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贾宝玉之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玉是在才子佳人派小说盛行的时代末期出现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人一贯乐天知命,对人生悲剧性感受不深的局限,具有时代意义。宝玉精神不仅具有美学之意蕴,也具有伦理价值。文章试对宝玉精神作小结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白居易的闲适诗以元和十年诗人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作者从政之余的悠闲之乐 ,也时杂仕途险恶的忧疑 ;后期多乐天知命、明哲保身之作。他的闲适诗大都诗意含蓄、韵味盎然 ,表现出一种圆熟和自然流丽之美 ,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在《残果》一诗中,朱英诞表达了含蓄深沉的情感,同时又能做到节制有度,这种抒情方式使得整首诗张力十足。诗人通过回环往复的结构、人称代词的转换以及标点符号的错落使用赋予了整首诗丰富的动感及韵律之美,使得多样化的诗歌节奏恰如其分地贯穿其中,传递出了乐天知命与辩证统一的人生哲思。  相似文献   

4.
潘华琼 《社区》2014,(5):34-35
2011年夏,我到非洲国家马里访学,在2个月时间里,我在马里密集接触了当地保存相对完好的伊斯兰文化遗迹,了解了当地传统,更是亲身体验了马里人生活的贫苦,但他们精神的力量让笔者很羡慕也很佩服,他们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散发出一种沉静和坚毅的精神力量,这一点令人心生敬佩。  相似文献   

5.
五 此外,宋代理趣诗无论其思想内涵,或者是外在表现形式,从一开始就受到道家精神的影响.从思想内容上看,老庄遗弃尘寰、渺视宇宙、乘化委运、任性达情、随缘自适、乐天知命的主张,既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不少诗人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同时也成了他们在诗中抒写情志时感触颇深的理性内容.  相似文献   

6.
以<论语>为文本,阐释了孔子的形象特征,认为孔子是温和亲切的"慈父"、伦理道德的维护者、洞察人生的睿智者、兼善天下的仁者、乐天知命的通者,指出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伟大智慧而影响深远,除了源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之外,与孔子的个人魅力也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晚年一味独善其身,知足保和,提出中隐理论并以“似出复似处”的中隐模式庸俗地生活着。他消极的人生观表现为乐天知命、退守自持的儒家思想、老庄“知足止辱”、佛家色空观的杂糅。他晚年的效陶诗,究其精神实质来说并非积极意义上的学陶。陶渊明诗歌的“无我之境”和他伟大的人格是白居易效陶诗欲学而不能的。  相似文献   

8.
“尽人事,听天命”、“乐天知命故不忧”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箴言,涵育中国人达观、睿智、不怨天、不尤人的平和心态.由此衍生出的“知命”、“畏命”、“正命”、“非命”、“认命”、“制命”和“造命”等观念,无疑是中国文化极富魅力的哲学命题和为人处世的人生指南.  相似文献   

9.
一个靠种庄稼为生的妇女,丈夫死了,又没有儿子,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乐天知命的性格,在艰难困苦中带大了女儿,又把她嫁给了王狗儿。《红楼梦》开始时,她正帮着女儿、女婿带孩子。此时的她,年老而体不衰,硬硬朗朗,思维敏捷。她就是刘姥姥。分析刘姥姥的人生,我门从中获得不少养生知识。养生,首先就是养心态。刘姥姥最大的特点是顺其自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在家庭道德教育方面,回归原始儒学,张调修身从齐家开始,把传统伦理道德付诸家庭德育实践.其核心表现在,行道妻子,幸佛为本;勤俭持家,克己奉公;乐天知命,修身为本;读书明理,不性不求.他的家庭德育思想既有儒家的传承,又与时俱进,更强调道德与实践的统一.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影响深远,毛泽东、蒋介石等都产;倡看曹国藩家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纲,南宋抗金领袖。其短暂一生,却有两次闲居期,共计达12年。其时,南渡政坛和、战之争激烈,“绍兴和议”正在酝酿。与在朝相比,其闲居心态发生变化:由“舍我其谁”的自信转为谨慎得体的关注国事。心态的差异使其闲居词呈现出与在朝词不同的风格,且呈阶段性变化。他乐天知命,“任真”,词风冲淡平和,乃苏轼之后又一位成功的学陶者。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著名喜剧作家哥尔多尼曾说:“喜剧在各个时代里,都是文明民族所珍爱的娱乐”,历史悠久时中华民族尤其如此。由于儒、道、佛三教合流而形成的庞大思想体系对中国人民的长期统治和影响,“乐天知命”、“恶生乐死”、“修心养性”等人生哲学深入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使中国人民在思想方式、道德情操和艺术趣味各方面都充满着一种以“达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研究<易>的主要目的是用<易>来指导现实人生和政治.王安石以<易>中<晋>卦、<比>卦的义理来指导自己的出处进退,阐发了士人进退应该掌握恰当时机.王安石要求现实的人生行为必须以孔孟儒家仁义之道为准则,并提出自己的修养方法.从<易·旅>看出王安石的乐天知命的性、命哲学,这比孔孟儒家追求道德理想主义更趋消极悲观,但总体上还是德性与智性并重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历经坎坷流离。在挫折打击下,他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对身体的爱惜,对生命的自信,对理想的执着,终于成就了他历史的地位,同时也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品格。孔子"乐天知命"的生命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对于我们生命个体的起点来说,我们对于自己的父母要孝敬感恩;在生命的旅程中要安贫乐道,以弘扬仁义为人生目标;人生最终的追求就是要领悟天命,然后按照天命行事。  相似文献   

