错了。孔子的确多次反复地提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论证分析,对孔子著名的“三十而立”思想的本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孔子在三十岁左右时,他的儒学思想就已经基本形成了,也就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已经基本确立了。同时对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使用也做了简要的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4.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政治、生活纷扰,可是他仍活了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应该说,孔子在古代来说是长寿的,这与他晚年有一套独特的养生术有关。心胸开阔以养性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他的话就是很  相似文献   

5.
六十而耳顺     
在我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上,一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一段充满人生哲理的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是孔子对自我人格完善实现之路的重要论述,它是在人的独立地位确立的基础上,道德修养不断内化的过程,但又是一个诉诸于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雯 《今日南国》2008,(21):4-5
早在一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之说。而立之年,是人生走向收获的季节,是幼稚和成熟的分水岭。人们往往在而立之年突然从激情创业的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发现青春一去不复返。回首往事,虽常常立志,但尚未立业,于是开始着急懊恼,因为年龄告诉他,应该尽可能少走弯路了。所以在30岁以前,在烂漫蓬勃的青春年华里,你要把自己培养成为步入成功轨道的人。  相似文献   

8.
别水 《社区》2012,(23):10-1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夫子用这么一段话把一个人的人生概括了。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职素质教育广为开展却收效甚微。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落实贯彻素质教育,化繁就简,实现其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目的呢?孔子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修身理论为素质教育的探讨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值得借鉴。素质教育和“从心所欲不逾矩”二者是统一的。高职院校借鉴“从心所欲不逾矩”开展素质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中应努...  相似文献   

10.
“温良恭俭让”作为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一次。《论语》原文作如是记:“子禽问于子贡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问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从子贡的话里我们体识到了“温良恭位让”在孔子思想观念及诸多行为中的重要性。这个重要之点几乎就是孔子“仁”学思想和全部观念的根基以及归着点。“温”在孔子学说中有多种表述法。“温”是一种态度。一个人面对纷繁多变的外在,总要做出自己的反映。孔子教导人们要有较为得体的应变方式,“过”与“不及”都是失…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 ,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 ,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篇》“思无邪”的原意 ,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 ,孔子说《诗经》“思无邪” ,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 ,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 ,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中庸”是“中”与“庸”的辩证结合和统一。“中”指物质世界对立双方动态平衡的客观法则;“庸”指事物的客观法则对认识主体所提出的行为要求。因此,“中庸”的涵义是指物质世界对立双方动态平衡的客观法则及其对认识主体的行为要求。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宇宙的本源,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孔子“中”与“庸”的统一,正是建立在“物质性”这一基础之上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中”有宇宙本源的含义。孔子的“中”是继承前人“中和”思想的结果。而“中和”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一阴一阳之道的体现。第二,“中”是事物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方面处于协调和谐状态的一种表现,也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按系统论特别是控制论的解释,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而任何系统都具有自我趋向动态平衡和稳定有序状态的特征。孔子的“中”正是这一特征的高度概括。因此,人们只有认识、尊重和利用这一客观法则,才能获得行为自由。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这里天命的“天”指宇宙万物即客观存在,“命”指命运,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所以“天命”就是“中”的表现形式。孔子说他自己经过几十年的好学研究和社会  相似文献   

13.
必然与自由这一对哲学范畴,最先是由西方哲学家提出来的,并以“认识了的必然”来表述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然而,能否因此就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就没有一个人认识到这两者间的关系,提出这方面的问题呢?不能.远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早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论语》中有一段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一生是怎样由必然达到自由的.他通过对个人一生的总结,和对自己的思想认识发展不同阶段的叙述,明确地表达了他关于必然与自由关系的思想.孔子虽未象西方哲学家那样,明确地指出“自由是认识了的必然”,但却用中国独特的表述方式说明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他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相似文献   

14.
“还来就菊花”有隐秀之美,其隐藏的主语表明其视角是一个身处田园之外的羡慕者。“就”字分隔出两个世界,表达出一个羡慕者接受亲近田园之趣的动态过程。“还来就菊花”强调的是写意,而不是写实。其源头可上溯到孔子的《论语·先进》,侧重表达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山林之趣。  相似文献   

15.
张继东 《社区》2012,(21):36-37
不少白领表示:“一过30岁似乎老得特别快,看到自己的小肚腩和皱纹,就会万念俱灰。”年龄渐大、容颜渐衰、事业未成,让很多人悲观、消极,甚至自卑、恐慌。事实上,再美的容貌也只能留下短暂的光彩,所谓“三十而立”,30岁更像一道“心理门槛”,勇往直前,可能给生活“改头换面”,用事业、家庭带来新的人生满足感,如果裹足不前,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说可谓脍炙人口,无人不晓。然而,何为“天命”,为什么人到五十岁就能“知天命”?我国著名的孔学研究专家扬伯峻先生在注释“天命”时说:“孔子是不是宿命论者,我不敢论定。孔子所谓的天命究竟是什么,也很难臆测。”“天命”这两个字“不便译出”(《论语译注》)。这里先生自有其隐曲之心,难言之苦衷。同时也可看出孔子此说难予具体注释,也是实实在在的事。本文不揣冒昧,试从文理、医理等角度略陈管见,给历来的注释予以点滴补充,权当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7.
穿越2500多年的历史时空,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就已提出了“三十而立”的成家立业标准。面对过度市场化竞争的当今中国,渐次跨入“而立”之年的“80”一代,业立何处?  相似文献   

18.
孔子“爱人”的思想从孝顺父母、兄爱弟恭的亲情出发,推及到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是一种合乎自然的、最基本的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广泛的爱.文章从孔子“爱人”思想的“内”、“外”、“反省内求”以及当代价值四个方面论述生而“爱人”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9.
共和国即将迎来六十岁的生日了,六十年的成长经历意味着什么呢?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孔夫子认为六十岁时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于丹在“心得”中说这种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而我理解的这种境界首先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思想成就,这种成就的基础是自信。毛主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此基础上勃发的是更宽大的胸怀和更广阔的包容之心。  相似文献   

20.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终身教育是一个古老的思想,国内外许多古典的论著均有明确的论述。2500年以前,孔子说过:“香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夭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距。”阐述了终生教育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古老的谚语。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些精辟的论述都闪烁着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然而,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引起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重视,则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一九六五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在曼谷会议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