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焦晓辉 《社区》2012,(10):51
我是在四合院里长大的。四合院里住着8户人家,大家关系都非常好,只要谁家有个急事、难事,都帮忙照应。妈妈常说,邻居好,赛金宝。我在这种融洽温暖的环境中长大,养成了大大咧咧的性格。我和老公结婚几年后,住进了新买的单元套房。遇到邻居,不管他们理不理睬我,我总是微笑着主动和他们打招  相似文献   

2.
焦晓辉 《百姓生活》2014,(12):23-23
我是在四合院里长大的。我们这个四合院里住着8户人家,邻里间的关系都非常好,只要谁家有个什么急事、难事,大家都会帮忙照应。我在这种融洽温暖的环境中长大,性格大大咧咧。我和老公结婚几年后,住进了新买的单元房。只要遇到邻居,不管他们理不理睬我,我总是微笑着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老公笑我“热脸贴别人冷屁股”,但我不管,仍旧和邻居们客客气气。  相似文献   

3.
我在四合院里出生,在四合院里长大. 我家租住在一个800平方米左右、正正规规、两进带后院儿的四合院里,是一个很讲究的传统院落.四合院门朝东南,厚重大门里有三道插门杠,门外嵌着一副走笔行云流水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两座石门墩静静地卧门边.  相似文献   

4.
刘建民 《北京纪事》2014,(1):99-100
正时下年轻人结婚,名车豪宅、婚纱钻戒、高档饭店,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婚礼的红包也跟着通货膨胀一路水涨船高。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婚礼却是另一番景象。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从小在老北京四合院长大,亲身经历了四合院里的百姓生活,也见证了四合院里街坊邻居家的子女男婚女嫁、喜结良缘的婚礼轶事。虽然时光已过去了40多年,但发生在四合院里的婚礼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我记得我们院儿里第一家举行婚礼的是外院儿孟大婶家的大儿子。他在一个机关工作,  相似文献   

5.
春节是咱们的传统节日,年年岁岁,每个人都曾拥有过不同年代的每一个春节。自幼在北京城长大的我,留在记忆里最深的,仍然是20世纪50年代童年时在四合院里过春节的日子,那浓浓的、满是胡同里年味儿的时光……  相似文献   

6.
老“所长”     
田可 《社区》2005,(18):59-59
小时候,我家住在北京一座古旧的四合院里,那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据说民国期间它曾是一个军阀的住宅,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我整个的童年,都是在这个四合院的怀抱中度过的,因此有关四合院,我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其中一位老“所长”始终铭记在我的心中。这位老“所长”姓刘,是我们家附近房  相似文献   

7.
《社区》2007,(21)
昨天跟韩国来的朋友吃饭,闲聊时问他对北京的什么东西印象最深。他侧着头想了想说:"四合院。"我相信,对于我们这些老北京人来说,在童年的回忆中,四合院的确占了很重的分量。那时人们的生活都集中在这青砖灰瓦、幽静曲折的四合院里。  相似文献   

8.
李明 《北京纪事》2010,(9):108-109
这位四合院里降生,胡同里长大,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街坊们都亲切地叫他“三爷”,因为他上边还有两个哥哥。艺术圈里的朋友们都称他明智先生(这可是他的学名)。提起他的人物画,功力可不浅。自幼爱买小人书(就是连环画)边看边学画人物,上学时,也喜欢观察老师和同学的动态,课间时也画上几笔,70年代还到艺术院校进修过。近些年,他因身体不佳,静下心来追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四合院的生活,以及日常身边的事儿、老胡同中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9.
鲁忠民 《社区》2001,(3):62-63
提起四合院,30多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不以为然,不就是北京胡同里那些低矮破烂的平房大杂院么,有啥好的,不拆留着于啥?其实北京四合院可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朵奇葩,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曾有过经久不衰的辉煌历史。只是从50年代以来,新式建筑的大规模兴起,四合院才走向了衰落。然而住过四合院,特别是居住过60年代初期以前四合院的人,提起四合院,无不为之感叹,离开的会常常思念,一种怀旧思绪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0.
暑假里的"绿色食品基地" 在我的记忆里,北京最完美的夏天,是在我十来岁的时候.那时候虽然已经住进了楼房,但还是没摆脱在四合院里养成的整天不着家的习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都是这样,没几个是能在家里坐得住的.只要是放暑假的日子,您就看吧,整个家属院都是四脖子汗流的小孩在疯玩疯跑.另外,孩子放假,家里大人却还得上班.两个多月的漫漫长假里,我们都得自己琢磨着解决吃食、安全等等问题.现在回头看看,这种"放养"的生存模式,给了我们这些疯孩子更多的欣赏北京夏天原生态风貌的机会,更让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懂得了如何在群体中和睦相处,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自理的能力也比较强.  相似文献   

