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4.
章太炎“菩萨行”既指道德修养行为之本身,又指道德修养之过程,还是道德修养之方法;“菩萨行”主要特征体现为“入世修证重于出世修证”、“利他重于自利”、“中土圣贤即大乘菩萨”;“菩萨行”精神的意义在于它带给整个社会的价值,是一种以失去小我而赢得大我、失去有限而赢得无限、失去有形而赢得神圣的道德活动。 相似文献
5.
吴艳玲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2):31-34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 ,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该文考察第一首词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菩萨蛮”词牌出现于李白身后 ,词成熟于中唐 ,李白作品早期版本未收录该词 ,诗人终其一生从未到过该词首次被发现的公共场所———“鼎州沧水驿楼” ,该词所呈现的“气象”亦与李白的个性及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 ,据此种种 ,认定此词不是李白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在明代就已形成弥勒菩萨道场,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名山。山中供有弥勒之佛像、菩萨像和比丘像,具足弥勒全部之净土,即兜率净土、人间净土以及道场净土,同时与唯识学(慈氏学)又有殊胜因缘。因而不仅形成提升道德、净化人心、走向解脱的一大庄严神圣的净土世界,而且为天下学人学佛修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真正的道场。 相似文献
7.
论朱天文小说中被边缘化的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蔚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2):83-86
台湾女作家朱天文的小说,大都将笔墨集中在社会变迁中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上,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来向人们展示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的人的内心世界,勾勒出一幅幅被边缘化的台湾女性的命运与生活图画。她以这种特殊的书写姿态表现世纪末的颓废与无奈,对主流文化进行颠覆和解构。 相似文献
8.
丹巴无疑是一片梦一般美丽的土地。这里拥有碧潭一样澄澈的蓝天,蓝天下,群峰高耸,峡谷纵裂,河流湍急,森林密布,是探险者争相前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白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4)
关中唐代的地藏形象可分为佛装形、菩萨形、沙门形3种,时间为7世纪中叶至8世纪初,其中,佛装形地藏是关中地藏菩萨的主流形貌.关中唐代地藏菩萨造像特色,就是地藏菩萨和其他佛、菩萨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并不见于佛经,应该是外来信仰不断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地藏信仰则走向另一个发展,侧重于地狱救度、地藏救赎重心的偏移,以及最终成幽冥世界的主宰,可以说是中国文化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地藏菩萨及其信仰传入中国时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3-70
在地藏菩萨及其信仰传入中国的时代问题上,学界存在较多争议。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考察,可以发现:由地藏菩萨发展出地藏信仰,经历很长时间,二者的传入并不是同时的。早在三国时期,地藏菩萨的名号可能已经传入中国,最早提到地藏菩萨的经典应是曹魏安法贤所译《罗摩伽经》,该经为《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早期译本。而宣扬地藏信仰的经典传入相对较晚。今《大正藏》中所收《金刚三昧经》虽有宣扬地藏信仰的内容,但它并不是四世纪中叶已被著录的同名经典,而是出自初唐人的伪托。因此,翻译于北齐天保九年(558)的《须弥藏经》应算是中土有确切翻译时间的最早宣扬地藏信仰的经典,虽然《大方广十轮经》的传入时代可能更早一些。 相似文献
11.
刘振乾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107-110
晚唐李可及尝于安国寺作菩萨蛮队舞,两《唐书》对此事记载并不统一。《碧鸡漫志》关于菩萨蛮、《菩萨蛮》曲、菩萨蛮队三者的概念较为模糊。菩萨蛮队舞是晚唐李可及在骠国乐的基础上创制的具有鲜明佛教特色的舞蹈。宋代教坊将这一类舞蹈合称为女弟子队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菩萨造像女性化的社会成因进行了多角度探讨。菩萨造像女性化,不光存在艺术层面的原因,更多的是社会层面的因素。佛像女性化的渐进式演变,服从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何利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2):64-69
北朝晩期的中原北方东部地区出现了一类形体较大的立体圆雕菩萨, 总体特征是面相圆润,体型修长, 胸腹间装饰以不对称形披帛为典型特征,时代通常被确认为陏代。本文从六世纪末期帅城特定的历史及宗教背景出发,以有纪年的石窟造像和背屏式造像为标型,对归城、定州、青州等地出土的该类圆雕菩萨像的时代属性及源流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4.
刘振乾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84-86
唐昭宗登齐云楼,令乐工歌御制《菩萨蛮》。诸王及臣工皆有和作。通过对《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的作品考辨,发现其中隐含着重要政治信息。这首以"思归"为主题的《菩萨蛮》歌曲,实质上是李晔借助《菩萨蛮》音乐传播方式,召集各路兵马勤王的号令。 相似文献
15.
卢迪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6-78
泰戈尔的《飞鸟集》与苏轼的《菩萨蛮》是历史留下的珍贵的财富,他们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充满了自由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也宣扬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其豁达的哲学情思与浓烈的人文精神,以及其所表达的意象与情怀,对当代人心灵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菩萨蛮》是唐宋时期较为流行的词调之一。它具有令人注目的流行元素:曲调可歌可舞,音乐有个性特色,有与诗歌相同的歌词句法,并有诸多名家名作的引领。这些元素使《菩萨蛮》在流行中充满了活力,经久不衰。《菩萨蛮》在流行中其题材表现的生活面日益丰富,表现的词境也日益开阔,其流行状况体现了词体的逐步演进。 相似文献
17.
薛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35-138
在朱天文以个体成长与族群历史为主题的电影文学中,"乡镇"构成了主要的叙事空间。乡镇既折射出特定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也折射着时代与社会的嬗变。本文从"身份"和"乡愁"入手探讨朱天文电影文学中的"乡镇"意象,以期解读朱天文以"乡镇"意象所寄寓的对现实的观照,对历史的内省,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传统弥散的悲剧性心态。 相似文献
18.
李尹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6):48-56
《地藏菩萨本愿经》在两宋时期已经相当流行。该经产生时代的上限大致在后晋天福年间(936-944);而其下限,应是在公元974年。该经为中土伪经的性质是确凿无疑的。其编撰人应是有着相当丰富的佛学知识并崇信地藏者。如果传本中将法灯作为翻译者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的话,那么五代宋初金陵清凉的法灯禅师有很大的嫌疑,而《地藏菩萨像灵验记》的撰集者常谨的嫌疑更大。 相似文献
19.
《佛说化珠保命正经》的内容是记载释迦牟尼为药王、药上二位菩萨演说痘症的来源与治疗方法,其关于出痘原因的解释及阴阳变化思想与佛教传统观念不一致,且没有其他语系的佛教经典依据,故据此可认定此经是伪经。但《药王菩萨化珠保命真经序》的确是王阳明于正德五年离开贵阳之际所作,王阳明得《佛说化珠保命真经》以及撰写序文的地点和时间与《年谱》相合,《序》中所言王阳明谪居龙场时的情景也与史实相符。通过研读该《序》及其相关资料发现,弘治末年"渐悟仙释之非"后,王阳明曾一度减少与佛教界的交往;在谪居龙场的特殊条件的刺激下,王阳明重新开始了与佛教界的交往。这使得王阳明在此后构建的心学体系中有着深深的佛教思想痕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