15.
作为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吴与弼(号康斋)的理学思想博大精深。在心体论方面,吴康斋重申天心、本心、初心、真心、道心、心气、良心、素心、芳心等心体哲学概念与范畴,并在日用生活中有效地践履和感悟,从而获得乐天知命、安贫乐道与读书穷理的生活心境。分析吴康斋的心体思想可以让我们看清15世纪上半叶心学大师对心体的洞见,体会儒家成圣道德修养过程的内在困境,从而坚定自我道德涵养的勇气和决心。  相似文献   

16.
当代灾难文学内涵缺乏认同、创作力不足使得这一题材一直难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层面。灾难书写存在瓶颈,需要我们对与之相关的灾难以及灾难意识重新定位,也需要我们从情感的、伦理的以及人性的层面进一步挖掘这一题材的审美意蕴,有所艺术突破。同时,一个民族的写作方向离不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认同,鉴于我们民族表现出的“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文化心理特征,灾难文学的“创伤书写”,则可以对这一题材如何实现艺术突破生发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有“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美称的《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沾溉着后世万代。《易传》蕴藏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美学中具有发端和奠基作用。精巧深湛的《易传》美学思想包含着八个方面的内容:神妙万物的美本体论、精义入神的审美境界、贲无色也的艺术美境、旨远辞文的创作原则、其臭如兰的审美通感、美之至也的完关人格、修辞立诚的美在真情说和乐天知命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隐以后的陶渊明一方面避开政治风浪和官场尘嚣,退入故乡田园以求得心灵的自由,另一方面又继续讲究个人的修养,过踏实而淳朴的生活,这样他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综合了儒道两大传统,解决了魏晋以来困扰士人的“自然”与“名教”之争。陶渊明拿“天命”作为化解矛盾的关键和安身立命的依据,轻物质,重精神,委运任化,随遇而安,因此能够襟怀旷达,无喜无惧,无怨无尤。这种乐天知命无所作为的宿命论人生哲学对后代影响极大,其作用主要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9.
秦观是北宋著名的一个词人。由于在当时剧烈的党争中,步趋苏轼,表现了保守而又近乎中立的态度,所以一生仕途极不得意。他的后半生和苏轼一样,屡遭贬谪,晚年更被放逐到极南的广东雷州地区。但是,他却缺乏象苏轼那种乐天知命,旷达不羁的胸怀,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反映出一种蒙受压抑而不能自解的深深的悲哀。在当时的文坛上他曾被人目之为“苏门四学士”中的一个,但他在词的创作上所走的路上却与苏轼回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对于致仕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他人致仕方面,白居易对年及而致仕者予以高度赞扬,对年未及而有意求退者予以劝阻,对年及而不致仕者予以批判.这既是对官场道德的坚决维护,也是心系朝廷和国家命运的表现.个人致仕方面,白居易先是主动乞闲,年及七十后主动悬车,捍卫了自身名节,体现出儒家士大夫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严于律己及对传统道德的严格遵守.在洛阳乞闲和致仕生活中,白居易始终保持恬淡通达、乐天知命的积极心态,这又是士大夫在入世时遇到困境、坎坷之后的智慧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