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修身 《山西老年》2013,(11):54-54
人的生命,可分为两个春天,从1岁到60岁,为第一个春天。这是一个学业长进,事业有成,忙于耕耘的播种季节;从60岁到120岁,为第二个春天,这是安度晚年的收获季节。人的生命,差异很大。有的老当益壮,延年益寿,超越百岁的人大有人在;有的未老先衰,疾病缠身,英年早逝者屡见不鲜。可谓是:“黄泉路上没老小,学会养生最重要。”  相似文献   

2.
浩富 《华人时刊》2010,(1):8-13
60在时间领域是个奇妙的数字。中国人认60年为一个甲子,年过花甲,也是形容人超过了60岁。不但中国古人用60作为循环,现在来自西方的计时法中,一分钟是60秒,一小时是60分钟。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可谓共和国的甲子年。  相似文献   

3.
在某印刷公司任总经理的范总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如今30来岁的他无论按什么标准都可谓少壮派,身体精神都属于上升阶段。然而有一天,他打电话告诉一个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这两天我总觉得没精神,会不会有什么病……”医生朋友询问他:“除此之外,身体还有明显不舒服吗?”“没有,只是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4.
钱军 《社区》2013,(31):31-31
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南城居民区的党总支书记潘亚平今年50岁开外,对于居委会的一些年轻社区工作者来说,潘书记可谓既是领导又是“老师”,这不仅是因为他年龄是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最大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的那些“老本行”值得社区工作者学习。  相似文献   

5.
庄秋水 《社区》2013,(23):46-46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篇演讲。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他估计回答十之八九是“求学问”。然后他又问:“你想学些什么?”,回答则可谓人言人殊。任公自己给出的答案,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他说但凡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数理化、史地、国文、英语,乃至哲学、文学、农工商等等,皆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要成一个人,  相似文献   

6.
长寿之道     
王大庆 《社区》2014,(18):50-51
从古到今,长寿—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诸子百家,抑或是平民百姓,都对长寿尊崇和向往。特别是中国古代的皇帝们,对长寿的追求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几乎个个不惜财力、人力和物力,千方百计寻求“长生之术”,有的研制“长生药”,有的勤炼“成仙丹”,有的苦寻“不老方”,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派大臣率领童男童女三千,乘坐华丽高大的楼船,浩浩荡荡,入海寻找仙山,求拜仙人赐不老之方。可是这一去泥牛人海无消息,秦始皇久盼不归,便在阜乡亭附近的海边修建了十个祠堂,遥拜蓬莱仙人,祈求长生不老。最后尚未来得及修道成仙,自己先病死在沙丘。终年不过50岁,落个笑柄遗留人间。其实历数我国从夏禹至清末五百位大小帝王,活到七十岁以上的仅为九人,比古代人平均寿命还要短得多,真可谓“帝王七十古来稀”。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是当时闻名乡里的“小神童”。19岁的时候就考得全县第一名,中了秀才,可谓是人见人夸、才气飞扬。蒲松龄的家乡有个姓石的老乡绅,非常不服蒲松龄的才学,暗自发誓要和他比出个高低。这天在大街上,石乡绅和蒲松龄相遇了。他叫住蒲松龄,盛气凌人地问:“听说你年纪轻轻就学富五车,你敢不敢和我比试比试?”  相似文献   

8.
钱琦 《社区》2014,(1):55-55
12岁、24岁、36岁……中国人好像历来对本命年都有一种焦虑和恐慌,觉得这是“槛儿年”,会有不吉利的事发生。所谓的本命年,就是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老百姓又称它为属相年。像明年是马年,属相是马的人明年就是他的本命年。很多年以来,人们都有这样一个观念,本命年是人命运的一个“坎儿”,这一年命犯太岁,多小人作祟,人的运气会很不好。  相似文献   

9.
今年,对传统媒体人而言总有一个词怎么绕都绕不开,那就是“新媒体”。纸媒的下滑,电视人的“扎堆”出走,广播的速度放缓,似乎在一夜之间传统媒体真正感觉到了“狼来了”的窘迫。与此同时,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电商的双11大促等等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2013的媒体市场,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相似文献   