11.
拥你入睡     
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及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  相似文献   

12.
一千张糖纸     
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外婆家住。正是七岁八岁狗都嫌的年龄。加之隔壁一个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的种种游戏使外婆更不安宁了。笑呀,闹呀,四合院里到处充满我们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提起四合院。30多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不以为然,不就是北京胡同里那些低矮破烂的平房大杂院么,有啥好的,不拆留着干啥?其实北京四合院可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朵奇葩,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曾有过经久不衰的辉煌历史。只是从50年代以来,新式建筑的大规模兴起,四合院才走向了衰落。然而住过四合院,特别是居住过60年代初期以前四合院的人,提起四合院,无不为之感叹,离开的会常常思念,一种怀旧思绪油然而生。 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色的民宅,它是由东西南北四面形成一个口字形状的庭院。标准的四合院有着严格的布局,门楼、影壁、外院、内院、垂花门、正房、厢房、廊子等,井然有序。北京四合院强烈地体现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尊卑有序的理念,讲究对称、自成天地。这不仅表现在院落的大小、房屋的高低、门楼的型制等等外部设施上,而且表现在内部的功能和使用上。 北京的四合院有大、中、小之分。大四合院以王府、高官和富豪私宅为代  相似文献   

14.
母亲胆大     
王石 《可乐》2008,(6):32-32
树根在地下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树冠的辉煌。大多数母亲都柔肠百转,恨不得儿女在手心里长大。但我母亲全然不同,对儿女的管教向来很有气魄。我和姐姐读小学时,就分别被母亲委派带着弟弟妹妹,千里  相似文献   

15.
黄邦寨 《社区》2005,(14):59-59
我已经完全失去了曾经生活过的北京记忆,这是一件很心痛的事。我来讲一个故事陈述这个痛。我参与保护过一处四合院,是西城区梦端胡同45号。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四合院。之所以没有成为大杂院,是因为有高干家属住在里面,得以幸存。我本来不知道这个四合院,有一天,高干家属七转八弯找到我求救,说这个四合院要被拆了。漂亮的四合院里长有一株不知年代的丁香树,树身粗壮枝繁叶茂。这树生长极慢的,长到这么粗壮需要几百年。长了这么多年的丁香树都要毁掉,怎不心痛!我给市领导写了一封信,希望领导能够干预这件事情。领导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金融街开发…  相似文献   

16.
我出生于1937年8月28日,1997年我整整60岁,而父亲已经83岁了。那年农历腊月中旬,我和妻子乘飞机到台湾和父亲一家团聚。腊月二十这一天,在台北市建国路的一栋四合院里,  相似文献   

17.
正胡同里一起长大的孩子都叫发小,我与树根真是系屁帘时一块和泥,一块抓土攘烟长大的。他母亲我叫刘婶,和我母亲一起挑活。树根是刘婶的跟屁虫儿,刘婶不能把他一个人扔家里,正好,我俩有伴儿了。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一个特别爱吃的人,很多记忆中的好时光都在餐桌上度过。小时候喜欢妈妈包的韭菜合子,炖的酸菜粉条,爸爸做的锅包肉,炸酱面,就连平常的白菜炖豆腐也能让我吃进满满两碗白米饭。长大后我对吃的热情也不曾褪去,我喜欢在餐桌上和人打交道,喜欢让爱情和友谊在热气腾腾的氛围里萌生,我总觉得那碗筷间的好滋味就是恰到好处的人间气。我一直在意吃的内容,却渐  相似文献   

19.
我的家在东湖那边,从小就在很好的学校读书,优越的生活条件让我一直无忧无虑地上学长大,03年我从武大毕业之后,就在一家美国的公司里工作,事业很顺利。我在大学里,很多女孩子都喜欢我,有暗恋的,有明说的,可是我都没在意,觉得自己还不成熟,怕伤害到喜欢我的女孩子。毕业后,我爸爸妈妈就开始为我张  相似文献   

20.
窃读记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昧!我知道,我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