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诗话与江西诗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诗话与江西诗派刘德重诗话产生于宋代。它一经产生,便迅速地发展、兴盛起来。据郭绍虞《宋诗话考》所考,宋代诗话著作“现尚流传者”有四十二种,“部分流传,或本无其书而由他人纂辑成之者”有四十六种,“有其名而无其书,或知其目而佚其文,又或有佚文而未及辑者...  相似文献   

2.
宋朝政府对各级各类官员普遍颁发印纸,用于记录其入仕之后的阶官升迁、履行职责情况和功过奖惩等,这种官员印纸批书制度在宋代实行时间长、使用范围广,是宋朝考核官员的一个基础性的环节。对于政府而言,印纸批书不仅是了解各级官员业绩和各地各部门情况的重要信息渠道之一,也是对官员磨勘升迁、注授差遣所依据的重要文书档案。对官员个人而言,它则关系到其在官场上的升迁或贬降。因此,宋朝对官员印纸的发放、印纸批书内容和批书者的责任追究都有明确规定,但宋朝官员印纸批书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宋代,由于入仕门径的扩大,官僚机构的重叠等原因,官员数大大增加,成为国家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虽然宋代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获得极大地发展,但是另外一面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而且宋代一直没有解决三冗问题。因此有关官员人数的研究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雕板印刷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其雕镂地区之广,刊刻机构之普遍,刻书种类和卷数之多,都是空前未有的。宋代雕板事业发展情况如何?它的特点是什么?原因何在?这是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和研究的。本文拟就这方面的题问作一些粗略探讨。一、宋代以前雕板事业发展略述  相似文献   

5.
在宋代监察制度中,言谏制度很有特色,无论是在言谏机构的设置上,还是在言谏官员的选拔与职掌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宋代门下省的职掌一如唐制,并且更胜一筹,其谏正、封驳之对象,除皇帝诏令之外,还有大臣至百官违失,“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官事有违失,皆得谏正”。正是如此,它开创了我国台谏合一的先河,提高了监察权的地位,但同时也兴起了“风闻言事”之风,破坏了言谏制度的威望。成败得失,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宋代湖南诗社不多,大概只有八、九个,其中南岳吟社可以说是湖南最早的一个诗社了。宋代湖南诗社主要分布于潭州及永州,规模皆不大,大多都是由来湖南任职的官员或退隐湖南的人士所结。对宋代湖南诗社进行具体分析,也许可以为我们研究宋代湖南文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身体一直是受社会规训的对象。官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体行为,包括男女关系,势必受到一定约束。宋代国家逐渐禁止官员与官妓宿眠,律令、官箴在此问题上都有反映。究其原因,除了宋代伦理道德观的强化,还由于文官政治的发展,官员的行为需要更加符合行政体系的运作规范,加强对官员的身体管理成为国家实施权力的一个借力点。自宋以后,禁止官员宿眠官妓成为定例。  相似文献   

8.
以张詠为代表的宋代崇阳县地方官员,通过修筑陂堰、订立陂约、制定用水制度等水利活动,初步构建了以官方为主导的地方水利秩序。这些地方官员的水利惠政,在宋代以后逐渐被挖掘、强调,宋人祠祀张詠的乖崖祠,亦被后人赋予水利秩序的权力象征意义。因此,乖崖祠的多次重建吸引了官府与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又以官方起主要作用。透过宋代地方官员因水利实践而被神化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象征意义在明中叶的退去,可以窥见宋代以来的地方水利秩序在元明间的承续与变迁。  相似文献   

9.
曹琳 《山西老年》2012,(10):59-59
一德明代文学家吕坤说:“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三戒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全指出,养生之法一日寡欲,二日慎动,三日法时,四曰却疾。五知宋代名人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发;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六节明代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七宜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老人饮食宜早,宜缓,宜少、宜淡、宜温、宜软、食后宜以温茶漱齿。  相似文献   

10.
宋代初年 ,西体盛行。其文夸奇斗艳 ,渐失本真。仁宗患时文之弊 ,下诏讽勉学者以近古。先是柳开、王禹、姚铉、穆修等古文家提出“尊韩”,及欧阳修知贡院 ,倡导古文运动 ,扬言“韩氏之文之道 ,万世所共尊 ,天下所共传而有也。”由是为文之士 ,率多“尊韩”矣。常见之文学史书、专著、论文 ,多有提及宋代古文运动中之“尊韩”,但皆语焉不详。文章先述宋代古文家“尊韩”之言论 ,次析其成因 ,继论其影响 ,聊作宋代古文运动之钩沉如何  相似文献   

11.
宋代举告的内容涉及很广,几乎方方面面的犯罪都在可举告的范围内。可举告的政治犯罪有:谋反、叛逆、贼盗、杀人放火等;可举告的行政犯罪有:官员的贪污、渎职;可举告的文化犯罪有:造谣惑众、传习妖教、印刷非法出版物、私习天文等。宋代统治者对举告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并将其上升为制度,运用到社会各方面。  相似文献   

