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唐代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其诗歌风格独具一格,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诗歌价值。那么,李白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李白的一生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李白在5岁到25岁时,他饱读诗书并在蜀中游历。李白在五岁时就跟随父亲来到了江油县,十五岁的他已经创作出许多诗篇。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雅号“谪仙”,最早出自贺知章之口。用“谪仙”来形容和称许李白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背景,其中与道家和道教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谪仙”之称概括和反映了李白的几个突出特征,即仙姿。仙性和仙才.  相似文献   

3.
“李白文化现象”和“三型李白”论(“历史原型李白”、“诗艺造型李白”、“传说塑型李白”),是《李白文化现象论》对李白研究所提出的创意性的理论架构和全新的学术话语。《李白文化现象论》突破了该研究领域那种单维度、线性型、平面化的思维定势和操作惯性,有助于探索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迷踪谜案。从而为李白研究的深化奠定了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杜甫称李白为“山东李白”,元旗和《旧唐书·李白传》径称李白为“山东人”,原因何在?李白有显赫的先世,而近世却沦为商贾子弟;按唐代制度,商贾子弟不得参加贡举,从而进入仕途。本文从李白的入仕道路入手,探讨了“山东人李白”背后潜藏着的李白家世和经历的秘密以及他内心难以言诉的幽愤。所谓“山东人李白”,正是李白为了离弃、遮掩其工商杂户出身,定居山东并取得山东户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李璘是谁?李璘也许算是李白的一个“粉丝”。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李璘除了“粉丝”的身份之外,他还曾是李白的直接上司,更为重要的是,他和李白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有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他,将李白打造成了一个罪犯;是他,将李白送进了监狱。  相似文献   

6.
李白为何不赴科举考论熊笃李白为何不愿走常规的科举道路?以往的李白研究中,多认为李白自诩甚高、抱负宏伟,要“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游说万乘”,“愿为辅弼”,所以不屑走常规科举之路、不愿当小官等等。诚然,因志大才高而“不屑科举”是原因的一方面,这方...  相似文献   

7.
“客寓意识”是认识李白的“基准”,这种“客寓意识”首先与李白的生地和家系相关联;其次,在十多年的蜀中生活期,李白觉察到了自己生地和家系的非正统性,从而加深了他的疏离感和客寓意识;最后,天宝初年的长安体验,以“谪仙”称呼为内核的李白诗风,以及将这种文学的、社会的体验在言行上的自觉化,成为李白“客寓意识”的鲜明表征。  相似文献   

8.
李白开元十八年《上安州裴氏史书》,以倒叙记生平:从“憩迹”安陆到作书之时已“移三霜”,则定居安陆在开元十五年;“东游维扬不逾一年”,在定居安陆之前,即开元十四年;与友“同游于楚”,“炎月伏尸”于“洞庭”,又在“东游维扬不逾一年”之前,则游于楚的“炎月”,当是开元十三年夏,时李白二十五岁。“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洪海” (即“游于楚”,“东游维扬”),李白的出峡亦当是开元十三年。诸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也参与到了历史上聚讼纷纭的“李杜优劣论”这一著名公案中。本文认为,综观元好问一贯的文学思想,他所持的是李杜并尊的观点:既反对扬杜抑李,也绝不会扬李抑杜。其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云云,既是对李白诗品及人品的赞扬,同时也是对相传为李白所作《戏赠杜甫》一诗的否定。  相似文献   

10.
李白与谢创作特色比较是个并不新颖的话题,但本文从李学谢诗有哪些成功的或超过的,有哪些失败的或更糟糕的这一角度切题,对之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比较:一、索其同,以示渊源:李白学习谢诗歌的“形似”与“神似”。二、辨其异,以定风格:李白、谢诗歌中的“境清”、“神清”及其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论女性与李白的情感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李白与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关系进行了情感分析、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认为在李白诗作中,许多美女形象是表达政治之恋的喻指符号;礼赞女性美质也大多是政治理想失落后得到的一种心理补偿,李白的“赠内”诗表现了他对爱情的珍视,即使是对婚外性爱的表现,也是为了求得精神的慰藉,而“宫怨”“闺怨”诗更蕴含着沉重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12.
微寒的春夜或萧瑟的冬晨,沉寂的雨夜或喧闹的街头,宁静地独处或结伴同游。常常不经意间便想起了他们,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镁事权贵”的李白.“僵卧孤村小自哀”的陆放翁,“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还有地球那一边。  相似文献   

13.
踏歌桃花潭     
桃花潭,因花美名,因诗扬名.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仙太白这首家喻户晓的《赠汪伦》,道出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旷世友情,更让世人对地处皖南泾县山村的桃花潭产生了许多遐想。  相似文献   

14.
从李白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创作道路出发,对李白政治思想的主导因素作了分析与考察。指出在蜀中时期,李白的政治思想表现为“杂”与“稚”,三十岁左右逐渐确立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在以后大半生的经历中,他都致力于实践这一理想目标。李白复杂的政治思想在发展中也经历了变化,但始终以儒家因素作为主导。  相似文献   

15.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一时志得意满,但天宝三年(744)暮春,李白即被“放归还山”。本文认为,张垍是谗毁李白的罪魁,而他之所以谗毁李白,实因李白卷入了一件与张垍关系极为密切的宫廷“秘事”。“赐金放还”只是李白受辱后一种看似体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金陵瞭望》2006,(1):17-17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4.2%,实现了在“九五”末突破于亿元基础上的翻番,人均GDP超过4500美元。“十五”期间,南京积极探索有效发挥省会中心城市比较优势的新途径.深入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南京和绿色南京五项战略.加快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南京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综合优势更加显现。  相似文献   

17.
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儒释道文化共同繁荣。李白深受当朝气象、尤其是道学和儒学思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和人生道路中无处不体现出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入世”思想和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的“出世”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代引言之一: 唐代大诗人李白身世这个千古之谜,有了新的考证。兰州大学的张书城认为,李白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第二十五代孙,属于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的后裔。张书城的考证认为,由于李广的嫡孙、汉骑都尉李陵于公元前九十八年败降了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李氏家族引以为耻辱。李陵的母、妻、兄弟、子女均被汉朝诛  相似文献   

19.
阮籍与酒     
孟庆玲 《社区》2010,(8):52-52
酒是一种道具,像翩翩公子手中的折扇,不为纳凉,只为表明身份。 自古以来,诗酒不分家。潇洒如李白.一直是壶中自有天地。和李白相比.诗人阮籍喝酒就带点拘谨。李白是仰首鲸饮,阮籍呢,则掩袖啜饮。如果说酒是李白的可口可乐,那么,对阮籍来说,就只能是救命的口服液。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李白“捉月”传说──兼及临终传说的传记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李白“捉月”传说──兼及临终传说的传记意义松浦友久(一)引言李白晚年在长江采石矾醉酒入水捉月沉溺而死──这一传说已成为李白诗风和人品的象征而广泛流传于世。在一般中国诗人中,可以说李白是传说最多的一人,“捉月”传说只就其描绘了诗人一生中临终场面这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