10.
她,吴维玺,虽然只有25岁,可已是一个拥有12万元资产,年创产值60万元,税利6万元的私人联营企业的女厂长。这在秦巴山区一个偏僻的小县城里创造出如此业绩,可谓功劳不小。由此,她便成了开江县第一个享受优惠政策而“农转非”的农民企业家。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与伴侣》2007,(1):26-28
在演艺界,提起“捕头”范明,可谓无人不知。范明,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出演过多部影视剧。曾在电影《炊事班的故事》里扮演“老高”,在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中扮演“捕头”。生活中的范明是个粗犷豁达而又不失幽默的男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粗线条的鲁夫”。范明的爱人厉玲,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性格温文尔雅,是一个沉静古朴而风情的女人。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怎样走到了一起,又经过了怎样的情感磨合,至今说起来还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2.
英国历史学家莱基说过这么一段话:“美洲革命是干劲十足的少数人造成的,他们成功地调动和动摇了多数人,使他们走上了原本并不怎么向往的道路,并逐步把他们引到了一个无从后退的立场。”这句话如果放在北美首富约翰·汉考克和报业天才塞缪尔·亚当斯身上,可谓再也合适不过,他们的公关才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得到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3.
若干年前,不知道哪位大侠写过一篇叫《知识失业》的文章,说在中国考上大学之日就是学生失业之时。文章以“北大才子当街卖肉”为据,几近于圣人的腔调历数了中国教育的几大罪状,可谓一呼百应,似乎“北大才子”当不了人上人就是中国教育的耻辱。大部分人不能接受,是因为以倾家之力供孩子读大学,到头来却和卖肉的一个“级别”,这样的大学读不读实在没意义。有意思的是,一边是“读书无用论”的高涨,另一边是“文凭热”的泛滥,仿佛一夜之间,硕士、博士遍及全国各个行业。  相似文献   

14.
我和哲浩可谓不折不扣的青梅竹马。两个人的父母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又同住一个大院,自小我们就是亲密的玩伴儿,从幼儿园里做儿童游戏到上小学,直到高中毕业。我们都是同班同学,这样的结果是:两个人对彼此的状况几乎了如指掌。  相似文献   

15.
肖滕 《成才与就业》2009,(13):76-77
面试时,如何在短短的几分钟里给面试官留下一个良好的影响,着装是很关键的一步。 日本管理学家齐藤竹之助认为:人与人初次交往,90%的印象来自于服装。我们中国也有一句古话: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些话可谓是面试时的至理名言。我们不要嘲笑当今社会“先敬罗衣后敬人”的社会风气,毕竟人人都喜欢和有品位、有修养的人交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有个学生是位复员军人,去面试外事警官的前夕来找我。小伙子长得高高大大,  相似文献   

16.
曾钰成与培侨中学一起走过了26个春秋的风风雨雨。26年,不是一个小数字了——相比一个人的生命时间,而且是自己真正的黄金岁月。追忆往昔,曾钰成以为最初的选择是付出了代价的,比如每月薪金才600元,比别的中学少一半以上,然而,他也得到了“好处”,比如填简历表时可以很省心:小学、圣保罗·港大、培侨,就这样已经很详实了。简洁,然而绝对不简单。追根溯源,由表及里,包含了一个十足理想主义者的爱国心。1966年,年仅19岁的普*成回到了故乡广州,当时刚从圣保罗书院进入香港大学读大二的膂*成,可谓风华正茂,也正是构画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小说《雪国》中一共有四位主人公出场---岛村、驹子、叶子和行男。关于前三位的论述可谓是枚不胜举,但是却很难找到关于“行男”的论述。这位从不被人重视的小说主人公实际上在小说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和感情经历。本文中将为大家慢慢解析。  相似文献   

18.
周一海 《社区》2013,(24):53-53
微信中有一则转载的小故事。说有一次林肯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后来他没录用那个人。幕僚问他原因,他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幕僚非常不解地问道:“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错吗?”林肯回答说:“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俗话谢‘相由心生”,是不是心情不好,脸部肌肉就会僵硬,长期下来变得脸色阴暗,而乐观的人看上去脸部更柔和?如果希望自己不要老得太快太难看,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天天像个开心果,说不定将来就会更好看昵,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种认识有道理吗?  相似文献   

19.
刘心武 《社区》2009,(5):29-29
“最疼我”的是母亲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那时父亲在北京的一个国家机关工作,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他都是早出晚归。家里就我和母亲两人。  相似文献   

20.
盛会 《社区》2011,(30):35-36
现代人的衣橱里可谓琳琅满目,但是你知道吗,如果细心观察,从衣橱就可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嗜好,更可发现财商指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