12.
《苏颋年谱》订补(二)陈钧23、开元元年──三年(713──715)与李义对掌文诰,时或不就,李义续之《开元天宝遗事·撤去灯烛》:“苏顾与李义对掌文浩,玄宗顾念之深也。”《旧·苏项传》:“玄宗日:‘苏可中书侍郎……’明日,加知制诰……时李义为紫微侍郎...  相似文献   

13.
论宋代矿业管理中的奖惩制度王菱菱宋代的矿业生产在中国封建社会矿业发展史上处于一个超越前代的高峰阶段。与宋代矿业生产的兴旺发达同时,矿业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亦随之完备。宋政府对矿业管理官员的考课极为重视,逐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管理矿业之官,不管...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眼中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眼中的书:是药,善读可以治愚。那么在你的眼里,书是什么呢?是科学之径,还是学海之舟;是文学大门的钥匙,还是人生路上的指南……就让我们以读书为话题,开展一次练笔活动吧,可以采用以下形式:(一)读书的故事;(二)采访爱读书的人;(三)记一次辩论。  相似文献   

15.
宋刑部之制,沿袭隋、唐。在宋代,刑部之职能变化,分两个阶段:北宋前期,刑部官员无职事;刑部之权,为审刑院与纠察在京刑狱司所分。但刑部并非空壳,尚掌有昭雪天下死罪之司法权,及犯罪免职官员经赦重新叙用等职事。为宋初四家中央司法机构之一,则大理寺为最高审判机构;审刑院为复议大理寺断案机构;刑部为大辟复核机构;御史台为刑法最高监督机构。元丰五年,行新官制,刑部尚书、侍郎及其所属四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郎中、郎中、员外郎,官复原职。职掌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之政令。元丰改制之后,中央司法机构由四家简为二家,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则为司法监督机构未变。天下奏案,必断于大理寺,详议于刑部,然后上之于宰执,决之于皇帝,这就是元丰改制后,确立的宋代刑事审判制度。这也从刑政方面,体现了宋代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于朱熹《家礼》之类的文本,历史学家对宋代社会生活诸层面做了细致描述,不过,《家礼》中虽有对时俗的描写,也有相当部分内容只是书写者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设定,而非宋代已发生的事实。在宋代,虽有少量士人据《家礼》来指导日常之礼,但这一时期的实践者多为服膺朱学者的自觉,他们的演礼活动是用以反观儒学天理、人事的知识验证。另外,他们还在各地刊刻《家礼》,并以注释、附图等方式系统考订与完善礼书,这些纯学术化的知识方式,对加深礼书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后,日用类书改编、借用了宋代家礼书写者所订立的礼文,将纯学术化的知识以通俗的方式钞编进入实用型的类书之中,使之成为民间日用知识体系的其中一种,广为流传,并最终为《家礼》成为民间通用礼作了重要铺垫。  相似文献   

17.
近世以来,受西方史学思潮的影响,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弱势群体,譬如妇女、老人、儿童、平民、商人、手工业者等逐渐受到史家的重视,对他们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而儿童作为每个历史人物所必经之历史角色,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个人及社会活动中,都有着重要历史意义.20世纪以来国内对宋代儿童史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此做一整体之梳理,可以推动宋代儿童史研究的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国家图书馆出现于汉代。汉兴,除挾书之律,开献书之路,大收篇籍;到了武帝时候,政府曾下令征集图书,并建立藏书的馆舍,设置写书的官员。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因此在政府方面,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宫庭方面,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这是距今两千多年的事。其后,每次改朝换代,国家图书馆一直为封建统治阶级所重视,但对图书馆工作提出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则始于宋代的郑樵。他在《通志总序》中指出: “册之藏,不患无书,校仇之司,未闻其法。欲使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蠹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通,故作《校仇略》。”  相似文献   

19.
宋代文学批评文献数倍于前朝,但梳理这些研究可以发现,有关宋代文学批评话语特色的研究还不多;从民族"象喻"思维特性出发,系统审视宋代文学批评的话语特色,则几乎没有见到.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潘殊闲教授新近出版的《宋代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研究》一书,可谓独辟蹊径之作.  相似文献   

20.
对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历来囿于“关心渔民、歌颂新中国”一说。此说集中见于周振甫先生的《毛主席诗词浅释》一书。周先生解释“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为:“大雨中‘白浪滔天’的海上景象,是波澜壮阔的,是非常雄壮的,诗人具有阔大的胸襟,所以爱这种雄壮的景象。”却将“秦皇岛外打渔船”从上韵(句)中取出,与“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合为一韵句解释,因而“知向谁边”是诗人看不见渔船,流露的是对渔民的关心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